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摘要: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经验论的原则是,认识开始于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经验论相反,唯理论的原则是,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源于理性。康德用先天综合判断对此进行了调和。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休谟的不可知论、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都是其产生的重要渊源。之前的古代哲学都是以本体论为中心的,试图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近代早期是从主体开始研究认识的问题,即怎么通过理性去认识,认识的可靠性这样的问题。17——18世纪,诞生了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两派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其各自的片面性和所导致的恶果都充分暴露了出来。康德哲学正是在此条件下诞生的,他看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所以力求避免两派的片面性,试图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寻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二、唯理论对只是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三、康德哲学的调和。(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经验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其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经验论者的根本立场都在于认为知识不是来源于理性,而是来自于经验,这也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根本对立。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有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一、洛克哲学首先来看洛克的哲学。洛克哲学是经验论的开端,是经验哲学的系统化,其任务是为科学的发展扫清障碍。洛克认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主要有三:1、对自己认识能力的无知。人们无知到看不清自己认识能力有多大,因此滥用理性。2、“天赋观念”。人们认为有天赋观念,因此不去探索自然的真理。3、爱美的语言。我们使用的是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语言。其中,对自己理性能力的无知,是最的障碍。然后,洛克从认识的来源展开自己的学说。他认为知识不是来源于“天赋观念”,而是来源于经验。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天赋观念”进行了批判。1、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2、认为“天赋观念”的假设理由是错误的。唯理论者认为,我们拥有“天赋观念”,因为我们是普遍认同的和普遍具有的。洛克认为普遍同意并不一定是“天赋观念”的体现,例如上帝的观念;同样,我们普遍具有上帝的观念,但却不相同,说明普遍具有也不能说明“天赋观念”的存在。3、反对“理性发现说”,唯理论者认为我们都有“天赋观念”,只是尚未发现,需要用理性发现。洛克认为有知识即有,无即无,如果还需要发现,那么就说明是没有。在理解中而又不被理解,这样的说法是矛盾的。4、“天赋观念”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其实质是懒汉和不学无术的教授所喜爱的理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现。如果说洛克否定“天赋观念”是对唯理论的一次摧毁性的打击,但是要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还得从正面提出建设性的主张。为此洛克阐述了“白板说”和关于知识来源的“双重经验说”。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诸如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等观念。他又把作为观念来源的经验分为两类:第一是感觉,它是观念的外在来源,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第二是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即对感觉经验的反省。[1]洛克还阐述了他的经验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凡事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即认识限于经验。这是一种唯物主义反映论。从洛克之后,经验主义开始转向。二、贝克莱哲学贝克莱哲学是为宗教服务的,他的目的是把科学纳入宗教,用科学为神学服务。洛克的经验论是贝克莱哲学的逻辑起点,但他抽到了洛克哲学中作为经验的依托和来源的客观存在的物的成分,于是变为了完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这集中体现在其“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上。他认为从洛克主张的人类知识对象是观念的观点出发,必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如果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是不合逻辑的。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存在”的意义限定于认识对象,然后用“被感知”来解释认识对象。即“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从根本上是上帝的感知。贝克莱显然地吧观念与观念的基础两者的关系点到过来了。三、休谟的哲学休谟的哲学与贝克莱一样,也是以洛克哲学为逻辑起点的,但他的理论归宿与贝克莱不痛,他从经验出发,始终贯穿经验论原则,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休谟从彻底的经验原则出发,否定了任何实体的存在,不过他是以不作判断的态度来处理的。他认为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心灵实体也同样是不可知的。休谟的经验主义和不可知论在他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上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对因果关系的重视,与他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的认识有关。四、经验论的缺陷经验论的原则是,认识开始于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2]在本体论上,经验论导向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本质是把人的认识只限于感觉经验范围内,而感性经验的对象是个别事物,所以认识对象只是单独存在的个别事物的结合。人只能感觉到个别事物、而不能感觉到物质实体,所以物质实体是不存在的。人靠感觉知道个别事物,而感觉是存在于主体之内,属于主观的东西,外部事物只有转化为观念才能为人所知,而当它转化为观念以后人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观念,这样沿着经验论的观点走下去必然把感觉和观念当成一种帷幕和屏障,把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割裂开来,把感觉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就是经验论的必然归宿。在认识论上,经验论的归宿是不可知论,这是按照经验论的原则贯彻到底的必然结果。因为经验论将感觉经验绝对化,那就只承认感觉的存在,感觉之外还存在什么是不知道的,经验论从怀疑导致不可知。[3](二)唯理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一、笛卡尔的哲学笛卡尔是近代理性主义派别的首创者。他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旧知识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方法,为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的发挥,找到有效的途径。他开创理性演绎法,其出发点就是普遍怀疑的原则。其理性演绎的四条规则是:普遍怀疑,把命题分成细小的部分,根据分析再综合和避免片面性。他认为,认识的对象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天赋观念”,事物被认识并不是由于被我们所看见或摸到,而是由于被我们的思想所理解了。他把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分割开来、对立起来,把二者看作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两个实体,并把它们归之于绝对实体———即上帝的创造,这就否认了“正确的认识是对物质的真实反映”这一唯物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同时,在认识的主体问题上,笛卡尔从通过“普遍怀疑”而达到“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开始,就明确肯定:“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4]笛卡尔还认为人的感官不但不能作为认识的工具,而且谁对它过分相信,就要上当受骗,他指出:“凡是我们十分清楚、十分明白地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5]这样,笛卡尔就把存在于理性中的“天赋观念”作为认识对象,而把独立于身体的、不死的心灵作为认识的主体,这就完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这对经院哲学盛行年代中,反封建、反神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它的缺陷在于封闭于理论自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并非是实践检验,而是主观标准的心灵检验。二、斯宾诺莎的哲学荷兰的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指出认识的对象是“现实的理智,无论它是有限的或是无限的,应当只理解神的属性与神的特殊状态,不能理解别的东西。”[6]在这里,他所说的“神”就是自然的别名。这就明确地主张了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的自然界,人们的认识除了自然界及其无限多样的个别事物外,别无其它对象。同时,他还认为正确的认识必须同它反映的客观事物相一致。他指出:“观念的秩序和联系与事物的秩序和联系是相同的。”[7]三、莱布尼茨的哲学莱布尼茨是近代理性派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创立了以单子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的认识论就是与单子论一脉相承。在莱布尼茨看来,认识主体就是精神单子,认识只是人类心灵这种较高的单子的“知觉”在其内在原则推动下的某种发展。他批判了唯物主义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概念不成立,广延性说明连续性,有广延就可分,不可分就无广延。而单子是无广延的,是精神性的,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唯心主义。四、唯理论的缺陷和经验论相反,唯理论的原则是,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源于理性。[8]在本体论上,唯理论走向客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唯理论的归宿是先验唯心主义。按照唯理论的原则,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不能从经验中来,它只能存在于主体之中,仅仅属于思维主观性的机能。所以,彻底贯彻唯理论的观点,必然导致割断思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知识先天地存在于主体之中,这正是先验唯心主义。[9](三)康德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经验主义者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它不能科学地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经验主义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必然逻辑地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理性主义者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它不能科学地解释科学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之,无论是经验派还是理性派都没有能够正确地解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而是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这必然使其认识论在整体上陷于错误,同时也无法建立起完全科学的认识论。[10]康德意识到争论双方均有片面性,力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容纳于一个体系之中。他的办法是既肯定经验论的原则——认识开始于经验,又肯定唯理论的原则——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来自理性。[11]他按照判断中的主词、宾语的不同联系,把判断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根据只是的不同来源,分为先天判断和后天判断。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是先天综合判断,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必须能扩大。这样,可靠的知识必须具备先天的判断和后天的经验,这就是综合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或者说是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然而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康德一反传统信念,认为我们的方法错误,人是自然的立法者,主体应该为客体制定规则,于是将“知识符合对象”作了个颠倒,提出“对象符合我们的知识”,并最终在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特的批判哲学体系。他将世界分为本体界和现象界,在认识之前先对理性,先对人的认识能力作批判的考察,为人类认识能力划定界限,在什么界限之内认识是可能的,超过这个界限是不可能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只是现象界,本体界是不可知的。他一方面同意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又认为对科学知识而言,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首先,主体依照先天的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条件综合感觉,发生对现象的感知。然后,主体以先天思维形式综合感知的材料,产生了与对象一致符合的知识,最后,理性综合知性的知识产生科学的概念系统。[12](四)结语康德是近代哲学发展中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主体能动性思想的哲学家。这一主体能动性的思想乃是他对当时整个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科学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的理论概括和表达。不过,他的主体能动性根源于纯释的先验的统觉,离开实践和实际的认识过程来谈论人的认识,从而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方面,此外,他对主观和客观、知识和对象的关系作了“颠倒”的解决,等等。所以他有其很多的局限方面。但他综合唯理论和经验论成果,尝试克服两者片面性,为后人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辩证地解决感性和理性关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遗产。对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综合,既是康德按自己的方式对两者的终结,又是康德按自己的方式对两者的超越,开始了德国古典哲学。参考文献:[1]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