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众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B)。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法观点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统一的5、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可知论观点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C)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8、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B、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C、上帝创造世界D、世界是不可知的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B)A、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C、古典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D、电子学、高分子力学、分子生物学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来源是(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B、17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1、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运动变化性D、广延性12、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C)。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1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B)。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14、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是(C)。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5、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B)。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6、运动是物质的(A)A、本质属性B、惟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1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机械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1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B)。A、客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1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20、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C)。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21、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D)。A、化学运动B、物理运动C、生物运动D、社会运动2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2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4、时间和空间是(B)。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C)。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C、事物新陈代谢,由低级别到高级别的运动变化D、事物由小到大,积少成多的变化26、“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B)。A、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不可分割B、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A)。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B、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发展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28、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质,这主要是由于(D)。A、不同的事物内部有其不同的否定方面B、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C、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联系D、不同的事物内部有其特殊的矛盾29、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C)。A、既勇于创新开拓,以要善于扬长避短B、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C、既要满怀信心,步履坚定,又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D、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又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30、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变化过程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3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C)。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3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3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使(D)A、矛盾双方发生对抗B、矛盾双方对立消除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D、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34、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D)。A、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3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36、“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选自然世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37、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3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B、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3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认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40、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B)。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B、认识是从物到期感觉和思想的过程的观点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4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B)。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发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4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44、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B)。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4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发认识—感性认识4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A)。A、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C、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4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B)。A、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48、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属于(B)。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49、17世纪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监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1980年10月,罗马教皇不得不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A)。A、真理终将战胜谬误B真理是不断发展的C谬误是对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D谬误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真理50、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A)。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具体性51、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B)。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52、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是(A)。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C、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性的关系问题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问题53、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是(C)。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54、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发展决定于(A)。A、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它是否同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它的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D、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55、阶级的划分(B)。A、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B、唯一的根据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C、最根本的是根据取得社会财富的不同方式D、主要是根据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56、社会意识形态是指(D)。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57、历史人物的成功或失败,归根到底取决于(A)。A、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他们的意志是否坚定C、他们的愿望是否善良D、他们的行动是否果断58、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C)。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阶级和阶级斗争59、社会形态是(D)。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60、“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B)。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假造着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6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B)。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6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A、劳动工具的状态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二、《邓小平理论》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实事求是”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文献《汉书》。最早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A)。A、毛泽东B、刘少奇C、邓小平D、李大钊3、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