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蛸育苗与规模养殖技术示范》项目总结报告蛸科(Octopodidae)是头足纲中最大科,其种类通称章鱼,广泛分布世界各海域,大部分为浅海性种类。真蛸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它们的产量急剧下降。与此相反,世界消费者对它们的需求却有增无减。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与自然资源严重衰退的尖锐矛盾要求应该尽快进行蛸类的育苗与养殖工作,因此为恢复和发展该种资源,开发新的海水增养殖品种,开展人工繁育与养成技术研究势在必行。我国具有相当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海水养殖已成为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份,鱼类、贝类和甲壳类养殖技术相当成熟和先进。真蛸养殖可以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对改善人们的“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出口创汇。另外,人工繁育可以大大提高幼体的成活率,增加放流量,更有效地补充自然资源,在保护生态平衡和种质资源方面具重大的应用意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对真蛸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已开展许多研究,其中《真蛸人工育苗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2005NZ1011)、《福建沿海真蛸种质遗传性状与繁育研究》(2006J0363)得到省科技厅立项支持,我公司在该所项目负责人林祥志博士的指导下,于是2009年开展真蛸育苗与养殖工作,2010年,在省科技厅、市、区科技局经多次现场调研、专家论证下,承担省星火计划下达《真蛸育苗与规模养殖技术示范》区域重点项目(编号:2010S0024)。在省科技厅、市、区科技局的关心支持下,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林祥志博士和中国海洋大学郑小东教授帮助下,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经过二年实施,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研究内容。将其项目总结如下。21项目研究开发内容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1研究开发内容1.1.1研究室内真蛸亲本暂养技术。在蓄养池中亲体采用暂养,遮光,充气;投喂鲜活或人工运动饲料。1.1.2掌握真蛸性腺调控、促熟和产卵技术。将亲体移至产卵池中;向产卵池投放采卵器,亲体雌雄同池放养,促进亲蛸性腺成熟交配;1.1.3幼蛸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和适宜饵料研究。雌雄亲体交配后收集受精卵,将受精卵放入培育池中采用流水充气培养;孵化出膜的头足类幼苗在培育池中流水培育,投放饵料,至幼苗进入伏底栖息。1.1.4成蛸饲料制作与投放次数和数量,研究真蛸环境与投饵量的关系。采用全天流水方式,大约每隔一星期冲洗养殖池一次,还需要根据不同季节水温和养殖状况进行调整。每天投喂二次,投喂量根据上一次摄食情况和水温变化而定。主要饵料品种有杂鱼、杂蟹等。1.2.主要技术指标1.2.1采卵50万粒,培育1-1.5cm小真蛸10万只。1.2.21-1.5cm小真蛸经10个月饲养,培养0.75kg真蛸2万头。1.2.3制作真蛸育苗与养殖技术操作VCD片一份。1.2.4举办真蛸育苗与养殖技术培训班1期30人次。1.2.5提供农村科技实用知识问答数据库5条以上信息。2组织实施内容2.1人工育苗32.1种蛸来源种蛸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每年1月份取自莆田的海捕真蛸,该季节真蛸已经成熟,二是6月份和10月份取自连江渔排养殖的真蛸,也已经性腺成熟。这些真蛸已经在海区或者渔排完成交配,只需要将雌真蛸运到实验场所,经过促熟培育就可以产卵。2.2培育条件采用多种规格的种蛸和幼体培育设施,各种水产苗种培育的设施齐全。海水经过沙滤处理,海水比重1.018以上,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加温。2.3幼体盐度耐受实验本实验温度25℃,盐度设置为18,21,23,25,27,30,33,38和41,每个盐度组设三个平行。采用孵化后第二天的真蛸幼体作为实验材料,在27个5L塑料圆桶中进行,每桶150只幼体,初始盐度为27.8,充气培养,调节盐度采用海水晶和冷开水。缓慢将各盐度组的海水盐度调节到设定的盐度,每小时调节一次,每次盐度变化不超过1.5,10h内可将实验盐度调节到位。每隔数小时检查死亡个体并计数。2.4室内工厂化规模化养殖从自然海区购买规格100克/头左右的幼蛸500斤和自已培养的幼蛸进行成蛸培养试验。自配幼蛸饲料,根据自然水温变化,调节饲料投喂次数和投饵率。主要实现内容:①真蛸笼设计:因章鱼具有相互残杀的特性,章鱼养殖必需一笼一只关好。项目养殖笼设计是每笼规格30*30*20cm,5个笼与笼重叠为一串,它们之间完全隔开;笼的四周钻出许多小洞,便以水流畅通;笼旁边留一个可以自由开启的小门,便以饵料投喂和捕捉。每串笼相隔10cm形成一排,每排相隔20cm,便以水流畅通和防止互相残杀。②工厂化集约养殖章鱼,采用全天流水方式,大约每隔一星期冲洗养殖池一次,还需要根据不同季节水温4和养殖状况进行调整。投喂:每天投喂二次,投喂量根据上一次摄食情况和水温变化而定。主要饵料品种有杂鱼、杂蟹等。2.5组织培训推广通过收集真蛸育苗、养殖和加工的视频资料进行整合制作真蛸育苗与养殖技术操作VCD片。利用平海镇举办科技兴海、渔业安全生产时期,举办真蛸育苗与养殖技术培训班。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制作真蛸育苗与养殖的农村科技实用知识问答数据库信息。3完成情况3.1现场测产验收情况2011年10月15日,受福建省科技厅委托,莆田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莆田市平海海水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承担的省星火计划项目《真蛸育苗与规模养殖技术示范》(项目编号:2010S0024)进行现场测产。专家经现场考察,随机取20只真蛸进行体重测定,结合查阅试验有关资料,意见如下:1、2010年7月,采卵51.3万粒,至10月4日测定共培育真蛸幼苗10.9万只,个体平均全长3.1cm。2、幼苗经12个月饲养,平均体重达1.055kg/只。3、制作真蛸育苗与养殖技术操作VCD片一份。4、举办真蛸育苗与养殖技术培训班1期32人次。5、提供农村科技实用知识问答数据库5条信息。综上所述,项目组基本完成合同的研究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3.2种蛸培育与繁殖生物学特性3.2.1真蛸的繁殖季节与种蛸挑选不同海区的繁殖季节有很大的区别,如福建莆田海区真蛸的繁殖季节是每年1-2月份,而浙江南麂岛海域的繁殖高峰为每年5-6月。海区养殖真蛸性成熟季节与海捕真蛸又有不同,如连江海区养殖的真蛸每年6月份-11月份均可达到性成熟。5种蛸挑选是真蛸人工育苗中的重要步骤。挑选的标准是性腺成熟度好,体色健康、红润,腕齐全,无外伤,活力强的雌蛸。实验表明,强壮的种蛸产卵量和孵化率高,孵出的稚蛸活力较好。3.2.2种蛸的培育在产卵前,种蛸还需要2周至1个月的培育。培育池以15平方米以上为宜,水深1-1.5米。培育期间投喂缢蛏和冷冻鳀鱼,在鳀鱼中可以添加DHA含量高的裂壶藻粉。由于真蛸摄食量大,需要加大换水量,每3-5天清池一次。3.3产卵与孵化3.3.1产卵与护卵真蛸喜欢黑暗和安静的环境,通常会躲藏在洞穴或角度中。可以用石头、陶瓷、水泥砖、PVC管、橡胶等营造栖息环境。既可以作为栖息场所,也是产卵的附着基。通过对比,发现使用陶瓷罐的使用效果比较理想。真蛸产卵在附着基以后,基本停止摄食,并保护卵群直至孵化,但偶尔也会离开。如果一个池中用多只种蛸,护卵的种蛸离开后卵群可能被其它种蛸“霸占”,并被摄食。因此当发现种蛸开始产卵时,将种蛸及卵附着基一起放入直径40-60cm、高50cm、孔径1-2cm的聚氯乙烯网笼中,然后吊养于培养池中,既可以避免池底部杂质的影响,又易于搬池。3.3.2胚胎孵化种蛸护卵是胚胎孵化的关键。如果种蛸体质较弱,在孵出之前死亡,即使直接对卵充气,孵化率也会很低。没有种蛸守护的卵的表层大多会受到丝状菌等病菌的侵袭,严重时胚体成紫红色,受到感染的胚体会停止发育并死亡。在白疣蛸胚胎孵化过程中同样会发现这种情况(郑升阳,2005)。因此在胚胎孵化过程中海水处理要更加严格,必要时用0.2-0.3ppm聚维酮碘消毒。发现受感染的卵及时取出隔离,6防止传播感染。3.3.3胚胎发育真蛸受精卵呈椭球形,大小约2mmx1mm,受不同个体影响会有所变化。受精卵排出后较长时间才开始卵裂。卵裂发生自不带卵柄的动物极(图1)。胚盘与卵黄的界限逐渐向卵柄端移动,前端形成胴腹部,随后8个腕分化出来,吸盘逐渐清晰,稚蛸的轮廓基本形成。胚胎眼球的颜色由浅红变为暗红色,此时称为“红珠”期。随着胚胎发育,胴体部体积扩大,色素在胴体和腕部沉积更多,吸盘发育迅速,眼球由暗红色逐步变成黑褐色,此时称为“黑珠”期,可以观察到心跳和胴体缩动,体色随色素收缩和扩散而改变。随后卵膜变得更加透明,幼体运动加剧,已经接近孵出。孵出时游离端的卵膜出现裂缝,并继续增大,胴部先冲出卵膜,带动头部挣脱出膜。在真蛸胚胎孵化过程中出现两次胚体掉头翻转。第一次出现在“红株”期,将头部由卵柄端转到游离端;第二次发生在“黑株”期,将头部由游离端转回到卵柄端。但嘉庚蛸在胚胎发育中只有一次翻转(焦海峰等,2005)。3.4稚蛸培育3.4.1饵料与嘉庚蛸(焦海峰等,2005)和短蛸(张学舒,2002)不同,真蛸幼体要经过浮游幼体阶段,经过变态后才能营底栖生活,而嘉庚蛸和短蛸孵出后可迅速附底,并且进退游动灵活,主动摄食的能力强。由于真蛸浮游期运动较缓慢,因此提供充足的幼体饵料极为重要。如果饵料供应不足,3-5d内会发生死亡,与横纹乌贼相似(Marion等,1998)。一般认为饵料是影响真蛸幼体发育生长和人工繁育的关键因素。从浮游期开始投喂天然甲壳类以及蟹幼体,至底栖阶段存活率仅8.0%或8.9%。卤虫作为有效开口饵料已被大量采用,但依靠单一饵7料,无法让幼体顺利渡过浮游期(Hamasaki,etal.,1991;Hamasaki&Takeuchi,2000)。我们采用室内培养蒙古裸腹蚤作为浮游期的饵料,在投喂前使用DHA含量高的裂壶藻进行营养强化,在前期有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稚蛸的生长,适口性变差,需要更大型的活饵料来替代。3.4.2盐度对稚蛸存活的影响真蛸对盐度的耐受范围比较窄,通常分布在盐度35左右的海区,一般不低于27(Mangold,1983)。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图2),稚蛸最适合的盐度范围为30-35,高于38或者低于27对稚蛸均有较大的影响。4经费使用情况本项目研究开发总投资50万元,承担单位负责落实经费10万元,省科技厅资助经费10万元,已全部到位。经费支出预算应严格按照《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支出科目相关费用和标准执行,主要用于项目购置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费等,详见《科技项目经费总决算表》。5经济效益分析经济效益:1、培养0.75kg商品蛸2万只,每公斤40元,产值60万元。亲蛸200对*300元=6万元,成蛸饲料2万只*0.75*5(饲料系数)*2元/kg=15万元,工人工资14万元,水电费等5万元,合计成本40万元。可利润20万元,投资回报率1:1.67。社会效益:国际市场巨大的需求量带动了我国蛸类捕捞业,但是开发处于盲目状态而且产量不稳定,通常在10,000t左右,严重供不应求,资源迅速衰退。真蛸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效率高、市场前景好,有较大的养殖开发潜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真蛸人8工育苗、养殖、加工、出口的产业链中,人工育苗是产业的瓶颈。突破真蛸规模化人工育苗,将使真蛸养殖迅速实现产业化。如果预计我国的真蛸养殖将达到年产10,000t的规模,养殖年产值将达到4亿元,经过加工后产值可以达到7-8亿元。在目前海水池塘养殖低迷的情况下,蛸类育苗与养成技术的突破,将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促进头足类养殖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产业化,并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其成果必将促进我国游泳型贝类的苗种生产和增养殖的发展,推动我国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对自然资源恢复起到促进和辅助作用。真蛸具有高营养、生活史较短、生长快和分布广等特点,是一类很有发展前景的海水养殖种类和海洋中深具潜在价值的蛋白质资源。6项目实施选择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6.1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6.1.1营造安静的亲蛸培养环境,保证亲蛸顺利产卵;6.1.2选择幼蛸的适口饲料,投放足量饲料,防止幼蛸自相残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