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知识讲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驿路梨花》知识讲解责编: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作家。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作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知识积累1.驿.(yì)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2.陡峭..(dǒuqiào):形容山势直上直下的。3.修葺.(qì):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4.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5.折损:因过分尊敬而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6.露宿..(lùsù):在室外或郊野住宿。7.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8.喷.(pèn)香:香气浓郁、一般泛指某食物香浓郁口。9.悠.(yōu)闲10.恍惚..(huǎnghū)11.晶莹.(yíng)12.竹篾.(miè)13.麂.(jǐ)子14.菌.(jùn)子15.撵.(niǎn)走考题例析1.(2015•湖南邵阳中考)选择题。石缝间的蒲公英,远不似田野上的同zōng生长的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无情,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bó。(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宗博wànyìB.综博mánàiC.综搏mànyìD.宗搏wànài(2)给语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A.贫困却虽然但B.贫穷还因为所以C.贫瘠又尽管但D.贫乏而也许但2.(2015•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⑵两小题。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_____________。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1)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2)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解析:1.(1)此题考查理解识记汉字的能力。平时要多读书,并且要养成积累字词、勤查字典的习惯。答案是D。(2)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要根据语境来选择判断。最恰当的一组C。2.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且形式新颖,贴近生活。(1)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2)示例一: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因为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缺少陪伴时间,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示例二:这是年轻人作秀,是表演。且不说母亲们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多陪伴。理解主旨这篇脍炙人口、情真意浓的短篇小说,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立意新而深在“学习雷锋”这个被无数作品一再表现的主题面前,作者别出心裁,不落窠臼。第一,作者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运动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第二,作者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现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来写,把方便旅客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这就使雷锋精神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结合了起来,突破了一般的赞扬学雷锋做好事的局限,使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文章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前后延续了十多年。若按一般写法,容易庞杂拖沓。而作者没有把笔力消耗在叙述小茅屋的出现及其迁延的过程上,而是集中到“我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上,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这种精神的产物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前后七处写到“助人为乐”,显现了人物群像的美好心灵。其间又巧妙地穿插了瑶族老人和哈尼小姑娘的出现,交代了解放军盖小茅屋和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的始末。从时间上看,只是截取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这样的安排,材料丰富而又疏密有致,可谓文字节省而容量很大。悬念迭出,引人入胜,是《驿路梨花》结构上的又一显著特点,由于对素材的巧妙安排,使得情节常常是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很有戏剧性。当深山月夜,梨树林边,竹篾泥墙,房门反扣,用炭字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出现的时候,就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设问,恰恰也是读者的疑团,领起全文的悬念就自然产生了。围绕“谁是主人”这个问题,作品是分两个层次来回答的。第一个层次,写瑶族老人,从而引出梨花姑娘;第二个层次,从哈尼族小姑娘的出现,引出了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事。这两个层次,包含着两个插叙,又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悬念,而且两环相连,层层递进。在处理每个层次的手法上,都是“设悬——释悬——带出新悬念”,都巧置误会,“似是而非”。通过这些悬念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3.将感情融入具体的叙述、描写之中将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如:“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这一段将自然界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合在一起写,以大自然的美衬托人物精神之美。读者会由梨花的香气四溢联想到梨花姑娘的品德四处传扬。将感情融于记叙之中。例如第二部分写道:“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句中连用三个颇富形象感的形容词,又用比拟手法,把疲劳、饥饿的感觉说成是可以“撵走”的东西,写出了“我们”在享受到了小茅屋主人提供的热情、周到服务时的愉悦心情,语句中渗透着感情。把握重点1.文章开头怎样写出山势及特点?运用“陡峭”和“茂密”这两个形容词描写山和树好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写出了山的高、大、多。“陡峭”和“茂密”这两个形容词渲染了山的险峻。这样写的作用是衬托“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由远及近,由外及里进行描写。外部:草顶、竹蔑泥墙(远看);门从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上,是那样醒目(近视),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围上砖石,可在其中生火取暖),灰是冷的;再写大竹床,虽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再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满水,结合写自己的感受,“尝了一口”,“清凉可口”;又借着电筒光发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屋内的描写,就像电影镜头的推移,最后停在那几行粗大的字上,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3.作者为什么对草屋进行这样细致的描写?作者对小草屋作如此细致的描写,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主人公的高贵品格服务的。4.为建设和照料驿路山间草屋,梨花、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以及解放军同志做了哪些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运用倒叙手法,从“我们”在小屋里巧遇瑶族老人,先就瑶族老人落笔,而后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介绍了梨花姑娘;又随着情节的推移,引出哈尼小姑娘,最后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得知梨花究竟是谁,并点出小屋最早是由过路的解放军同志为方便群众而盖的。叙写的时间顺序是以现在发生的事上溯到过去发生的事。5.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写梨花和梨树林的?是实写还是虚写?有何作用?“白色”写出梨花的色彩,“开满枝头”写出当时正是春花烂漫,梨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写出梨树林的大小,“花瓣轻轻飘落”写出梨花香飘四溢的特点。这里是实写自然界中的梨花。隐喻着正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梨花出现了,它给人以希望和安慰。因为“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同时也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这自然界中的梨花是用来比喻梨花姐妹的思想品质的,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象征。6.作者写老猎人用了哪些形象的文字?目的是什么?“须眉花白”,“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寥寥几笔,朴实无华,却是十分传神,不仅刻画了老猎人的外形神态,而且写出了老猎人淳朴、忠厚、热情的内在气质。7.作者在课文中写了两次误会,是哪两次误会?为什么写这两次误会?第一次是正当我们猜测主人“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果然,一位须眉花白、手提火枪、肩扛米袋的瑶族老人出现了。“我们”以为他是主人,然而他说不是。第二次是待老人说出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时,看来问题得到了回答。“我们”和瑶族老人自然会把第二天见到的十四五岁的哈尼族小姑娘当成主人,然而又不是。文章从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悬念迭出,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8.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文章始终未作正面回答。而读者却可以沿着小茅屋的产生及演变过程找出明确的答案:建造小茅屋的解放军、照料小茅屋的梨花、梨花的妹妹、瑶族老人、爱护小茅屋而留下柴米的过路人,乃至“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之所以都成为小茅屋的主人,其根源在于雷锋精神的激励与传播:雷锋精神激励着解放军,解放军的行为又感动着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为又影响了后来的人。9.小说怎样结束的全篇?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是引用诗句将姑娘和梨花并提从而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相互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茅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10.文中的“我”是否是作者本人?作者在谈本文文体时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常被人误以为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由此可见了,本文是小说,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拓展阅读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彭荆风我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干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既然是文艺创作,那就必须从生活中来,用自己深受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读者。我对雷锋精神是这样理解的,它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以及今天社会中的共产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的。雷锋从历史中、生活中、群众中、党的教育中吸取营养,成为一个崭新的典型形象,这种雷锋精神又推动了千百万群众向着共产主义的境界迈进。云南边疆民风纯朴,尽管他们并不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在他们竹楼里做过客,养过病,也曾和他们一起跋涉远行,钻老林,爬大山,睡过无人的山间小茅屋,也常在大树下肩并着肩露宿……一想起这些,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我的好朋友们的音容笑貌,都会在我眼前出现,使我心情激动,难以平息。三中全会后雷锋精神又受到人们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