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部分选修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板块一考情分析·高效备考1.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5年考题统计2.本部分的命题特点(1)无教材知识依托。课标全国卷对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考改革都非教材和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即高考选取教材外的重大改革作为考查的内容。解答时应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务必与所考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也就是所考内容与必修部分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材料与必修内容是解答选修一的依据和平台。(2)考查主题单一、简洁。选修一的考查主题非常明显,即先选择一个单一、直接而简洁的主题,然后从内容、背景、意义等角度回答,多年都是这样,几近模式化,而且试题材料较少,与必修非选择题动辄长篇大论相比,显得比较“单薄”。(3)内容相对集中。从考查内容看,绝大多数试题集中在中国古代,多选取对古代中国影响较大,或特色比较明显的改革进行考查。仅有个别年份考查近代的戊戌变法。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4)分值固定为15分。3.本部分的备考建议(1)注意通过教材的几次改革总结改革的规律。(2)把规律熟练应用于无教材知识依托的改革问题中。板块二知识结构·巧点妙拨[问题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是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探究2]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如何?提示:(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2)孝文帝改革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又推动了民族融合。[问题探究3]试总结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的规律。提示: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2)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问题探究4]为什么说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提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虽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因此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问题探究5]试分析殖产兴业中明治政府的作用。提示: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其关键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和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精神就是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这一政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问题探究6]试分析维新变法法令有何局限性?提示: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板块三规律总结·备考方略1.改革和革命的区别(1)改革与革命的主体不同: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而革命一般是群众的行为。(2)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从而维护旧的统治;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3)革命后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需要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改革则是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重大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2.关于中外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改革的分类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③从性质看: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a.封建性质的改革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王安石变法。b.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3)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③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④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⑤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⑥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4)改革的实质: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或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5)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②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支持力量大于阻碍力量,改革则成,反之易败。③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④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⑤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6)评价改革的原则①历史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②辩证的原则。要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③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④生产力标准。看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7)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③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⑤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积极参与我国的改革开放。3.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改革的认识”“改革的历史作用”是指改革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改革的认识”是指从改革的成败中得出的一些有价值、启示、规律性的结论。4.用归类法掌握古代中外改革中推行的土地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产生的历史作用(1)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5.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俄国1861年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从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戊戌变法未能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6.19世纪中后期的改革要将其置于工业化的背景下分析,看其对本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对于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大多数亚非拉国家来说,面临的不仅是武力侵略,还有工业文明的冲击。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实现社会转型成为其唯一的出路。(2)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3)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4)中国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这不但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而且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图摆脱封建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板块四真题回顾·学以致用1.[2017·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根据“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根据“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根据“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第(2)问,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角度分析。2.[2017·全国卷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