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水稻类害虫在我国危害水稻的害虫有300多种,其中危害较重的常见种类有40多种。常见水稻害虫主要有四类:1.钻蛀类:钻蛀水稻的茎杆,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褐边螟、台湾稻螟。2.刺吸类:刺吸水稻的叶片,如稻飞虱类,叶蝉类,蓟马类,稻蝽类。3.食根类:取食水稻的根系,如稻根叶甲,稻水象甲、稻摇蚊、稻水蝇蛆。4.食叶类:取食水稻的叶片。如稻纵卷叶螟,弄蝶类,眼蝶类,象鼻虫,负泥虫,粘虫类,蝗虫类、潜蝇等。本章学习要求熟悉:水稻作物主要害虫的危害特点、生活史和习性。掌握:水稻作物重要害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方法和具体措施。一、钻蛀类害虫这是一类以幼虫钻入稻叶鞘和茎杆中取食的害虫。三化螟(一)分布与危害三化螟又名蛀心虫、钻心虫、蛀杆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向北分布到烟台。食性专一。仅危害水稻,偶食野生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危害,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茎。形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半白穗”和“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严重时颗粒无收。(二)形态特征1.成虫:雌蛾体长12mm,雄蛾体长9mm。2.卵:雌蛾产卵块,椭圆形,几十粒至一百多粒卵相叠。3.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又叫“蚁螟”。4.老熟幼虫:头褐色。胸腹部黄绿色或淡黄色。5.蛹:体长12-13mm,长圆筒形,初乳白色,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有银色光泽,外包白色薄茧。(三)生活史和习性一年可发生2-7代。在热带可终年繁殖。在温带不能终年繁殖,冬季需越冬,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成虫昼伏夜出,雌蛾白天常静伏在蹈株中上部,雄蛾多隐蔽潜伏于蹈丛基部。飞翔力强,累计可飞翔30km,因此需注意联防。成虫趋光性强,雌蛾交配后趋光性较强。雄雌蛾交配多在羽化后1-3天。成虫产卵具趋嫩性和趋绿产卵习性,因此,生长茂密,面积大的稻田着卵多。初孵幼虫先咬破卵块上胶质和绒毛或咬破卵块底部叶片穿孔而出,到附近稻株上钻蛀,,蛀入茎杆需40-50分种,此段暴露时间是用触杀剂防治蚁螟的大好时机。幼虫在取食生长过程中常离开原危害稻株转移到新稻株上危害,此称为转株。二化螟(一)分布与危害二化螟又名钻心虫、白穗虫。在我国向北可分布黑龙江克山,向南分布到海南,食性较杂。但以幼虫危害水稻为主。在分蘖时期咬断稻心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危害造成“枯孕穗”;抽穗期危害造成“白穗”;乳熟期至成熟期危害造成“虫伤株”。(二)形态特征1.成虫:雌蛾体长12-15mm,头胸黄褐色,前翅黄褐或淡黄色,外缘有7小黑点。雄蛾体长10-12mm。前翅近长方形,黄褐或灰褐色,翅面满布褐色不规则小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2.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时白色,后渐变成茶褐色,将近孵化时变为黑色。3.幼虫:共6-7龄。末龄幼虫体长24-27mm。4.蛹:体长11-17mm,圆筒形,初为淡黄色,体背可见5条纵线,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三)生活史和习性1.二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1-5代,发生代数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很大。2.二化螟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野茭白、三棱草和杂草中越冬。越冬幼虫抗逆能力强,冬季低温对其影响不大。到春季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4-5龄)还会爬出稻株转移蛀入麦类、蚕豆、油菜的茎秆内危害,并在茎秆内化蛹羽化。3.二化螟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与越冬寄主关系很大。4.化螟化蛹起点温度比三化螟低,当春季气温达11℃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其化蛹特点是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各龄幼虫均能直接化蛹。影响越冬代化蛹进度的不是虫龄分布而是气候条件。5.二化螟成虫的习性大致和三化螟的相似。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对黑光灯趋性强,因此生产上灯诱防治意义较大。6.二化螟幼虫3龄后食量增大,如食物不足则分散转移,转移次数和寄主生长状况有关。7.越冬代老熟幼虫在稻桩和稻草中,其他各代在稻茎内(茎杆粗的)或叶鞘内(茎杆细的)化蛹。化蛹部位跟稻田水位有关,灌水淹浸会引起蛹大量死亡。因此,生产上可充分利用此习性。大螟(一)分布与危害大螟又名稻蛀茎夜蛾、紫螟。分布于陕、豫、皖、浙、赣、鄂、相、两广、闽、台、川、滇等地。食性较杂,也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寄主有水稻、茭白、小麦、高粱、玉米、粟、甘蔗、蚕豆、油菜、棉花、稗、芦苇、早熟禾等。大螟危害状况与三化螟相似,也以幼虫蛀入稻株内危害。(二)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12-15mm,雌蛾体形较大。体淡褐色,雄蛾触角短栉状,雌蛾触角丝状。2.卵:扁圆球形,初产时乳白色,后转淡黄色至褐色。卵块呈带状,卵粒成2-3行排列。3.幼虫:5-7龄。4.蛹:初为淡黄色,后变黄褐色,背面颜色较深,头、胸部几为褐色并附有蜡粉。(三)生活史和习性1.大螟在四川、浙江年发生3-4代,少部分幼虫在稻桩及其他寄主残株和杂草根际越冬,但多数幼虫冬季可继续危害小麦、甘蔗等作物,无明显滞育现象。2.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稻丛基部或杂草丛中,飞翔力弱,夜晚活动。趋光性不及二化螟和三化螟,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3.成虫产卵有趋向粗壮、高大植株上的习性,因此稻田边行落卵量较多。4.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并在叶鞘内群居取食,形成枯鞘。2龄以后食量增大,开始分散并转株危害。幼虫一生能危害3-4株水稻。水稻钻蛀螟虫防治方法1.预测预报。据各种稻田化蛹率;化蛹日期、蛹历期、产卵期、卵历期,预测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蚁螟孵化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指导防治。2.农业防治措施①调整水稻布局,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②选用生长期适中的品种。③及时春耕沤田,处理好稻茬,减少越冬虫口。④选择无螟害或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作为绿肥留种田,要注意杜绝虫源。⑤对冬作田、绿肥田灌跑马水,不仅利于作物生长,还能杀死大部分越冬螟虫。及时春耕灌水,淹没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幼虫和蛹。3.生物防治措施(1)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如步行虫、青蛙、鸟类等。晒田时要挖好蛙卵孵化坑。(2)应用微生物农药:可推广使用杀螟杆菌、苏云金杆菌(Bt)和白僵菌的制剂。(3)使用天敌:成虫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螟卵齿小蜂、长腹黑卵蜂等天敌(4)以禽治虫:在水稻秧苗移栽到本田返青后至抽穗前放养重0.1-0.3kg小鸭4.化学防治根据预报结果、防治指标和各地螟虫发生情况及时施药。通常防治三化螟的原则是普治1代,挑治2代,根治3-4代。施药应掌握在卵孵高峰期幼虫钻蛀前。钻蛀后要使内吸性强的药剂;发生较重地块要普治,发生轻地块局部防治;常用施药方法是喷雾、撒毒土和泼浇。二、食叶类取食稻叶害虫种类很多,但分布广危害重的主有稻纵卷叶螟(刮青虫、白叶虫、小苞虫)和稻苞虫,都属磷翅目。稻纵卷叶螟(一)、分布与危害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南方稻区发生重。寄主以水稻为主,偶尔危害小麦、甘蔗、粟等作物。以幼虫危害取食嫩叶,缀叶成纵苞,藏匿苞中剥食上表皮和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9mm,翅展18mm,体黄褐色。卵:长椭圆形,初产灰白色,孵化时为淡褐色。幼虫:多5龄,少数6龄。蛹:体长7-10mm,圆筒形,末端较尖削,有臀刺8根。(三)生活史和习性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2-11代,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北方不能越冬,越冬北界在北纬30°左右,相当于l月份4℃等温线附近。我国东部可划分为3个区。(1)周年发生区:相当于大陆南海岸线南部的地区(2)越冬区:包括广东、广西、闽南和湖南、江西、浙中南。(3)冬季死亡区:即江苏、安徽、湖北、浙北和川中一线以北。本区的虫源从南方迁飞而来。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伏在生长茂密的稻田内。成虫夜间活动,飞行力强,对白炽灯趋光较强。成虫多在晚9点后羽化,羽化后1-2天多在凌晨3-5点交配。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每年春夏由南向北有5代次迁移,秋季回迁3次。初孵幼虫常爬入心叶或附近的叶鞘内啃食叶肉,使叶片出现针尖大小的半透明小白点,很少结苞,是防治的最佳时期。幼虫老熟后多离开老虫苞,另换地方化蛹,化蛹部位因生育期而异。直纹稻苞虫(一)分布与危害除新疆、宁夏无报道外,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水稻,还可取食玉米、高粱、麦类、谷子、茭白、竹子白茅等。(二)形态特征成虫:长17-19mm,翅展28-40mm,体和翅黑褐色,头胸比腹宽,略带绿色。卵:褐色,半球形,初产时灰绿色,后具玫瑰红斑。幼虫:多为5龄,部分6龄。蛹:淡黄色,近圆筒形,头平尾尖。(三)生活史和习性直纹稻苞虫在北方稻区年发生2-3代,黄河和长江之间发生4-5代,长江以南发生5-8代。南方稻区,越冬场所分散,常以幼虫或部分蛹在背风向阳的稻田边、沟边、池塘的芦苇、茅草等杂草丛中越冬。黄河以北则以蛹在向阳处杂草丛中越冬。该虫常以第2-3代为主害代在7-9月份危害严重。成虫夜伏昼出,白天活动,飞翔力强。嗜食芝麻、棉花、瓜类、菜花、紫云英和千日红等蜜源植物的花蜜。食叶类水稻害虫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巧施追肥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虫性。在越冬区,冬季铲除田边、沟边及池塘边的杂草消灭越冬虫源。生长季节人工摘除虫苞或卷叶。选择叶片硬厚、主脉坚硬、难卷叶的抗性品种。科学用水,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化蛹盛期灌深水2-3天可杀死大量蛹。种植诱集植物集中捕杀成虫。2.生物防治(1)释放赤眼蜂:如螟黄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种。从成虫初盛期到结束每2-3天释放1次,连续3-4次,每667m2放蜂1-4万头。(2)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Bt)、杀螟杆菌、青虫菌等制剂。(3)放鸭:有条件的地区可放鸭啄食幼虫。3.化学防治抓住防治适期非常重要,做到赶蛾查卵预测,盛孵低龄期施药,适期防治,往往施药一次,即可达到防治的优良效果。防治药剂可选用:吡虫啉、杀虫单、毒死蜱、杀虫单、苏云金杆菌、乙酰甲胺磷、阿维菌素等。三、刺吸类水稻刺吸类害虫主要有稻飞虱类、稻叶蝉类、稻蓟马类和稻蝽类,其中危害严重的是稻飞虱类(稻虱、火蜢虫、响虫、火旋、化秆虫)和稻叶蝉类(浮尘子)。稻飞虱类(一)分布与危害稻飞虱类主要指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其中以褐飞虱发生危害最重,白背飞虱次之,这两种飞虱在长江流域以南危害严重。灰飞虱属偏北种类,华南稻区发生少。褐飞虱食性单一,仅危害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主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玉米、甘蔗、高粱、野生稻、白茅、早熟禾、稗草等;灰飞虱取食水稻、大麦、小麦、玉米、甘蔗、高粱、看麦娘、游草、稗草、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植物。飞虱类危害主要有4个方面:(1)刺吸汁液造成减产(2)产卵刺伤茎杆组织造成干枯和感染(3)传播病毒(4)分泌蜜露影响光合和呼吸作用。二、形态特征(见教材表)三、生活史和习性褐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各地年发生代数随纬度、迁入期早晚。成虫趋光性强,晚8-11点扑灯多。产卵部位与植株老嫩和生育期有关。喜阴湿,在6-9月间降雨日多、雨量适中有利大发生。稻田分孽多生长郁闭发生重,在稻田的分布是田中多,田边少。褐飞虱嗜食水稻,对稻株营养状况反应灵敏。褐飞虱具迁飞习性。迁飞规律是逐代、逐区季节性往返迁飞。迁飞路线受气候影响但方向和迁飞过程大体不变。白背飞虱广东7-8代,海南11代。越冬界限是北纬26°,以北地区不能越冬,虫源从南方而来。白背飞虱习性和褐飞虱的类似,不同的是:取食部位比褐飞虱的要高。属迁飞性害虫。各地年发生代数随纬度、迁入期早晚、栽培制度及总有效积温高低而变化。褐飞虱在我国越冬情况可分为三个地带:在北纬21°以南的地区为安全越冬带;北纬20-25°间为少量间歇越冬带;北纬25°以北的为不能越冬带。灰飞虱由南到北年发生4-8代。华北每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发生5-6代,福建7-8代。各地都可越冬,南方以若、成虫或卵在麦田、绿肥田及田边、沟边禾本科杂草或再生稻上越冬,以背风向阳、温暖、潮湿处最多。越冬代多是短翅型,其余各代是长翅型。叶蝉类危害水稻的叶蝉类有20多种,其中危害重的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等。(一)分布与危害黑尾叶蝉:分布各稻区,南方发生重,种稻区主以水稻为食。对水稻危害跟稻飞虱相似,此外,还是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