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08-12-28|《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即: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一个基本进化单元和功能单位。基因型: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表型:基因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可塑性: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称做该种的可塑性。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间、子代与子代间在身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或者是指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其他相关生物等。生物的生存条件(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环境因子:生物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或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环境因子是非等价的,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生态幅:每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种的遗传特性。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1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生物的指示作用: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环境的烙印。反应环境的某些特征。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冷害(寒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冻害: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物候: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土壤质地: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大小不同的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单体生物: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2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内禀增长率:指当环境(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rm)。或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或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生长:有两种含义,一种为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另一种为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数量与生物物质并不总是一起增加。发育:伴随生长过程中,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的个体,这个过程就叫发育。繁殖: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是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称。扩散: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的繁殖输出的总和叫繁殖成效。繁殖价值: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当前繁殖价值(当年生育力M)和剩余繁殖价值(余生中繁殖的期望值RRV)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称为亲本投资。分配原理:生活史中的各个生命环节(如,维持生命、生长和繁殖,乃至各种竞争),都要分享有限资源。如果增加某一生命环节的能量分配,就必然要以减少其他环节能量分配为代价,这就是Cody(1966)的“分配原理”。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称为繁殖成本。3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种内关系: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自疏现象: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死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速度,也影响植株的存活率)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他感作用: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种间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生态位:E.P.Odum(1971)指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及其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他们在温度、湿度、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即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位。非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据的4生态位。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寄生:指一个种寄居另一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生物群落:为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群落交错区:不同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群落最小面积: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他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建群种:优势层(指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丰富度: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是研究群落首先应该了解的问题。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d(密度)=N/S,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S-样地面积。相对密度: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个体数的百分比。密度比:某一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叫投影盖度简称盖度。基部盖度:植物基部覆盖面积称为基部盖度,草本植物的基部盖度以离地2.54(或3)厘米处的草丛断面积计算,树种的基部盖度以某一树种的胸高(离地1.3米)断面积与样地内全部断面积之比来计算。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所有种盖度之和的百分比。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的种的盖度比。频度:指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F(频度)=ni(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N(样本总数)×100%相对频度:某一物种的频度与全部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频度比:某一物种的频度与频度最大的种的频度比。5优势度:表示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达方式:盖度+体积+重量;盖度+多度;重量×盖度×多度重要值:用重要值来表示每一个物种的相对重要性。也是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