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及教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廖光华一、小学课程结构及学科设置比例二、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性质•性质上:德育课程•形式上:活动课程•课程内容上:综合课程•课程理论上:生活经验课程《课程标准》中的界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体地说:•是一门培养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是一门贴近现实,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体现儿童自主性的课程:主体实践与体验学习是学生基本的学生方式•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及开放性的课程:第一,教学中,突出地域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基点,把他们熟悉的生活和更宽泛的社会、国家以及世界联系起来;第二,使用教材中,依据教材,但不固守教材,要以丰富的地方、学校资源超越教材;第三,组织活动中,学习活动以课堂为主,但不拘于课堂,要学会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习惯,指导他们将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活动联系起来。三、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征•课程的核心是学生;•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情感与行为并重•价值判断依然重要•从学生需求到问题解决•重视情景中的知识、技能学习•教科书是重要的学习资料。四、《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生活领域”•儿童社会生活学生自我世界祖国社区、家乡家庭学生生活范畴儿童发展儿童“生活领域”的几个特点:品德与社会以“生活领域”作为框架构建课程内容,是我国课程建设中的一次突破性的进步,它有几个特点:•“生活领域”是开放的。其一、学生的生活领域不是一个封闭的范畴,而是一个开放的扩大的领域。其二,以“生活领域”为基础展开学习,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受。•“生活领域”是真实的:不但呈现给学生“真、善、美”的世界,也不回避不道德、不美好的生活现实。教师的责任重在引导,教给学生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生活领域”是平实的。改变“典型”、“高大全式”的范例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普通人”,在平实的生活里见证平凡与伟大。五、《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儿童的社会生活:六大主题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点面结合•面: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社会生活的几个要素: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三大因素,其中又可分解为“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人际关系、文化活动、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具体要素。•“点面结合”就是在儿童不同的生活领域的“面”上,选取与儿童有关的不同社会要素的“点”,以主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建构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框架。综合交叉•综合:课程目标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学习内容上: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和历史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例:“我的家乡”第二条“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一内容里综合了几个社会要素,既有社会环境的知识,又有社会活动的情况,还有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和态度•交叉:各主题所含内容之间的交叉和不同生活领域之间的交叉螺旋上升相同或相近主题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不同,随年级升高逐渐加深。六、品德与社会教材的风格与特点•以“主题”构建“单元”•打破了学科界限•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性、参与性、创造性七、如何有效解读教材文本•知识维度•方法维度•情感、价值观维度•实践链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若干关系探析》八、如何组建“学习小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指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根据性别、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生活区域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组内成员的参与和合作。组间同质要求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开展。小组合作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作为小组间的竞争。九、小组活动中的教师角色•课前学生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十、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两个特征:过程的参与性;情感的同一性;十一、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成谢谢!•Email:xmjmlgh@126.com•学校网址:xmedu.gov.cn\jmjxxx小学教研•电话:136009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