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通用汽车公司不得翻印复不得翻印复不得翻印复不得翻印复制制制制统统统统计计计计过过过过程程程程控控控控制制制制SPC英文版为正式版本,中文版为翻译版本。购买英方手册,请联系:AutomotiveIndustryActionGroupCarwincontinuous26200LahserRoad,Suite200Unit1,TradeLinkSouthfield,MI48034USA或WesternAvenue,WestThurrockPhone:1-248-358-3003Phone:44-1-708-861-333Fax:1-248-358-3253Fax:44-1-708-861-941中国汽车公司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公司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公司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公司技术研究中心译译译译1997年年年年6月第一次印刷月第一次印刷月第一次印刷月第一次印刷2000年年年年5月第二次印刷月第二次印刷月第二次印刷月第二次印刷2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SPC))))参参参参考考考考手手手手册册册册1992年版•1995年第2次印刷(仅新封面)©1992,©1995版权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3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注:本图假设测量系统已经过评价并且是适用的使用np或p图确定要制定控制图的特性是计量型数据吗?性质上是否是均匀或不能按子组取样一例如:化学槽液批量油漆等?使用单值图X—MR是是关心的是不合格品率一即“坏”零件的百分比吗?关心的是不合格品数即单位零件不合格数吗?样本容量是否恒定?样本容量是否恒定?子组均值是否能很方便地计算?是否能方便地计算每个子组的S值?子组容量是否大于或等于9?使用c或u图使用u图使用p图使用中位数值使用X—R图使用X—R图使用X—s图否是是否是否否是是否是是否否4QS-9000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修订工作组修订工作组修订工作组修订工作组张建伟QS-9000总培训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于洪涛QS-9000培训师、审核员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质量体系认证中心李志颖QS-9000培训师、审核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郑元辉QS-9000培训师、审核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基础统计过程分析基础统计过程分析基础统计过程分析基础统计过程分析((((SPC))))翻译翻译翻译翻译(中方)蒋红卫译校(中方)王秉刚孙林叶盛基陈奕爽(美方)DavidTai(Ford)JasonYeh,ChenJianhe(Chrysler)VickyHao(GM)VictorTan,MikeLiao(Delphi)5QS-9000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再再再再版版版版前前前前言言言言自一九九七年六月QS-9000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出版发行以来,中国汽车行业在QS-9000的学习和理解,贯彻与实施以及开展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预防为主、减少浪费、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汽车供方管理观念的核心内容,汽车产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际合作司与标准化司、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及美国品士公司(PLEXUSCORPORATION)大力支持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了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关于QS-9000系列手册中文翻译、出版和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的授权,同时一九九七年六月QS-9000系列手册中文版获得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认可。根据版权协议的要求和中文版发行近三年的使用情况,我们成立了修订工作组,根据来自各有关方面的修改建议,并结合我们在QS-9000培训及认证工作中的体会,翻译了QS-9000质量体系要求第三版、质量体系评定(QSA)第二版和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第三版,修改完善了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APQP)、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测量系统分析(MSA)和统计过程控制(SPC)。在修订和再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石保权司长、国际合作司孔小康副司长、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肖建华秘书长、王卫东及徐有刚部长、国家机械戒严局行业管理司杜芳兹调研员的支持和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手册中文版97年版编委会中方及美方的全体成员。中方:王秉刚、叶盛基、张建伟、孙林、汪惠林、刘耀民、赵幼贤、张建中、颜景茂、李伟禹;美方:KehTung;DavidTai,Paul;M.Meredith(Ford);JasonYeh,ChenJeanhe(Chrysler);ViockyHao,BillHolland(GM)。特别感谢美国品士公司总培训师方俭先生比给予的支持与指导。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二000年五月6QS-9000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编编编编译译译译前前前前言言言言为在中国推广和借鉴QS-9000汽车工业质量管理经验,促进中国汽车工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水平的提高,并为在中国逐步开展QS-9000质量体系第三方认证做准备,促进准确理解QS-9000的全部内涵,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机械工业部的积极倡导下,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Chrysler,Ford,GM)驻中国机构的支持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编译了中文本QS-9000及其配套手册[包括QS-9000质量体系要求、质量体系评定(QSA)、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及控制计划(APQP)、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测量系统分析(MSA)、基础统计过程控制(SPC)共七册]。在编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国各有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及德尔福(Delphi)公司驻中国机构的密切配合与协作。QS-9000各有关单位共同组成编委会,组织有关专家对译稿先后进行了三轮的认真审议。形成正式译稿后,陆续寄至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审阅确认。因此,QS-9000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是中美双方专家集体智慧的成果。在此,我们谨向QS-9000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编译工作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各位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国家技术监督局认证办公室吴季直副司长、肖建华处长及王卫东先生;机构工业部科技与质量司石坚中副司长及阎育镇处长、汽车司有关领导及产品认证处郑金城处长、黄学平调研员的支持和指导;感谢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及德尔福驻中国机构各有关专家的协作和支持;感谢QS-9000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编委会全体专家和编译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感谢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对QS-9000及其配套手册中文译稿进行审阅的各位专家。由于时间仓促,QS-9000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尚未达到尽善尽美,有的编译难免有不足和不确切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也将本着QS-9000持续改进的精神,不断提高编译质量和翻译准确性。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对QS-9000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一九九七年六月于天津7前前前前言言言言本参考手册是在美国质量控制协会(ASQC)汽车部供方质量要求编写组和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的共同主持下,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的质量和供方评定人员编制。ASQC/AIAG编写华丽的任务是将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各自的供方评定系统的供方质量保证、全面质量创优、目标创优参考手册,报告格式及技术术语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任何供方可以利用手册来获取与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的供方评定系统相应的信息。迄今为止,在汽车行业上还没有正式统一的有关统计过程控制(SPC)的方法,有些生产厂为其供方提供了方法,而其他的没有明确的要求。为了简化并减少对供方质量要求的差异,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同意编写并通过AIAG发行这本手册。负责本手册内容编写的工作组由通用汽车公司的LeonarD领导。本手册可看成是对统计过程控制的介绍。它并不限制相应的特殊过程或商品的统计方法的发展,也不包括所有的SPC技术。有关使用替代方法的问题,可求助于顾客质量部门。编写组衷心感谢: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副总裁ThomasT.Stallkamp、福特汽车公司副总裁ClintonD.Lauer、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DonaldA.Parvs的领导和参与,以及三大公司质量和供方评定组胜任而努力的工作;感谢汽车工业行动集团(在AIAG主任JosephR.Phelan的领导下)在本手册的编写、出版和发行中做出的重要贡献。我们还要感谢由TrippMartion(PetersonSpring)领导的ASQC审阅小组,对本手册进行的审阅,并在审阅过程中对本手册的目的和内容的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BruceW.PinceTaskForceCoordinatorSandyCorporationTroy,MichiganDecember,1991本手册1991年版本的所有权及版权由AIAG所有,更多的副本可从AIAG获得。在得到AIAG的认可下,允许复制本手册的部分内容在供方组织使用。AIAG联系电话:(313)358-3570。8目录第I章持续改进及统计过程的控制概述第1节预防与检测..........................................................................................................5第2节过程控制系统......................................................................................................7第3节变差:普通及特殊原因.......................................................................................9第4节局部措施和对系统采取措施..............................................................................11第5节过程控制手过程能力........................................................................................13第6节过程改进循环及过程控制.................................................................................17第7节控制图:过程控制的工具.................................................................................21第8节控制图的益处....................................................................................................25第II章计量型数据控制图...................................................................................................27第1节均值和极差图(X—R图)..............................................................................29A收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