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西部转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编号:E政案第1439号案由(提案主题):建议国家通过产业升级使化纤纺织行业向中西部转移提案类别:经济类主办(上报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提案人:lace01政治面貌:群众内容:化纤纺织行业通过产业升级向中西部转移是我国纺织业崛起和快速发展西部的最佳选择导读:我国化纤纺织业目前正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发展形势严峻。欧美国家为战略需要开放市场扶持东南亚国家纺织行业发展,2012年前欧美国家打以沃尔玛为首的绿色环保牌,2012年后打欧盟为首“高能耗、高污染”关税牌;国内化纤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取得了一到两百元的成本优势,进行所谓“产业升级”和无谓的厮杀,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对行业发展而言极其不利;加之随着“低碳经济”影响的日益加大,地方政府为完成中央政府的考核指标,在不了解行业、工艺、产品的情况下大力推广新能源,大量增加企业成本,如通过传统能源深加工而来的清洁能源水煤浆的使用,使企业每年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硫的排放付出57万的代价,而国际上一吨碳排指标仅10欧元。国家对制造新能源、制造污染的企业予以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而节约能源、控制污染的企业却得不到国家的任何支持。一方面国家每年投入上千亿资金治理内河流域,另一方面,受到国家大量财政支持的企业却向内河大量排污,如纺织行业每年排污100亿吨(部分专家认为是20亿吨),这种情况在世界也是极其少见的。这样的机制极大的打击了站在行业高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实现产品创新从而为上下游产业链带来巨大节能减排效益的创新型企业积极性,加上我国对“差别化”产品定义和标准的缺乏使得我国化纤纺织业生产的都是“差别化”产品。情况的复杂性使银行对纺织行业实行严控,一批优秀的制造型企业转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发展。笔者通过对江浙企业的考察、调研,特别是对浙江华欣控股集团的深入考察,意识到我国化纤纺织行业必须走符合行业自身优势、产品满足现代纺织业需求且符合全球提倡的绿色环保之路。呼吁国家通过产业升级向中西部产业链转移,只有在深刻认识纺织行业对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性、启用全新思路、全面推行绿色GDP考核、将节约能源与制造能源放在在同一高度的基础上,以少量的资金就能够实现中国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化纤纺织业找到发展的出路;为解决沿海地区环境治理、能源高耗、高房价、治安、交通等一系列社会焦点问题提供新解决的思路;加速中西部发展,缩短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化纤纺织业强国。一、中西部大开发十年现状1、西部大开发发展情况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4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西部大开发于2000年开始启动,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增长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年均超过8.5%。国家投入巨资建设西部,至2004年,在西部新开工重点工程50项,投资7300多亿元;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用于西部达3600多亿元,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4000多亿元,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5亿美元,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近百家在西部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加上国家在西部大量的基础建设,西部经济发展出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西部发展存在的问题2002和2003年外商在西部的投资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1)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向西部转移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向西部转移的很多企业本身就是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转移的过程本身并没有实现技术升级或进行改造,带去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南方人物周刊》就曾有报道“近年来,黄河中上游的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等部分地区,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园区相继建立,林立的烟囱占据了原来的村庄,浓烟遮蔽了天空,污水流入黄河,废渣倒入草原。近20年来,黄河排污量增加了一倍,十几条重要支流成为“排污沟”,干流近40%的河段丧失水体功能。据了解,近年来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相继在当地建立,所产生的“三废”污染正在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可见过去数年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向中西部转移已经对西部环境和经济民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甚至部分地区的印染企业化工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以牺牲整个地区环境的方式换来产品的低成本,并对整个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2)西部缺乏能够吸引大量就业人口的支柱型产业西部地区面积占我国71.4%,人口达四亿,仅仅依靠基础建设、重工业、高技术产业是无法实现高速发展和全民富裕的,因此西部急需发展一个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且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纺织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拥有长线的产业链,其产业链从石油加工到贸易出口,仅化纤纺织业大的工艺就有十多道。纺织行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国直接从事纺织行业的就业人口大约在2000-3000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包括包装、运输、贸易、手工业、花边产业等附属行业从业人员大约有2000-3000万人,纺织行业对我国GDP贡献率大于5万亿。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部要稳定、要发展、要突破,纺织行业将是最佳的选择,其行业特点将为中西部提供超过5000万个就业岗位。通过对在西部投资的纺织企业的研究,我们发现纺织行业在西部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天然纤维(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而我国的纺织纤维年产总量约为4000万吨,其中化纤产品超过60%,但其在西部的发展却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天然纤维在西部尤其是新疆等地区拥有传统和地缘优势,已经形成产业链群体,而化纤产业一直是沿海城市的强项,在西部并未形成产业集群,而众所周知我国纺织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价廉物美,而实现这一点就是依靠国内产业链集聚生产使成本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化纤企业一旦个体转移将面临原料和销售、运输成本等多重压力,致使中国化纤纺织企业不想转移、不愿转移。二、东部沿海地区化纤纺织行业发展现状1、化纤纺织业高能耗、高污染现状东部沿海是化纤纺织业的集聚地,拥有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优势,曾经一度高速发展,但近年来其弊端也逐一显现。传统化纤纺织行业从欧美、日本、韩国、台湾一路转移到国内,每一次转移都是向着技术进步导致的效率提高的后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的方向转移,并非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转移,其固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特性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据国家环保部统计分析,2006年纺织工业废水排放19.79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9.5%,位居全国制造业污水排放总量前五位,而时至今日,中国纺织工业废水排放远远超过100亿吨,成为国内最大的水污染源。国内印染企业的单位产品耗水量大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7%。最新的资料显示,化纤制品年产量大约2404万吨(2009年预期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80%以上的化纤制品是需要印染的,仅化纤制品印染每年产生污水近45亿吨。其次,传统化纤纺织行业综合能耗高达11,138.6千瓦时/吨,比全世界平均能耗高2—3倍,是日本高8倍。2、我国的纺织行业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涤纶生产绝大多数还是原来国外生产的几大类普通型产品。我国化纤产品生产成本20世纪90年代初约为4000—5000元/吨,通过引进设备国产化,加上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聚酯装置的国产化和工艺优化,现在化纤生产成本已降低到1500元/吨。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纺织行业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喊了几十年的口号,但中国作为纺织大国,现在化纤行业整体却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这说明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在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产品品牌等方面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1)产品档次认知问题纺织品的档次从根本上说是由原材料和工艺要求决定的。与原料生产相比,织造过程是没有办法改变产品特殊性能的,对纤维进行的物理编制过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面料的技术含量。因此,不足以在面料生产上造就所谓的产品档次。另一方面,单纯强调后整理改善性能也是不足的,是表面的,同时带来的高能耗、对产品绿色品质的伤害,而且后处理物化学残留和污染代价是极其巨大的。(2)产品附加值开发问题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纺织织造设备不到1万元/台,设备经过7、8次的升级改造和从德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等引进先进织造设备(引进设备是全部免税的),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样是200-300g/m2的化纤面料,在90年代初最高售价可达20元/米,现在的前后配套设备每台达到50万、且单机台产量提高了7-8倍,同样的面料质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现在售价不到10元/米,并且这样先进的设备大量闲置,整个行业基本处于微利微亏状态,问题的症结主要就是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没有在原材料上做文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行业因缺乏产品创新价格低迷时,国内众多企业依然处处标榜自己是差别化产品,但实际上中国差别化化纤产量不到总量的10%。(3)品牌缺失问题我国生产的大多数纺织品(面料)还只是中间产品,实际市场运行中本身也无法强调品牌,而纤维原料和下一道产品服装才是必须强调品牌的。而另一方面,创品牌多年,中国至今也没有真正创造多少世界级的服装品牌,大多数中高端服装还是在进行贴牌生产,真正的核心点是缺失的。只要略微仔细地审视市场消费特点就不难看到,多数消费者在选购服装和家用纺织品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款式、成份(是什么纤维新材料)、色彩、手感(含舒适性)、功能性、品牌和价格等,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其纤维成分和材料质地和功能性。3、化纤纺织业节能减排考核与推广新能源政策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推行的是总量为控制的针对单位节能减排考核,一方面国家为了节约能耗、减少排放,对排污、能耗大户予以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升级生产技术,或者整体迁移,另外绝大部分国家支持的新生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的项目,实际两者之间的真正能耗相差不到100元,整个生产成本相差不会超过200元,另一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过产品创新带动整个产业链大幅度节能减排的创新模式,如笔者所调研的浙江华欣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华欣)其华欣模式社会效益可达到每吨8000元,这样的创新企业却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国家应该支持这种真正的先进生产力,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淘汰落后产能,而不是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来淘汰落后技术。同时,地方政府为了达到中央政府对碳排放考核的要求,造成了“节能等于减排、减排不等于节能”的事实现状,使用“新能源”――实际增加能源消耗的方法减少碳的排放,去打造所谓“低碳经济”;且不分行业、不分产品大量推广,对有特殊能源要求的创新企业造成事实上的制约,大幅度增加企业成本,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创新风险,限制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当严格、全面地定义“低碳经济”,防止片面、局部所谓的“低碳”,而实际上从整体或产业链来看却是“高碳”的现象发生。我国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污染,受“低碳经济”学说的影响,加大了对新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行业的扶持力度,巨额资金投入、相关政策扶持,在新能源行业得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成本居高不下的窘状。以年产30万吨化纤新材料新项目的供热为例,供热炉用三备一的情况下采用新能源水煤浆比优质煤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6吨;在硫排放方面水煤浆是比精煤具有优势,但水煤浆的生产过程需要耗电和超过一万吨的水,折成碳排放量后其碳排放的总量大于精煤的排放量;同时其烟尘增加了三倍。这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每年增加了1500万,投资增加600万,意味着企业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付出超过57万的成本(不含固定资产折旧),国际市场一吨炭排指标仅为10欧元左右。但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