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English│Deutsch│日本語│한국어2011年9月2日星期五农历辛卯年八月初五公务员邮箱邮件订阅个性化定制RSS手机版站内导航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发展规划行业规划文章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06-03【访问次数:303】目录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二)面临形势二、总任务、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总任务(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着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二)拓展资源支撑空间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五、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健全完善新信息基础设施(三)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六、切实保障规划实施(一)加强规划统筹(二)强化政策引导(三)加大资金投入(四)推进自主创新(五)加快人才培养(六)健全工作机制“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对于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1.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52.4亿元,5年平均增长13.4%,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34.6%。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910亿元,利税5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和1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88家,比“十五”末净增574家,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比重达42.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4.8%,占全市GDP的5.1%。软件业务收入610亿元,利税9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9%和25.7%,规模与实力居全省首位。现代物流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05亿元,年均增长13.1%,占全市GDP的7.8%。物流营业收入2370.8亿元,年均增长24.1%。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40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13.7%。通过不断调整和发展,基本形成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梯次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3.9%,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钢铁、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70%以上的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64亿元,年均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提高11.4个百分点。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3家。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5年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5000多项,申请专利近6万件。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比率达到33.3%,比“十五”末提高6.9个百分点。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入选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相继落户我市。全市9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4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4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1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2家、24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7个、山东名牌产品146个,中国驰名商标27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19件。4.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构建起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57万户,普及率137%。互联网宽带用户117万户,普及率45%。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00G,互联网站3.8万家,上网人数293万人。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率达95%。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等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网络娱乐等一大批新兴业态快速成长。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社保、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5.两化融合进程逐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形成“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周期缩短7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95%,电子商务营销率达30%,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电子信息产品工业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高性能服务器等整机电子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嵌入式软件在信息家电、通信设备、自动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大幅提升。6.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部完成。5年累计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生产线24条,淘汰落后产能240万吨;淘汰落后炼钢150万吨、落后炼铁83万吨,关停小火电40.2万千瓦。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04%。重点行业和企业单位综合能耗逐年降低,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32%。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分别消减18%和10.9%。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4个百分点。5年来,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质量有待提升。工业总量不高、规模以上企业偏少、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引进大项目少,影响发展后劲。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集群优势尚未形成。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相对较短较窄,产业低端化、产业集聚度低等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较少,研发投入低,缺乏高层次人才、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高精尖加工能力、综合制造服务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薄弱。四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技术潜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链尚未形成,两化融合的深度不够。(二)面临形势。未来5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1.从国际形势看,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面临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能源环境压力增大,世界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消费模式、生产模式和对外经济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世界经济进入复苏向好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征并存时期,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信息社会,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并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布局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压力,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2.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任务。较长时期内,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强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内需亟待扩大、资源压力凸显、环境约束增强,工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亟需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构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内需主导型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经济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同时,我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快速发展,区域竞争愈发激烈,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特征。3.从济南形势看,我市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8700美元,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经历长期快速发展,工业经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已经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为我市工业和信息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有利于加强国内外合作,吸纳技术、资金、人才和智力成果,形成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低碳化、高端化的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要求和限制“两高”的国内产业政策,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信息技术发展和两化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完善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整体发展能力。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指导保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济南作为规划联动区,有利于发挥省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辐射功能,推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具备连接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黄河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雄厚、投资环境优越,也具备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经济辐射作用亟待发挥。我市必须在新一轮世界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中更好地把握机遇,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实现转型升级、跨越提升、全面突破。二、总任务、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总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驱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发展支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具有济南特色的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发展。以优化技术结构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增强知识、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2.坚持绿色发展。以优化用能结构为目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降耗治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广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技术应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坚持融合发展。以软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4.坚持集聚发展。以优化布局结构为目标,统筹规划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技术、资金、人才、装备、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和有效整合,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一体化、园区化、基地化的产业发展模式。5.坚持协调发展。以优化组织结构为目标,支持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健全产业协作配套体系,鼓励产业联盟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形成结构合理、产业链配套、适度积聚的产业组织体系。6.坚持品牌发展。以优化产品结构为目标,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知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