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第一章1.《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柩》两部分,其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2.《难经》原名《八十一难经》,用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论述了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脉学、针法等内容。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囊括了中药的药性,如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及用药七情(单味、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并提出了“治寒宜热药,治热宜冷药”的治疗原则。4.《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著作。建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阐诉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八种用药方法及护理措施。5.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及防护结合6.中医四大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第二章1.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2.阴阳的特性包括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可分性。阴阳的可分性即哲学上“一分为二”的观点,如昼为阳,夜为阴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4.阴阳偏胜包括阳偏胜和阴偏胜。是指人体内的阳或阴超过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阳胜则热,阴胜则寒。5..阴阳偏衰包括阳偏衰和阴偏衰,是指人体内的阳或阴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6.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7.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基本特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8.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火土金水、按顺序生)五行相克的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火土金水、隔行相克)五行生克是五行关系的正常状态,用于阐述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9.五行相乘:是指按相克次序的过度克制,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火土金水木,隔行相乘)五行相侮:是指与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反克,即反侮,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顺序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侮可理解为被…克,火侮水即火被水克)五行乘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用于阐述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和人体的病理变化。10.脏腑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11..五脏心肺脾肝肾阴阳,五行阳中之阳,火阳中之阴,金阴中之至阴,土阴中之阳,木阴中之阴,水表里小肠大肠胃胆膀胱别称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华盖、娇脏仓廪之官将军之官作强之官,水脏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疏泄,藏血藏精,主水,主纳气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12.三焦:是上焦(膈以上—心头面→宣发、布散,上焦如雾)、中焦(膈至脐—脾胃→泌糟粕、蒸津液,中焦如沤)、下焦(脐以下—膀胱、大肠→排尿和传导,下焦如渎)的总称为六腑之一。三焦又被称为“决渎之官”、“孤腑”。主要生理功能有通行元气(指三焦作为元气的通道使根于肾的元气充沛全身,以推动、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运行水液(指全身水液的输布代谢虽然是在许多脏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三焦气化”就是指三焦对水液代谢具有协调平衡的作用)。1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脏腑之间的阴阳表里的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14.气的来源主要有先天之精气(父母生殖之精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微,是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后二者合称为后天之精气。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称为气机调畅。气机失调的形式包括: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气滞(受阻较甚)、气逆(气上升运动太过)、气陷(气下降太过)、气(气的外出运动太过)。气的运动失调表现在肺腑上,可有肺失宣降、肺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作用。15.津液的输布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脾主运化、肺通调水道和宣降布散、肾主水和蒸腾气化、肝的疏泄和三焦的决渎。津液的排泄主要依赖肺、肾、膀胱、大肠和三焦等脏腑的综合作用。通过呼气、汗液、尿液、粪便等途径实现的。16.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17.经脉有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和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为“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18.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叫十二“正经”19.四穴总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20.六淫性质与致病特点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暑多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湿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阳位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火为阳邪,其性上炎;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扰乱心神;易生疮痈疔疖21.气的失常:是指气的亏虚以及气的运动失常而产生的病机变化。气的失常包括气虚(气的不足导致气的功能低下)、气滞(气的运动不畅)、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气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闭(气机闭阻而不能外出)、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大量外失)等运动失常,又称气机失调。22.神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神的表现类型主要表现临床意义有神/得神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心),两目精彩,反应灵敏,动作自如(肝肾),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脾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健康)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病轻)无神/失神神志不清,语言错乱,面色无华(心),两目晦暗,反应迟钝,动作艰难(肝肾),呼吸气微,肌肉瘦削(脾肺)精气大伤,脏腑衰败(久病、重病),正气衰败少神/神气不足精神不振,面色少华(心),两目乏神,动作迟缓(肝肾),少气懒言,肌肉松弛,倦怠乏力(肺脾)正气不足(轻病、重病恢复期、体质较弱),正气虚弱假神精神萎靡→精神转佳,两目晦暗→目光转亮,神昏不语→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毫无食欲→欲进饮食,面色晦暗无华→两颧泛红如妆阴阳离绝之候,回光返照,残灯复明,正气将绝23.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我国正常人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病色所主脏腑主证青肝寒证、痛证、血瘀、惊风赤心热证黄脾虚证、湿证白肺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肾肾虚、水饮、瘀血证24.望舌又称舌诊,是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部属脾胃,舌根属肾。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望舌的意义:判断正气盛衰,辨别病位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情的进退。望舌色:淡白舌→虚证、热证,阳气虚弱,气血不足;红舌→热证,热盛气血壅滞,舌红苔而干→实热证;舌红少苔→阴虚火旺;绛舌→热证;紫舌→热极、寒盛、瘀血或酒毒,青舌→寒证、血瘀证。望苔质:薄苔→正常人或疾病初起、在表、病轻或正气不足。厚苔→病邪已由表入里,病邪较盛或里有积滞。厚腻→痰饮、湿浊、食积。剥落(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望苔色:白苔→表证、寒证,黄苔→里证、热证,灰黑苔→里证,热极寒盛。望舌顺序:应循舌尖,舌中,舌根,舌两边的顺序查看,先看舌质,后看舌苔。25.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辨证纲领。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八类基本证候。26.症候证候表现表证(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薄白苔、脉浮为主,常兼有头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寒证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白润苔,脉迟热证发热喜凉,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涕淡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黄干苔,脉数实证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厚腻苔,脉实有力。脏腑辨证证候表现心气虚、心阳虚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共有症状);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心气虚);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滑(心阳虚)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或咳痰带血,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风寒束肺咳嗽气喘,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薄白苔,脉浮紧脾气虚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苔白脉缓脾阳虚食少纳呆,腹痛喜按温寒肢冷,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肢体困重,周身浮肿,大便稀溏,舌质淡胖,白滑苔,脉沉迟无力肝气郁结情志抑郁或易怒,胸腹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紫舌脉沉弦紧肾精不足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减退,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舌淡脉弱肾阴虚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咽干舌燥,腰膝酸软,形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闭不孕、崩漏,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第三章1.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寒凉→清热、泻火、解毒,阳证、热证。温热→温里、散寒、助阳,阴证、寒证。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滋味。(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甘→内补、能缓、能和,辛→能散、能行,咸→能软、能下2.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的药物作用的定位,即主要对某一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3.药物的“七情”“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现将“七情”配伍关系分述如下。(增效-相须相使,减毒-相畏相杀,减效-相恶,增毒-相反)1单行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治疗气虚欲脱证,马齿苋治疗痢疾。2相须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的疗效。如大黄配芒硝,能增强攻下泻火的作用3相使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使用。一般以一种药物为主,另外一种或几种为辅,以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相配,茯苓能提高黄苠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4相畏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畏生姜,生姜可减轻或消除半夏的毒性。5相杀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的毒。6相恶相恶是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与莱菔子同用,莱菔子会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7相反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