中国历次牛市和熊市的解析第1次牛市:1991.7.15-1992.5.26,从100点到1429点,历时8个月。解析:宏观经济经过1989年到1991年的治理整顿,使国民经济结构、经济秩序得到有效调整并趋于合理,从1991年1月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周期并开始恢复性增长,1990年,3.8%,1991年,9.2%,1992年,14.2%的经济增长率,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讲话,给经济发展和股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1991年4月21日,存款利率由8.64%调到7.56%,M0、M1、M2的增长率分别是1990年12.82%、8.91%、15.73%,1991年20.17%、24.21%、26.52%,1992年36.45%、35.89%、31.28%,可见当时市场资金是相当充裕的,这都为此轮牛市创造了条件,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当时股市是新兴产物,而仅有的老5股和老8股更是稀缺资源,投资者对此充满热情,股市呈一边倒,这点从当时的涨跌幅限制可以看出,深交所1990年6月18日涨跌幅限制调整为5%,6月28日将涨幅限制调整为1%,跌幅限制为5%,首次出现了不对称的情况,11月19日涨幅限制调整为0.5%,而跌幅限制不变,12月14日跌幅限制调整为2%,1991年1月2日跌幅限制又调整为0.5%,可见当时股市是只涨不跌的,当1992年新股陆续发行时,加剧了投资者的热情,把股票当作天上掉下的香饼,1992年5月21日沪市全面放开股价管制,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猛涨104.27%,上证综指当天从616点蹿升至1265点,首度跨越千点。股价随后一飞冲天,仅隔3天,又登顶1420点。终于把股民压抑又限制的热情引爆了,成就了此轮牛市。这是一轮单纯的牛市,单边上扬的牛市,究其原因,是当时股市规模小,稍有资金介入,足以引爆,股票供不应求,投资热情又被打压,只有通过暴涨,才能宣泄和回归平衡。第1次熊市:1992.5.26-1992.11.16,从1429点到386点,历时6个月,解析:欲望宣泄完后人性才能回归完美,涨跌幅限制取消后的几天,投资者的热情一燃而尽,回归平静让股民回想之前的疯狂,令人恐惧,认识到如此上涨的不合理,使人有下跌合理的预期,这只是开始。1992年沪市有30多只新股发行,比1991年增长了4倍,成交金额也增长了近30倍,市值增长了300多倍,股市扩容给投资者的心理冲击和市场资金压力巨大,有一例可说明,当时深市的深发展的扩股遭到股民的反对,1991年8月11日其股价狂跌41.6%,在证券公司前的一名妇女目睹此景当场晕倒。9月6日,深指已从全年最高点136.9点跌至最低点45.6点。当地政府一边实施2亿元资金秘密救市行动,一边采取取消涨跌停等多种市场化方法,终于使市场反转。扩容的压力也将一直困扰中国股市。1992年8月10日深圳数千人因为排队数日没买到认股抽签表而爆发震惊全国的“8?10”事件。8?10之后第三天,沪指猛跌22.2%。此时点位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相对来说,上轮牛市是不正常的牛市,此轮熊市是合理的熊市。第2次牛市,1992.11.16-1993.2.15,从386点到1558点,历时3个月,解析:此轮牛市历时之短历史罕见,386点可谓是低点了,给了人们物极必反的预期,这是一轮报复性的牛市,决定因素主要是投资者渴望回涨的报复心理,实体经济发展强劲,政策依然宽松,经过1992年的投资热后,市场资金依旧充裕,也为此轮牛市创造了条件。第2次熊市,1993.2.15-1994.7.29,从1558点到325点,历时17个月,解析:1992年通货膨胀率为14.7%,从2月起,针对经济全面过热,通货膨胀严重,中央开展以金融整治为重点的经济整顿,出台“国十六条’’等一系列宏观政策,1993年和1994年经济增长率为13.5%和12.6%,经济呈高速趋缓态势,1993年5月15日,存款利率由7.56%提至9.18%,贷款利率由8.64%提至9.36%,1993年7月11日,存款利率又由9.18%提至10.18%,贷款利率由9.36%提至10.98%,货币供应量1993年M035.26%,M138.78%,M237.31%,1994年M024.28%,M126.17%,M234.53%,货币政策为紧缩趋势,1992年,深沪两地市场的A、B股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A股筹资额1992年为50亿元,1993年为276亿元(其中81.5亿是配股),1994年为99.78亿元(其中50亿元是配股),扩容的势头十分凶猛。1993年上证指数尽管达到了最高点1,558点,随着发行额度的明确,市场开始进入真正的低迷期,当年年底收在833点。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发行额度55亿元,明显要比1993年的195亿元低得多,而市场并不买账,上证指数在3月10日就击破700点,4个月后的7月29日,上证指数跌到全年最低点325点。这轮熊市主要由宏观调控主导和资金矛盾的推波助澜。第3次牛市,1994.7.29-1994.9.13,从325点到1053点,历时1个月,解析:1994年7月30日监管部门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3大政策救市,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这是一轮中国股市历史上历时最短的牛市,是典型的政策市。第3次熊市,1994.9.13-1996.1.19,从1053点到512点,历时16个月,解析:暴涨之后有暴跌,“三大”政策毕竟是证监会的一厢情愿,只是给了投资者一个投机的机会,股市在1个月后又回到了低点,1994年通货膨胀率24.1%,所以1995年M08.19%,M116.78%,M229.47%的货币供应量就不奇怪了,1995年2月23日上海国债市场发生著名的“3.27风波”,直接导致后来万国证券倒闭和国债期货试点暂停,股市也在此时到了底部,1995年3月证券市场在发展4年多以后正式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股市小有回升,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强制协议平仓,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这使期货市场的资金短时间都进入了股市,也促成了著名的“5.18”行情,1995年5月18日沪市A股跳空130点开盘,沪指当天涨幅30.99%,留下新中国股市上最大的一个跳空缺口,1995年5月22日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沪指瞬间跌去16.39%,之后股市又曲折地回到512点的底部。这是一轮跌宕起伏的熊市,说明当时市场之不规范,行情之迷茫。第4次牛市,1996.1.19-1997.5.12,从512点到1510点,历时16个月,解析:1995年、1996年和1997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7.1%、8.3%、2.8%,经济增长率为10.5%、9.6%、8.8%,经济已实现软着陆,1996年5月1日,存款利率由10.18%调整到9.18%,1996年8月23日,又调整到7.47%,贷款利率由10.98%调整到10.08%,1996年的货币供应量M011.63%,M118.88%,M225.26%,1997年为M015.63%,M122.13%,M219.58%,有相对放缓趋势,中国早年证券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振幅惊人。以深市为例,1991年最高是54倍,最低11倍;1992年是64倍到21倍;1993年是97倍到28倍;1994年是33倍到7倍。但1995年是13倍到5倍,很明显,这一年深圳市场的最高最低市盈率差距偏小。而且不管是13倍还是5倍,对于新兴市场而言,市盈率都是偏低的,1996年,深市又要比沪市更具投资价值,因为在1月22日,深市的市盈率又到了最低的8倍,于是,深市在龙头股深发展的带动下,从年初便一波一波往上发力,深成指从924点升至最高点4,522点。沪市则一直比较被动,尽管上证指数全年也从550点升到1,258点。对期货市场的严管也诱导资金投入到股市中来。两市同时大涨,对已在熊市里陷入水深火热的投资者来说,本是件好事。可是,当时两地政府把股指与金融中心挂起钩来,似乎谁的股市涨得快,谁就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于是,从市府到银行到交易所到一些券商到一些上市公司到当地证券媒体,几乎公开共谋如何把股市搞上去,1996年4月24日上交所调低包括交易年费在内的7项市场收费标准,1996年9月24日上交所决定从10月3日起分别下调股票、基金交易佣金和经手费标准;同时对证券交易方式作出重大调整,即由原来的有形席位交易方式改为“有形无形相结合,并以无形为主”的交易方式,为了市场大涨,不惜改变公司董事会的决策,由此可见当时的混乱劲。顺便一提,政府所确认的“龙头股”并不被市场认同,最后市场还是选择了当时的彩电大王长虹。面对如此场面,北京当然要发作。随着1996年10月深沪行情的再度大爆发,从10月22日起,中国证监会开始连续发布多道通知和评论,警告市场方方面面不要从事融资交易,严禁操纵市场,查处机构违规事件,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并在前一天晚上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破例宣读。1996年12月13日沪深两交易所发出通知,决定自16日起对在两交易所上市和交易的股票和基金类证券的交易价格实行10%的涨跌幅限制。不过,深沪两地的市场早已处于亢奋中,每一次打压,只能让股指稍一回调,随后又勇往直前,市场似乎对平日最害怕的政策利空麻木了。终于在12月15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又全文宣读了次日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文章指出,1996年4月1日至12月9日,上证指数暴涨120%,深成指暴涨340%。几个月来新增投资者开户数800多万,总数超过2,100万,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按惯例,特约评论员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是件严重的事情;而且,12月14日,管理层已用电报形式将此文传到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委,提前打招呼,这都是极不寻常的举动。文章口气之严厉、用词之尖锐(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将扰乱市场秩序的„害群之马‟清除出证券市场”),都使人联想到过去的政治风暴。12月16日,两地市场开始执行股票交易价格涨跌幅10%的新规定,除了某新股上市上涨139%外,当天所有610只股票和基金全部跌停,第二天又是全线跌停。此时,管理层又感到害怕了,忙放低身段,说自己是如何如何爱护股市的,中国股市还是光明的,等等。第三天,股市才在大幅低开后,有资金托市,将市场稳住。这是一场政府调控股市的典型大戏。第4次熊市,1997.5.12-1999.5.17,从1510点到1025点,历时24个月,解析:1996年中央政府对股市如此调控,仍未抑制住第二年股市的上涨。1997年是牛年,当年5月13日,上证指数冲至久违4年的1,510点,让投资者雀跃不已。1997年5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提高到5‰,1997年6月6日人民银行发文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在政府“提高股票印花税”、“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尤其是宣布将股票发行额度扩大到300亿元后,1996年以来的牛市终于夭折,到了10月份股市就到了低位,由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贸易受到重创,1998年的洪水更是刺激了原本脆弱的需求。所有从1998年起到2003年上半年,针对洪水、金融危机等影响,体制转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以扩大内需。1997年10月23日,存贷款利率由原来的7.47%和10.08%降至5.67%和8.64%,1998年3月25日又降至5.22%和7.92%,1998年7月1日降至4.77%和6.93%,1998年12月7日,降至3.78%和6.39%,1998年的货币供应量M010.09%,M111.85%,M214.84%,1999年的M020.09%,M117.67%,M214.74%,1998年6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从5‰下调至4‰,这一系列调控政策致使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