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用版)(5)正式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案4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四类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是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题型,主要针对古代诗歌中所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设题,要求考生辨识诗歌所用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从具体的考查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判断表达技巧、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对该考点的考查频率极高。考点解读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高考中重点考查描写和抒情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其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抒情就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考点1表达方式知识储备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抒情一、描写手法名称精析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秋思》(张籍)“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虽然写了很多,但仍担心言犹未尽、意有未达,“又开封”验证,将浓浓亲情推向极致。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诗歌中的白描多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人物白描又以描写外貌和动作为主。动静结合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观察角度的变化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多感觉的结合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二、抒情手法手法精析直接抒情直抒豪情壮志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直抒愤世嫉俗之情如清代诗丐《绝命诗》:“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直抒悲思愁绪如罗隐《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直抒欢快喜悦之情如《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如《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寓情于景(或物)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词人的离愁别恨。因事缘情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平常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间接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嘲讽汉文帝,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题型1描写手法学考连接1.(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解析:扣住“怎样表现”,思考运用的描写手法,可从修辞、正面侧面描写等角度考虑。答案:(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如“空山凝云颓不流”;(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2.(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描写角度即可。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答案:(1)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2)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题指津设问方式1.本句(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2.某句(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3.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某句(联)。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所用的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指出表达效果。答题模板本诗(联)运用了的描写方法,通过,突出了,表达了诗人感情。(术语)(具体分析)(特点)(中心)限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魏十六还苏州①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注】①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毗陵(常州)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并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加以分析,如“沉沉”表现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心情,“白云”写出了作者回首时只见白云不见友人的留恋和感伤。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秋夜沉沉”“阴虫切切”是实写送别友人的环境,“明日”“白云”是作者想象的景象,只见白云,不见友人,饱含感伤、留恋,是虚写。答案: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是实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是虚写。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留恋、孤寂和感伤的感情。2.导学号8720202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元好问①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②官有程。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③识姓名?【注】①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②“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③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E.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解析:ACA项,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C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错,应该有些复杂,苦笑。(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解析:题干中明确提出“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说明此诗体现出的作者情感不止一种,需要仔细分析诗歌写了哪几件事情,可以按照“不同的事情表现不同的情感”的思路作答。分条组织答案时可以按照“先概括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的模式。答案:①希望终老田园:岂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②心念国事: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岂不怀归”与“官有程”的矛盾)题型2抒情手法学考连接1.(人教必修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解析:解答本题有两个要素:一是手法,这从“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不难看出;二是情感,这从“杨柳”“晓风”“残月”中也不难理解。答案: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漂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2.(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解析:颈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到家遇春燕、浣征衣的情景,表现对友人的关心眷念;尾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在家摆脱了琐事杂务,终日临水闲居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闲适生活的艳羡。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友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题指津设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手法。3.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解题步骤第一步,

1 / 8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