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心理科学研究的历史演变一、科学心理学先驱改造心理学的研究二、内省法的研究途径三、客观法的研究途径四、心理学的认知研究途径五、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特点思考练习题一、科学心理学先驱改造心理学的研究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学的先驱们就在生理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实验的方法开始了真正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的改造心理学研究。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是韦伯、费希纳、赫尔姆霍茨和唐德斯等人的研究。(一)韦伯的研究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感觉生理心理学和物理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血液循环和感觉,特别是触觉的研究工作。主要贡献:1.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和测量了两点阈限(刚刚能够辨别出皮肤上两个刺激点的最短距离)。2.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关于差别阈限的定量法则——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不依赖于刺激强度数量间的绝对差别,而依赖于当前刺激量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关系。每种感觉都有一个最小可觉差——韦伯分数(当前刺激量/原有刺激量)(二)费希纳的研究德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主要创建者,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泛灵论反对唯物主义,认为凡物有组织即有生命,有生命即有灵魂。他一生致力于寻求一种科学方法,,借以使具有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世界统一于灵魂之中。1860年,出版了《心理物理学刚要》,创立了介于心理学与物理学之间的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的一门独立科学。(二)费希纳的研究费希纳认为,心理物理学主要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1.对数定律2.心理物理法3.内部心理物理学:心理现象与最直接的兴奋之间的关系。4.意识阈:有限的注意范围而非众多的兴奋阈。5.负感觉:以负的数量表示无意识的心理值,即把这种阈下值作为心理物理学的基本点。对数定律1860年费希纳通过实验发现感觉强度的增长与刺激强度的增长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感觉强度则是按算术基数增加。在韦伯律的基础上提出的说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即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费希纳定律。心理物理法心理物法指对物理刺激和它引起的感觉进行数量化研究的方法。费希纳在创立经典心理物理学时,将心理物理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包括绝对阈限值和差别阈限值的测量。基本方法有最小可觉察法(后称极限法或最小变化法)、正误法(后称固定刺激法)和均误法(后称调整法或复现法)。另一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主要有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这些方法都伴有实验方法和数学处理。(三)赫尔姆霍茨的研究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1821—1894),他是19世纪杰出的科学家,对高等数学、理论物理学、液体动力学、电动力学、物理光学、电磁学等都有研究和贡献。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为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贡献主要有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量和感觉心理学研究两个方面。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量缪勒曾宣称,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异常迅速,无法加以测量。赫尔姆霍兹打破思想束缚,在科尼斯堡首次成功地测得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大约为30米/秒。后来,他还用人做被试,研究从刺激感觉器官到产生运动反应的全部回路,因所得结果不一致,只得全盘放弃这一研究。该研究为后来实验心理学对心理活动和反应时间的测量做了准备。感觉心理学研究赫尔姆霍兹把当时物理学、生理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和一般原理汇集在一起,加上自己大量的新发现,做出了关于视觉的一系列论述,特别是颜色视觉和空间知觉理论至今仍有价值。由他发展的杨—赫三色说成为当今重要的颜色视觉理论;关于空间知觉是从先前已获得意义的个组成部分中得出来的各种关系的无意识推理的学说引起当今人们更大的兴趣;通过音叉和共鸣器所做的实验,澄清了听刺激的第三个主要特性——音色的意义,并提出了共鸣说。(四)唐德斯的研究19世纪60年代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把霍尔姆霍兹和天文学家们的研究结合起来,试图计算作为大脑活动表现心理过程的速度。唐德斯仔细分析了反应过程,把反应分为A反应(简单的心理反应:被试知道有一刺激,并用一反应来回答)、B反应(一对一反应:被试受到不同刺激时用不同的反应来回答)、C反应(选择反应:有几种不同刺激,而被试只对其中一种刺激做出反应)三种反应形式。(四)唐德斯的研究唐德斯认为,由A反应到B反应反应时间就会延长,B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得到的一些数字即表示心理过程。C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其差为区分刺激的时间;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其差为选择反应时。反应时的研究,借着于实验和计算,揭示了外部刺激和与刺激相关的有机体内部心理变化的共性问题。二、内省法的研究途径(一)构造主义学派的研究范式(二)苻兹堡心理学派的研究范式(三)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范式(一)构造主义学派的研究范式构造主义是冯特创立的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后经铁钦纳加以继承和完善。冯特认为直接经验是经验的本身,间接经验只是向我们提供了关于某些物质的情况或知识,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德国生理学家,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之父,创建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情感三度说的倡议者,也是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巨擘。构造心理学派的实际建立者——铁钦纳铁钦纳(EdwardBradfordTitchener,1867——1927),冯特的真传弟子,受冯特的影响深远,在冯特的基础上实际建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一生心理学建树很多,是心理学史上因理论未获共识而招致普遍反对的心理学家。(一)构造主义学派的研究范式冯特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解释是对旧的思辨心理学把灵魂作为研究对象的否定,从而把心理学从哲学思辨中分离出来,加入到科学行列之中。但是,冯特认为心理学和物理学都以经验为研究对象,其区别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物理学研究间接经验。这样,冯特用经验把感觉和物理现象统一起来,使两者似乎成为了非心非物的东西,从而抹煞了心和物的严格客观界限。(一)构造主义学派的研究范式冯特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直接经验,心理现象作为一个过程比物质现象更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研究方法必然采用对观察所得的直接经验的内省——实验内省法,从而把实验和内省结合起来,对心理内容进行分析,以区别于传统的思辨式的经验性内省。(一)构造主义学派的研究范式为使内省成为分析人意识内容的有效工具,冯特还提出了内省的原则:1.观察者必须能确定内省过程是什么时候引起的。2.观察者必须处于准备状态。3.观察必须重复重复若干次。4.必须随着所控制的刺激的作用来改变实验条件。5.在改变刺激情景的条件下来观察被试经验所引起的变化。(一)构造主义学派的研究范式冯特的实验原则要求被试只分析所观察的心理元素,单纯描述它们的强度、性质之类,而去掉那些所观察的心理的客观刺激和实际意义。这种枯燥的内省为一般人所不习惯。因此,冯特强调内省者需经严格训练,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做大量重复单调的预试,以使观察者本身作为实验条件加以控制。(一)构造主义学派的研究范式冯特看到实验内省的困难,就尽量规定实验题材,认为只有受物质作用所影响的心理现象才可以作为实验的题材。因此,冯特把实验内省只用于简单的心理过程(如感知觉、联想和反应时等),他反对把实验内省用于复杂的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等)。(一)构造主义学派的研究范式冯特从被试实验内省的言语报告中来确定意识经验的最基本成分。他认为心理分析给我们留下感觉和感情两种具有不同特殊性质的要素。要素的结合叫心理复合:感觉元素复合成为对外部世界某种东西的形象的观念;感情元素复合构成人们各种具体的情感状态。心理组合有联想(被动综合)和通觉(主动的创造性综合,包括关联、比较、综合、分析依次上升的四种通觉组合功能)两种形式。(一)构造主义学派的研究范式总之,冯特的实验内省法是从内省描述中获得意识经验的元素,再用意识经验的元素去描述意识经验,即是在获得经验后再描述经验。(二)符兹堡心理学派的研究范式符兹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学生屈尔佩。1894年前,他承袭了冯特的观点,1894年后,受艾宾浩斯实验研究的影响,认为思维过程也可以用实验进行研究,于是冲破了冯特的高级心理过程不能用实验进行研究的断言,在心理学史上首次对思维进行实验研究。符兹堡学派创始人——屈尔佩屈尔佩(OswaldKulpe,1862——1915)符兹堡学派创始人,将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调和起来,建立了二重心理学。领导他的学生们进行了著名的思维实验研究——提出无意识参与思维活动的理论,打破了冯特意识心理学的禁锢丰富了科学心理学的内容。(二)符兹堡心理学派的研究范式屈尔佩在指导学生进行有关思维的实验研究中,在冯特内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实验内省法”或“分段实验内省法”:先让被试完成一种任务,然后让其作出在其完成任务期间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回顾报告。这样必须进行某些心理活动,如思考或判断,然后考察他怎样思考或判断。(二)符兹堡心理学派的研究范式这种方法之所以是分段的,在于先把整个经验分成几个阶段,然后再十分精确地描述它。多次重复同样的任务,能使被试的注意力指向特定的要点上。这里屈尔佩的被试预先不知道他们要观察什么,而冯特的被试是预先知道要观察的东西。这样在两个实验室之间,在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借助这个方法,屈尔佩的学生马尔贝、瓦特和彪勒等进行了许多关于思维的实验研究。马尔贝的重量比较判断研究1901年,K·马尔贝做了关于重量比较判断的研究:让被试先后提起两个重量,判断孰轻孰重,并要求被试报告比较重量时的意识过程。马尔贝发现,被试虽然通常能够做出正确判断,但却不能根据内省发现产生判断的心理条件或依据的意向。此实验证明,被试不知道判断怎样进入意识状态,根本不存在有意向的比较,只是在判断过程中有一种模糊的无法描述的意识状态——识态(非感觉、非意向的模糊而不易捉摸的意识)。瓦特的控制联想研究英国心理学家H·瓦特,在符兹堡大学跟屈尔佩研究心理学。1904年做了控制联想实验,他采取分段内省法,把联想分为四个阶段:①预备期。②刺激词呈现期。③反应词寻求期。④反应词出现期。要求被试分期进行及时内省,并说出当时的心理活动。瓦特的控制联想研究结果发现在刺激词呈现到发出反应词,中间被试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向,实际上,在预备期的明确问题和确定方向,即得到和理解指令时,意识操作已经完成,对反应已有事先决定联想的心向(定势)。而在执行过程中,刺激词一旦出现,反应词就自动地出现。这说明课题的解决是无意向的。瓦特的控制联想研究据此,瓦特认为,联想的主要阶段并不是第三阶段的寻求期,而是第一阶段的预备期,心向起了预先选择作用。即明确课题,确定方向,是有意识的;由课题到课题的解决,是无意识的。彪勒的思考实验研究1907年,K·彪勒进行了思维实验研究:采用几个须经思考才能解答的简单问题(时间5——20秒)做为实验材料,并通过问答法(思维研究的解题法)要被试报告在解答问题时的意识过程。由于这种解题法以内省为依据,没能发挥其作用,使彪勒得出与瓦特等人同样的结论。因此彪勒指出,思维不能归结为感觉和意向,在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着一种非感觉、非意向的思维元素——无意向思维。(二)符兹堡心理学派的研究范式符兹堡学派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虽与构造主义学派不同,但方向、目标仍是对直接经验的分析。该学派不仅沿袭了冯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而且在实验研究基本策略上也沿袭了冯特的描述策略。虽然涉及到解题法这一客观法,但因把它纳入内省法之内,所以没有发挥解题法的应有作用。(三)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范式此学派的代表是魏特海墨、苛勒、考夫卡。魏特海墨以苛勒、考夫卡为被试做了“似动现象”实验:向被试呈现先后发亮并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当相隔60毫秒时,被试看到的不是两个垂直直线,而是像真动一样由一条直线运动到另一条直线。据此他们认为,似动只不过是被知觉了的存在,而且不能在还原为任何简单的东西,这种现象成为一个整体——完型。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魏特海墨魏特海墨(MaxWertheimer,188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