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如何突破汉语教学教研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如何突破对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上台阶,就必须要使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少数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汉语教学是其突破口之一。然而,受思想观念、汉语教师素质。教材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汉语教学开展的不是很好。记者日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该县充分认识汉语教学工作在促进民族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汉语教学工作,大力推动双语实验示范教学,以“抓团结、促稳定,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通过汉语教师培训、汉语征文比赛、汉语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了广大师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抓观念转变是根本前几年由于认识不到位,以及教学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我县汉语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汉语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部分教师学历、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二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奖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教师教学积极性、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还不是很高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民族教育发展迫在眉睫,汉语教学水平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轮台县后继人才培养,关系到县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于2000年开始着手改革。”一方面,我们开始加强教学调研,掌握全县汉语教学情况,分析问题,结合实际逐步摸索适应新时期汉语教学发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我们对汉语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同时,强化汉语教师培训。通过不断努力,轮台县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骨于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如果没有观念的转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推进是很困难的。抓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之一在教师,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决定着学生由“机械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的进程,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要培养合格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合格。毫无疑问,要实现学生“民汉兼通”,首先汉语教师必须“民汉兼通”。几年来,县始终以提高汉语教育质量为中心,坚持“教师队伍建设是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的指导思想,组织广大中小学汉语教师开展了各级各类的中短期培训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抓教学课程改革是重点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汉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县首先从教学一线入手,切实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此,该县采用专题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把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该县经常性地组织汉语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教师不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而且还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设计好教和学的过程,打破“课本搬家”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同时,逐步实现教师从“演员”逐步向“导演”转化,从设计教学过程向设计学习过程转化,激发学生自由思维,以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入口,引起学生的兴趣,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该县还提高对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要求,要求教师运用流畅的普通话,写现范的汉字,真正结合汉语教材科学性、直观性的特点把教学中“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变为激发兴趣增强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目前,县城镇和有条件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汉语课,普通少数民族学校从三年级开设汉语课,一些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已经实现汉语教师为民族教学班上汉语课的目标。抓教学考核是保障要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就要实现教学质量考核的科学。真实,使考核结果能够切切实实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针对部分学校存在“教考分离”的现象,轮台县加大了对汉语教师的考核力度,在HSK、普通话达标的基础上做到每学期向学生征求意见,由县教育局组织汉语教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考试,督促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建立起了完善的汉语教学奖惩措施,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进行以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考核。对综合考核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缺乏责任心的给予处罚,逐步取缔单一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传统做法。县在汉语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教师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各学校经常开展一些引起学生学习汉语积极性的活动,如,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文艺比赛、汉语征文比赛、汉字书法比赛,班内开展“汉语日”活动,学校设立“汉语角”等,鼓励学生加强汉语口语对话。此外,各中小学校还聘请有关人员向学生介绍内地发达地区的生活、文化、交通、教育、农牧业和工业等情况。尤其是通过科技致富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汉语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认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把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融入生命本报记者蒋夫尔【新疆推荐】新疆喀什维吾尔高级中学教师姑丽尼沙·艾力亚斯“她这种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的精神,让人感动,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太值得我们的年轻教师学习了。”见到姑丽尼沙·艾力亚斯时,她正在给学生上汉语课。如果不是见到她本人,仅听声音,真还听不出这是一位维吾尔族老师在给学生上课,她的普通话既标准又流利。如今,姑丽尼沙·艾力亚斯已是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高级中学的一名汉语教师。选择当一名汉语教师24年前,毕业于喀什师范学校的姑丽尼沙,凭着她勤奋好学、无师自通的流利汉语,以及在学校里优秀的表现,如愿以偿地走上了喀什维吾尔高级中学的讲台,成为一名从事汉语教学的普通教师。从此,她便与三尺讲台结缘,一干24年。姑丽尼沙走上教师岗位,正是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中华大地的年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交流和沟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频繁,因此,学好汉语,用好汉语,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姑丽尼沙认识到,作为一名汉语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教好汉语课。对少数民族教师来说,要教好汉语课,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节课之前,我都要先把教材认真熟悉几遍,然后再开始备课。”谈起当时的教学情景,姑丽尼沙说。为了上好每一堂汉语课,姑丽尼沙在课前都要查找各种资料,寻找大量的具体事例,以便在课堂上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教育学生。“这样学生更容易懂,也容易接受。”姑丽尼沙对记者说。20多年过去了,姑丽尼沙最初养成的良好习惯保持了下来。“尽管她早已能够把课文内容背诵下来,备课的内容也早已烂熟于心,但她仍然坚持课前查找资料,寻找案例,一丝不苟地备课。”她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学校的负责人都十分感动:“她这种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的精神,让人感动,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太值得我们的年轻教师学习了。”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当时学校的汉语教师少,每个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记得那时我每周要上24节汉语课,另一方面,汉语教学的大环境也远不如现在这样好。”谈起汉语教学在当时面临的困难,姑丽尼沙似乎有很多话要说。由于当时喀什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较落后,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受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对学习汉语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初中毕业的学生汉语基础普遍差,发音不准,最基本的拼音基础知识不扎实,连汉字的偏旁名称、字形结构都不会,更别说组词、造句了。“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学生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汉语可学可不学,所以,学生不做汉语课的作业、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很普遍。”这些现象的存在给姑丽尼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虽然姑丽尼沙非常热爱自己的汉语教学事业,但是看到当时的情形,在那种靠个人力量难以改变局面的情况下,她在思想上也产生过波动,也有了调离学校的念头。然而,当她看到学校的路兰生老师,为了民族教育事业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新疆为少数民族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时,她被路老师执著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1994年,喀什地区决定首先从维吾尔高中开始设“双语”实验班,姑丽尼沙主动请缨,成为双语实验教学的“拓荒者”。当时,在民语系学校实行“双语”教学是“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毕业班,不少学生和家长怕加进汉语教学会影响学生的本民族学业成绩,怕耽误升学考试。为此,姑丽尼沙不但要实施学科教育,还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思想工作。那些日子里,姑丽尼沙完全改变了常规的备课,采用汉语教学以实物和现场观摩的形式,边讲边对照,使学生们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姑丽尼沙还主动和汉语学校联系,让不同语言的学校和学生结成“友好练习对子”,既加深了不同民族学生、教师之间的兄弟感情,又为学生们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创造了便利条件。在姑丽尼沙担任班主任的首届高中理科实验班,2000年参加高考,全班33名学生全部上了本科线。把汉语教学融入生命中姑丽尼沙的顽强坚守终于得到了回报。1987年,自治区教委决定,在全区5所重点中学开设汉语强化班,喀什地区维吾尔高级中学有幸成为首批试点学校之一。姑丽尼沙没有任何悬念地被学校任命为汉语强化班的班主任,并兼任汉语教师,这使她感到汉语教学的春天到来了。在兴奋的同时,姑丽尼沙也深感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重大。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中的薄弱环节,姑丽尼沙首先从基础入手,从最初的拼音到汉字的偏旁名称、字形结构等内容一一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进行正音练习,终于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姑丽尼沙发现,学生渐渐对学习汉语有了兴趣,这让她倍感高兴。姑丽尼沙一直坚信一句教育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相信,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对学习汉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的辛勤付出,学生的汉语水平肯定会有可喜的进步。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她运用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组词、组词组”等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练习,不断积累词汇,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表达能力和会话能力,使学生的汉语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除了掌握汉语的一些规律外,最关键是掌握汉语语法,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往往与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进行对比学习,容易说成“民族式汉语”,如把“我去学校”、“我吃饭”说成“我学校去”、“我饭吃”等。针对这些问题,姑丽尼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摸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从汉语的实词、虚词、介词等较难掌握的内容入手,通过分析词组结构,再引用到句型中,使学生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从不会到会,从能说一句话到一段话,从分析词组到分析句子,学生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对于个别学习吃力的学生,姑丽尼沙从没有放弃他们,而是对他们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爱心。有一个叫努尔·买买提的学生,刚入学时,连最基本的组词造句都不会,甚至连一句完整的汉语都说不清。针对这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姑丽尼沙采取“开小灶”进行个别重点辅导的方式强化训练,并从自己并不宽裕的工资中掏钱为他购买工具书。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努尔·买买提终于不负众望,成为考取内地新疆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仅如此,姑丽尼沙所带班级学生的汉语成绩也在全校名列前茅。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从1997年开始,姑丽尼沙每天早、晚都要抽出1小时的时间义务为学生补习汉语。她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还大胆进行改革创新,除背诵课文、句型外,又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改变了原先领读课文、翻译课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问答的方式分析课文段落、中心思想,有意识地在备课中结合课文中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对学生提出很多问题,给学生创造了口语练习的机会,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快得到了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在学校汉语教学中已推广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姑丽尼沙巧妙地将汉语中的多种句型、语法特点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句多练、模仿句型、情景教学等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形象的姿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寓教于乐,使教师、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同行听了姑丽尼沙的讲课后评价为:“功底扎实、方法灵活,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教学中的酸甜苦辣,使姑丽尼沙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如今,已属不惑之年的姑丽尼沙更像一位胸怀坦荡的慈母,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哺育着祖国边疆的优秀儿女,让他们身心健康地走过天山,走过黄河,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我对少数民族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