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一、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含义与联系1.健康教育的含义含义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着眼点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与生活方式。2.健康促进的含义(1)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环境支持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自然的环境指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3)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涉及5个主要活动领域:(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增强社区的能力(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联系(1)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调动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一些旨在直接增强个体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那些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以减少它们对个体和大众健康的不利影响。(2)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一方面健康教育在促进行为改变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健康教育对激发领导者拓展健康促进的政治意愿,促进群众的积极参与,促成健康促进的氛围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离开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同时,政府的承诺、政策、法律、组织等社会支持条件和社会、自然环境的改善对健康教育强有力的支撑,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二、健康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一)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区别与联系1.共同点两者都运用了基线资料收集一需求评估一干预实施一效果评价的管理过程,在计划前研究和评估中,都会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和一些定性的方法寻找问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2.区分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主要侧重在知识、态度、信念、行为方面重视从体格检查的资料获得信息、强调对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长期、连续的管理在制定计划中,健康教育更加重视目标人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计划要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个人的个性化的措施通常运用教育、传播乃至政策的策略,针对目标人群进行教育和干预通常运用对个体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健康、疾病的咨询和指导。在评价方面会进一步细分为过程评价、效应评价和结局评价也类似,只是内容更侧重于行为的监测和健康指标的改善以及健康风险的变化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区别和联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内涵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健康监测健康维护以及生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的过程侧重点知识、信念和行为改变,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危险因素管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素质对象个体和群体,侧重群体个体和群体,侧重个体基本步骤需求评估-计划制定-干预实施-评价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干预咨询指导-效果评估干预方法信息传播、行为干预行为干预、健康和疾病的咨询与指导、生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评价活动实施、人群参与情况;知识、信念、行为的变化;健康指标的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指标的改变;健康状况的提高、病情的改善;疾病或死亡风险的改变(二)健康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1)在个体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在对个体进行的健康教育干预时,要应用健康教育中常用的人际传播和行为干预策略,因此,熟悉和掌握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是实现有效的个体健康管理的基础。(2)在群体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群体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方法和策略。在群体健康干预中,健康管理师要运用到比针对个体更加全方位、多样化的手段,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社区环境以及工作和家庭氛围包括健康促进的社会动员策略、群体行为干预的理论与方法、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一、“知信行”模式: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1.观点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2.模式二、健康信念模式该模式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他们就会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人们在决定是否采纳某健康行为时,首先要对疾病的威胁进行判断,然后对预防疾病的价值、采纳健康行为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和克服行动障碍的能力作出判断,最后才会作出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决定。知识信念行为在健康信念模式中,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感知疾病的威胁:对疾病威胁的感知由对疾病易感性的感知和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构成。对疾病易感性和严重性的感知程度高,即对疾病威胁的感知程度高,是促使人们产生行为动机的直接原因。(1)感知疾病的易感性(2)感知疾病的严重性指个体对自身患某种疾病或出现某种健康问题的可能性的判断。人们越是感到自己患某疾病的可能性大,越有可能采取行动避免疾病的发生。疾病的严重性既包括疾病对躯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如疾病会导致疼痛、伤残和死亡,还包括疾病引起的心理、社会后果,如意识到疾病会影响到工作、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人们往往更有可能采纳健康行为,防止严重健康问题的发生。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1)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2)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指人体对采纳行为后能带来的益处的主观判断,包括对保护和改善健康状况的益处和其他边际收益。一般而言,人们认识到采纳健康行为的益处,或认为益处很多,则更有可能采纳该行为。指个体对采纳健康行为会面临的障碍的主观判断,包括行为复杂、时间花费、经济负担等。感觉到障碍多,会阻碍个体对健康行为的采纳。因此,个体对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越强,采纳健康行为的障碍越小,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后被补充到健康信念模式中的一个因素,强调自信心对产生行为的作用。4.提示因素指的是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如大众媒介的疾病预防与控制运动、医生建议采纳健康行为、家人或朋友患有此种疾病等都有可能作为提示因素诱发个体采纳健康行为。提示因素越多,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5.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人格特点、社会阶层、同伴影响,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疾病与健康知识。具有卫生保健知识的人更容易采纳健康行为。对不同类型的健康行为而言,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的人采纳行为的可能性相异。三、自我效能理论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来的。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内涵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动机、健康和个体成就的基础,是决定人们能否产生行为动机和产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人们相信他们的行动能够导致预期结果,才愿意付出行动,否则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就不会有太强的动机也不愿长期坚持。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采纳所建议的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4种途径产生和提高①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一次成功能帮助人们增加其对熟练掌握某一行为的期望值,是表明自己有能力执行该行为的最有力的证据;②他人间接的经验看到别人成功完成了某行为并且结果良好,而增强了自己通过努力和坚持也可以完成该行为的自信心;③口头劝说通过别人的劝说和成功经历的介绍,对自己执行某行为的自信增加;④情感激发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因此,可通过一些手段消除不良情绪,激发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人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四、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提出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Prochaska和DiClemente首次提出。主要依据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只有针对其需要提供不同的干预帮助,才能促使教育对象向下一阶段转变,最终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把行为转变分为5个阶段,对于成瘾行为来说,还有第6个阶段即终止阶段:(1)没有打算阶段在最近6个月内,没有考虑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有意坚持不改变,他们不知道或没意识到自己存在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及其危害性,对于行为转变没有兴趣,或者觉得浪费时间,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处于该阶段的人不喜欢阅读、谈论或考虑与自身行为相关的问题或内容,有些人甚至有诸多理由为自身的行为辩解。(2)打算阶段在最近6个月内,人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意识到改变行为可能带来的益处,也知道改变行为需要代价,因此在益处和代价之间权衡,处于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态。(3)准备阶段在最近30天内,人们郑重地做出行为改变的承诺,如向亲属、朋友宣布自己要改变某种行为,并有所行动,如向别人咨询有关行为改变的事宜,购买自我帮助的书籍,制订行为改变时间表等。(4)行动阶段在6个月内,人们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但是由于许多人的行动没有计划性,没有设定具体目标、实施步骤,没有社会网络和环境的支持,最终导致行动的失败。(5)维持阶段改变行为已经达到6个月以上,人们已经取得行为转变的成果并加以巩固,防止复发。许多人在取得了行为改变的初步成功后。由于自身的松懈、经不起外界的诱惑等原因造成复发。(6)终止阶段在某些行为,特别是成瘾性行为中可能有这个阶段。在此阶段中,人们不再受到诱惑,对行为改变的维持有高度的自信心。可能有过沮丧、无聊、孤独、愤怒的情绪,但能坚持、确保不再回到过去的行为习惯上去。研究表明,一般20%的人达到这个阶段。经过这个阶段便不会再复发。第三节健康传播一、传播的基本概念与模式1.传播的基本概念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2.传播模式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①谁(who)?②说了什么(sayswhat)?③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whatchannel)?④对谁(towhom)?⑤取得什么效果(_withwhateffect)?”(1)传播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传”的一端的个人(如有关领导、专家、医生、讲演者、节目主持人、教师等)或团体(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他是信息传播的主动发出者和媒介的控制者。(2)信息与讯息信息泛指情报、消息、数据、信号等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讯息是由一组相关联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一则具体的信息,是信息内容的实体。信息必须转变为讯息才能传播出去。在一般情况下,“信息”和“讯息”两者常混用,实际上就是传播者所要传播的而受传者所要接受的内容。(3)媒介渠道是讯息的载体,传递信息符号的中介、渠道。一般特指非自然的电子类、印刷类及通俗类传播媒介。如纸条、传单、信件、……广告牌、电话机、传真机、收音机、电视机、光碟(LD,VCD,DVD)、计算机互联网络及手机短信等新型的流媒体。人际传播是一种借助自然媒介传播信息的渠道。(4)受传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受”的一端的个体或团体的谈话者、听众、观众的总称。受传者一般被视为信息传播中的被动者,但其却拥有接受或不接受和怎样接受传播的主动选择权。个人或个别团体的受传者称为受者、受方,若多数则简称为受众。传播者控制研究信息内容研究媒介媒介研究受传者受众研究效果效果研究(5)效果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情感、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反应。二、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概念(1)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这类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但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如动作、手势、表情、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