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与空建筑的叙事思维摘要:本文从建筑叙事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若干经典案例,指出叙事思维在现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价值。然后本文以同样的角度,分析了作者的成都老街体验馆设计,用建筑叙事思维加以分析。关键词:时间;空间;叙事思维;博物馆;体验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perspectiveofarchitecturalnarrative,thebriefanalysisofseveralclassiccases,pointsoutthatthenarrativethinkingarewidespreadandimportantvalueinthemodernandcontemporaryarchitecturedesign.ThenwithequalAngle,thisarticleanalyzedtheauthorsexperienceofchengduoldstreetpaviliondesign,withconstructionofnarrativethinking.Keywords:time;Space;Narrativethinking;Themuseum;experience正文:一、建筑叙事思维定义叙事是一个文学用语,是指叙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或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它是文学、符号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的学科——叙事学。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作为自主的学科首先在文学领域发展起来,“叙事学”在法语里有一个专有名词:narratologie,这是法国文学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Todorov)在结构主义背景下,于1969年提出的一个术语,但这一学科更多地归功于另一位法国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柰特(GerardGenette),他在1972年发表了奠基性著作《叙事话语——方法的论文》(收入他的《修辞卷三》),从而将叙事学提升为显贵的学科。安德烈·戈德罗(AndréGaudreault)在《什么是电影叙事学》里指出,只要讲述故事,就是叙事,叙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事件是基本单元,叙事中的所有事件,不管是演出来的还是观众在心中推演出来的,共同组成了这个故事。叙事是一种形式系统,是讲述故事的方式。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建筑空间是一种很好的叙事材料,而参观一座建筑物就构成了一连串有意义的事件。建筑的服务对象是人,人们总习惯于将空间及其所承载的体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当感知到空间中的某种情节和其生活结构有着某种互动时,便会产生认同感。建筑是一门叙事艺术,建筑空间能否与人产生共鸣,其叙事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综上所述,建筑的叙事思维就是运用叙事学的观点来指导建筑设计和创作的方法。叙事思维案例研究古典园林比较擅长使用谜底揭开式的空间安排,对于初次游园的人来说,可谓是处处有发现、处处有惊喜,“步移景异”、“曲径通幽”。古典园林不太热衷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而喜欢用含蓄、隐晦的方法把“景”的部分遮挡起来,使其显而不露,引而不发。传统的造园艺术总喜欢把精彩的景观藏于偏僻幽暗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往往一墙之隔就别有洞天。墙是制造悬念的经典元素,它可以将空间完全遮挡起来,也可以通过墙上的漏窗,让空间中一部分景象闪现出来,以激发起游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TadaoAndo)设计的位于日本兵库县的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藏于一个椭圆形的莲花池之下﹐顺着莲花池中央的楼梯拾级而下﹐犹如进入了莲花池中,站立在两堵纯白色的混凝土墙之间,仿佛世间一切都被隔开,心灵从尘世净化;步下阶梯,光线渐弱,直至差不多全黑,经过一段带有神秘感的通道之后便进入大殿,然后突然被眼前满堂的红色唤醒,这段旅程,象征了净化,死亡和重生。水御堂的空间充满了丰富的戏剧性和叙事性,安藤忠雄就是幕后的导演,他一开始就在入口处设置了一个悬念,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引着我们往里走,让我们深深地被空间所吸引而舍不得将视线移开,直至谜底揭开。他引导我们去探索和体验一种视野之外的东西,那是一种心灵的顿悟。安藤通过这种谜底揭开式的叙事安排带给了观者不同寻常的体验历程,让原有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具张力和感染力。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每个空间的安排都没有限定的方法,不同的出场顺序会传递不同的信息,从而带给人不同的体验。空间结构或体验路径与事件本身顺序的不一致会造成强烈的冲突感,并将人的注意力引到这种不同寻常的顺序中来,即使是最普通的场景,通过精心的顺序编排,也会体现出不同寻常的效果。从里伯斯金(DanielLibeskind)的一些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精心安排的“闪回”场景,如努斯鲍姆博物馆。努斯鲍姆是一位在奥斯维辛大屠杀中遇难的画家,博物馆碎裂的空间叠合了努斯鲍姆的生命轨迹。那条线状的“努斯鲍姆之路”是一个展示努斯鲍姆作品的展厅,只有1.8m宽,狭窄而局促,里伯斯金通过“闪回”的方式把一段历史场景拉回当下,让观者体验到努斯鲍姆在躲藏追捕时藏匿在阁楼上的压迫感。类似的空间叙述逻辑在里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也可看见,曲折、离散、压抑、狭窄的不连续空间暗合了犹太人悲壮的民族苦难,无数个“闪回”场景对接当下,唤起了人们的困惑,调动了人们的情绪,使人们开始重新体验世界,最终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命运的转变和对未来的希望。在一系列场景中省略其中的若干场景,或不断地切换到异质空间,如从室内切换到室外再到室内,从亮处走到暗处再切换到亮处等,这种略带游戏般戏谑感的叙事方式会强化人对空间的体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建筑空间的蒙太奇剪辑。在意大利建筑大师斯卡帕(CarloScarpa)设计的维罗那城堡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蒙太奇效果。斯卡帕认为,历史正是在与现代的对话甚至冲突中才能充分展现出历史的存在意义及美感,于是他将新旧元素在空间中分离并置,他在新地坪与老建筑相交的墙角特意留下了一条沟以强调新老元素交接的时代识别性。博物馆最后一进的门外是城堡塔楼与博物馆的交接处,斯卡帕在这里嵌入了一处“裂痕”,曾经显赫一时的城堡统治者斯卡拉大公的雕像被故意斜置在一根从二层悬挑而出的混凝土梁上,形成了一个戏剧化的视觉焦点,它就是著名的“大公间隙”。三、叙事思维在成都老街体验馆中的运用成都老街体验馆是作者本科的博物馆设计。课程要求是自选媒介和主题,在成都宽窄巷子区域选择一处地块并经行博物馆建筑设计。设计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传统街巷的演绎。通过对传统街巷生活场景的理解,结合四川川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形成本设计体验空间的第一序章,即回忆篇。在这一篇章,游客可体验到传统街巷的美好,以及那种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重新回味昔日街巷的风情与记忆。第二部分:现代街巷的沉沦。在经历了美好回忆的第一篇章后,体验者顺着长长的坡道进入第二篇章。这一篇章的主题是现代街巷的沉沦。由于人们的无节制的破坏传统街巷,这些历史遗产或被废弃,或被改造,更甚者被夷为平地,这不仅是对传统街巷的摧毁,更是对我们记忆的一种血腥抹杀,从此那些记忆中美好的街巷场景,那些与我们生活紧紧相连的场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还有那些无尽的解构主义建筑。这部分空间采取了一种十分极端的方式,利用与传统街巷形成强烈对比的建筑形式以及行走体验,试图让体验着感受到街巷的这种沉沦、破坏,并为第三篇章埋下伏笔。第三部分:反思空间当体验者从扭曲、怪异的第二篇章空间出来,顺着低矮、压抑的出口走向光明,那一刻的明暗对比,给人一种从地狱走向天堂之感。人们从一种紧张地精神状态变为放松,昏暗的视觉变为光明,心情也为之改变。在通往第三篇章反思空间之前,体验者要经过一条长长地室外路径,也就是设计中的过渡空间,在这条室外路径上,体验着首先经过的是一片草地。草象征着大地,象征着现实世界,让体验着在经历了前一段荒诞的空间体验后能够有一种重回大地的亲切感。之后,草地逐渐过渡到沙地,一片白色的、十分纯洁的沙地。砂子象征精神世界,体验者逐渐从草地过度到沙地,不仅是一种地面状态的改变,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改变,让体验者逐渐达到一种冥想、反思的状态。当体验者通过方洞真正进入反思空间时,整个体验过程达到了高潮,但这种高潮表现在体验者的精神状态上却是一种平静。在经历了美好的第一篇章,怪诞的第二篇章后,体验者会沉思,到底自己对老街、对传统街巷的态度是否真诚,自己是否在加速着这种街巷的沉浮……当体验者走出反思空间,通过长长地出口巷道,重新回到外面,重新回到宽窄巷子历史片区,他们定会以一种不同的视角反思宽窄巷子历史片区,而我们所想达到的,也就是这一点……结语建筑的价值不在于静止的物质存在,而在于被观者所理解,它要与观者交往,它通过空间叙述来向我们传达某种信息和观念,向我们展现原本不知道的世界与生活方式,以对我们的心理形成一种引导,让我们以一种有意味的方式去体验空间、时间以及我们自己。建筑是被压缩在空间中的生活本质,当建筑的空间图景和我们的生活结构有着某种关联和互动时,这个空间就会更具感染力,它会吸引人们去主动参与和体验而不是毫无疑问地被动接受。在当下,体验空间中的生活比空间本身更为重要,我们就是通过这种体验使自己与所聚居的环境空间相连接,最终形成归属感,使场所精神得到美的升华。参考文献:1[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俄]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5周诗岩.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6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