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智慧的工作——旅游规划作者:魏小安创造智慧的工作——旅游规划设计的发展我没想到今天会如此兴师动众,第一个没想到的是兴如此大的师,动如此多的众,这说明相关市场需求很强,而且发展很快;第二是没想到相关方面对这件事这么重视。我和林总、杨总时不时地进行一些沟通,每次沟通我都有收获,而且确实感觉到在走一条新路,这一条新路要靠大家一块来走,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叫做:创造智慧的工作——旅游规划设计的发展。旅游规划设计这项工作的定位就是创造智慧,创造智慧需要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就需要通过智慧来培养。我想在规划工作过程中,如果只限于一种工具性的工作,我们的智慧就很难产生,而且就个人来说,如果说我们为自己设立的只是一个功利性的目标,毫无疑问你就是一个工具型的人才,你就很难创造智慧,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过程之中确实需要智慧。今天的讲话我准备了一下,因为林总很认真,我也不得不认真。我一共讲四个部分:一个部分叫总论,一个部分叫旅游规划方法,第三个部分叫区域旅游规划创新,第四个部分叫旅游项目的设计。导言:从噪音到智慧一、信息经济这一观点是《体验经济》一书里的观点,人类社会现在正处于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也可以说处于一个信息社会,但是接收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信息吗?不是。所以在《体验经济》这本书中,提出了下面五个层次的概念:(一)噪音人们每天所接触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噪音,噪音的表现是数量的海量性,这种海量的噪音经常被人们当作信息来对待,这显然是不对的。所以很自然,对待如此海量信息人们的一个基本方式是置之不理,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个本能,也是社会信息化以来的一个最常见的形态。(二)数据经过整理的噪音就变成了一种数据,但是数据的量也非常巨大,所以对于数据我们现在只有一个方式,就是选择,这种选择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按照自己的偏好所进行的,但是在这一选择的过程之中数据的条理化程度严重不足,也就是说很多数据仍然停留在一个噪音状态,而没有提升到一个数据状态,但是总体来说达到这一状态说明信息的质量已经有了相应的提高。(三)信息经过分析的数据才可能成为信息,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接触多少信息,严格的说所接触的都2是噪音,其中有一部分是数据,更少量的那部分才可以称之为信息。对于信息现在更多的一种方式是搜索,之所以现在搜索引擎这么对应市场,这么发达,而且具有非常广阔的一个市场前景,恰恰是海量的噪音存在的结果。可是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碰到一个事先上网去搜索,搜索完了就下载,下载完了就觉得碰到的这件事至少自己心里有点底数了,这样的工作方式很好,但是这种工作方式却产生了一个误区即把噪音和数据理解为信息,甚至直接把噪音和数据当作信息来使用,其实正确的办法应该是通过相关的整理,分析对噪音进行提升,然后再进一步传播和发布出去,搜索是一个有益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噪音变成有质量的信息。(四)知识经过归纳、整理、提升、创造的噪音、数据和信息,才能称之为知识。我现在大学里讲课,到各地也上一些课,但时常感觉自己没有讲知识,顶多是在讲一点信息,因为知识的一个基本概念必须是原创的,必须是新的,人家已经讲过的东西你再讲,哪怕经过你归纳、整理再讲出来,你也无非是一个传播者,但是我们首先要做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从旅游规划设计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步,就可以说基本上不称职,也就是说如果只局限在噪音、数据、信息这三个层面上,那我们仍然只是工具型的人才,而只有到了知识这个层面上,你才可能将自己提升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具体说来,知识又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的生产很难,有的大学教授在学校里教了五十年的书没有新知识,专著可能出了很多本,也仍然看不到新知识。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就大学教授来说基本上的定位是知识的传播者,自古以来在都是这样,韩愈的《师说》就讲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传道、授业这两个功能都是知识的传播者。最近关于于丹的争论很大,于丹定位说自己就是一个传播者,而不是生产者,用生产者的定位来要求一个传播者,这显然不对。她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所以只能说她是传播者,因为她没有创造知识和生产知识,但是对于我们规划这项工作来说,却要以知识的生产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要以知识的传播作为我们工作的主体。(五)智慧智慧的一个定位就是创造。智慧的创造就是知识本身的生产,即你积累了一些新知识,或者你发现了一些新东西。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工作来说,智慧的创造在于规划者能够把相关情况准确掌握,并且能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措施,让大家看完了觉得心服口服,这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旅游规划在工作中必须注入大智慧。智慧这个词本身是佛家的用语,中国的古典词汇中没有这个词,所以佛家说大智慧才能得大自在,但是要想有大智慧,就得有大视野,就要对应一个大世界,世界这个词本身也是佛家用语,所以我建议大家读一点佛经,读一点佛经对3智慧这个词理解得会更透彻些,这就是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自己如何定位旅游规划工作。我对体验经济这本书的这一观点很赞同,因为它把我们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里遇到的现象分解出来了,而且这种分解的结果很明确,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噪音状态,也不能满足于数据状态或者信息状态,尽管我们的很多基础工作都是在做一个信息工作,比如搜集信息是我们第一步的工作,进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加工,尤其是如何创造,这才是对所有规划者的挑战。当然,也有的人认为我就是工具型的人才,比如我是做设计的,你们拿思路我出图纸,这需要创造吗?这同样需要创造。如果只是人家拿思路你出图纸,那你就是一个匠人,现在出图复杂吗?电脑制图软件很多,找着合适的制图软件就出来了,那你把自己不但降低到一个工具型的人才的状态,甚至把自己降低到了一个纯粹工匠地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在现有的市场情况下,如果我们满足于这样一个状态,实际上也很难走出来。二、知识经济大家都说在今天知识经济的时代来临了,我还不完全认同,即使在知识经济含量越来越高的美国,都很难说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比如这几年美国的工人几乎年年闹事,因为中国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到美国,他们认为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所以闹得很厉害,农民也在闹,相对来说好一点,而且工人的闹事直接影响了布什政府的决策,之所以又要压着中国的人民币升值,又要说中国的出口顺差太大,年年中美贸易磨擦不断,实际上其国内背景就是一条,就是因为工人在闹事。这反应了美国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社会阶层的人适应不了实际生活中经济的发展,按说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又是高科技的火车头,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倡导者,它都没有达到这一步,反过来对于中国肯定也还没有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中国社会目前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工业化中期背景中国社会的现状总体来说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背景下,在工业化中期大家追求的是所谓标准化,追求的是国际化、现代化,实际上所追求的现代化基本上还是一个工业化,这类认识和追求在中国比比皆是,从上而下的领导理念和发展思路基本上都是这个发展思路。(二)知识分子的非主流在工业化中期这种背景之下目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知识分子并不是主流,按理来说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什么?是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才能构造真正的知识经济社会,实际上中国现在并没有达到。(三)知识作用的上升目前中国社会中知识的作用在上升,至少现在大家对这些知识性的工具认识提升了,尤其是4在一些工程项目上,没有专家的认可这些大工程是很难立项的,这应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背景还是一个工业化中期的背景,之所以现在全世界的建筑师都可以把中国当成一个实验场,道理何在呢?恰恰因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比如说1974年的时候,美国建筑师召开年会,当时做了一个决定,在美国再也不能搞摩天大厦了,因为他们的看法是美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1973年丹尼尔写了一本书《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这本书名声很大,所以1974年的时候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摩天大厦是工业化社会的典型标志,既然美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了,就不能再搞了,当时有些人就提出来说我们积累了这很丰富的建设摩天大厦的经验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说去日本盖摩天大厦,因为日本当时正处在工业的阶段,而日本之后则是东亚的其它国家,现在到了中国。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现代化社会的追求,严格的说是工业化的追求,而非现代化的追求,但是大家还把这些当作现代化,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国情,这种国情在我们做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中可以说时时处处都会碰得到,这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研究一下我们在里面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包括我们把自己摆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位置正确了,作用看明白了,好多事情就好处理了。但总体来说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智慧的工作,所以我们就必须研究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我们如何来开展旅游规划工作。第一部分总论一、智慧的产生智慧的产生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条:(一)学习自己不够聪明的话就多看点书,多学习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会变得聪明起来。1.从三本书说起我去年看了三本书,一本是《蓝海战略》,一本是《世界是平的》,一本是《常规理论》。这三本书可以说是三本时髦书和三本流行书.《蓝海战略》提出了蓝海的概念,大家看完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们以前怎么没想到;《世界是平的》看完后,感觉自己还是处在圆的世界之中;《常规理论》看完了觉得自己原来的思路太窄了。这三本书无独有偶,都是美国人写的,为什么美国人能写出来?因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头地位,代表了一个潮流,代表了最新的这些东西。而且这三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写法都相似,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都是创造性的,充满了智慧,但是在写作手法上却都很平和、从容和活泼,不同于我们读黑格尔、读马克思著作的那种感觉——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像看小说一样,都是这种感觉。实际上这种写法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而且这三本书读下来我觉得对于做旅游规划设计来说具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去年这一年,包括最近这一段时间5我们做了一些项目,很多都是从这里边引用观点,只不过这些观点的引用不能太直接了,而要和中国的国情结合,和项目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但是我想这只是举个例子罢了,类似这样的新东西很多。在读书时会有大的收获,可是我们现在也有一个问题,因为日常工作很忙,读书很花时间,我们很难有时间集中来读书,但从智慧的角度来说有一句名言: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完了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完了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这就是智慧经济的一种特殊的效能,这种特殊的效能使你把智慧说出来后不会有任何损失,相反,如果你能不断和别人进行智慧交换的话反而会有巨大的收获。我们研究信息经济也是这样,刚才说的相当于一个信息递增的过程,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是一个信息交换和流通的过程。你交换流通越多,与己无损,与人有益,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情况。同样,读书也是这样。我有一个感觉:因为搞旅游很杂,我们需要读方方面面的书,每一个领域经典著作也就是三五本,优中选优,每个领域你能看一本好书,基本上这个领域的东西你就能把握了,而且好书一般来说都不会太长。比如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三万多字,1936年的一篇论文,一直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从1936年以来,经济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就是这篇文章;再比如诺斯的《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这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开山之作,也就是八九十页,可是你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这就叫经典著作。经典著作百读不厌,而且每次读每次都有新体会。所以我们智慧的来源第一就是学习,首先要读经典著作,其次是阅读一些流行的东西,有些流行的东西过去就过去了,但是这几本书因为是从最新的经济理论中归纳出来的新理念,所以至少可以指导很长的一段时间,《常规理论》这本书甚至有一个宣传口号:你把《常规理论》放到你的书架上,其它所有商学院的各种书籍都可以不要了。这个话说得有点过,主要是为了突出这本书的作用。2.从《大家小书》说起北京出版社出了一套书,叫《大家小书》,现在已经出到四集,每集出十几种,这是我给我的博士开的必读书,而且这个必读书是开放性的,书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