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个人赏析《桃园》:作者废名,原名冯文炳。这是一篇以美和爱为主题的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废名的作品以抒情见长,童年湖北家乡的小桥流水沙滩枫柳,禅宗圣地四祖寺和五祖寺,给他留下了终生受用的文学回忆。《桃园》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王阿毛。她是一个病孩,但她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美,充满着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永远有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她喜欢枝叶繁茂的桃树,而不喜欢它的凋谢。秋天到了,她渴望在桃园中有橘树。她不理解世界上为什么有不和谐的行为:她父亲打她母亲,而母亲则把父亲关在门外。小女孩的父亲王老大种植着桃园,对他的孩子倾注着深厚的爱,甚至把他的酒瓶连同打酒的钱去换她所要的“桃子”,但他并不理解他的孩子的爱美的心理。小说表现了功利观念会破坏美的思想。作者注意开掘人物的心灵世界,在写作中应用了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技法。小女孩始终只有心理活动,作者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了这一心理过程。景物描写,也明显的带有主观的感觉色彩,给人以一种新鲜的、强烈的感受。语言凝炼,风格清峻淡雅;但有时也失于晦涩。此外《桃园》还是一篇很独特的小说,它飘渺、空灵。但因吾辈才学疏浅,主要从人物形象和诗意语言的角度做浅显的赏析。初读废名的小说,感觉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那山水诗一般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那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与我们阅读经验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却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正是《桃园》让我读出了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从形象角度赏析:从形象上看,王老大并不是一个阿毛心中最完美的父亲,就像文中写的一样,阿毛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不和谐的行为,她的父亲打她的母亲。父亲还是个嗜酒的人,把自己的酒瓶子看的很重要,经常会喝醉了酒。京派文学理论家叶公超曾说过:“废名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作家,他的人物往往是在他观察过社会、人生之后,对自己对人生、对文化的感受,综合塑造出来的;是他个人意想中的人物,对他而言,比我们一般人眼中所见的人更为真实”。可以说王老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小人物,过着自己平凡简单的日子。从“诗化小说”“诗境”的角度进行赏析:1.行文的简约与跳跃文言文的简约诗化与现代白话的灵动跳跃在废名的小说中得到了奇妙的糅合,构成了古典美学的精神气质。作为废名抒情诗“诗化小说”的代表作,《桃园》的语言清新流利,含蓄自然,毫无雕饰与做作,不经意间呈现出一种圆熟的透明与纯净。例如: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话这样说,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直觉的印象性用词“小小的心儿”、“满了”、“一点也不减”使行文显得更加自由灵动。又如: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月光透明无形的,但在废名的笔下变得可触可感可“闩”,变得真实而生动,这种写法显得月光特别多、特别美。2.。故事情节的含蓄与淡化废名认为,“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它的故事,在于渲染这故事的手法”。从文章的叙事方式上看,他“丢开一切浮华的事态与粗浅而直接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桃园》故事情节展开是随意的,流动的,每一笔都自然而明澈: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天狗真个把日头吃了怎么办呢?……父母的争执、母亲的离世、幸福与忧伤都在阿毛的心事中含蓄的交代出来。至于王老大和阿毛为什么生活在桃园里,母亲是怎么死的,阿毛的病情发展怎样,作品中都没有叙述。全文故事情节与桃园景色的描写和阿毛的意识流动紧紧融为一体,稍有波动的情节冲突也只是在某个点上作短暂停留。3.情景交融的诗境桃园的故事里没有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废名虽然体恤到社会底层的疾苦,却力求以抒情诗的笔调将人间的疾苦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冲淡对疾病痛苦和生活艰难的渲染,在情景交融中努力寻找人物心灵深处的诗意与美感。他写父女俩朴实而善良,写阿毛心中的淡淡忧伤,写王老大默默的无奈,甚至骗子张四在废名笔下都有着小人物可爱可笑的一面。这也是废名心中的世界:尽管有哀伤与无奈,但自然是美好的,人性更是美好的。结语:桃园的故事是一个现代语境下希望幻灭与生存困境的故事,恬淡自然的景色与人物心灵深处的诗意与美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古典语境下抒情诗一般诗境。“蒸溜诗意,一清如水”的诗境不只是在桃园里,更在废名的心中:除了古典的温情与悲悯,还有一种对世俗的禅意的超脱。或许这也是古典美学绵延不绝的文学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