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9-6000(2012)04-0030-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吴琳,1978.3,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浙江省城乡规划学会会员,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城市规划师,现任职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ZhejiangUrban&RuralPlanningDesignInstitute)。城市中心历史街区“活化”保护规划研究——以湖州市小西街为例StudyonActivationProtectionofHistoricDistrictinCityCentre:ACaseStudyofXiaoxiStreetinHuzhou吴琳WULin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已成为典型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矛盾地区和多方利益的焦点,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尖锐冲突。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出发,对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活化”保护进行了系统地思考,构建了“活化”保护的规划框架,提出了“活化”保护的基本思路,明确了“价值评定、功能再生、交通疏导、肌理延续、弹性管理”的对策措施,并针对湖州市小西街进行了实证,以此希望对历史街区的研究有所裨益。关键词: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小西街Abstract:Withtheacceleratingprocessofurbanization,facedwiththesharpconflictbetweenconservationanddevelopment,historicdistrictincitycenterhasbecomeatypicalmixedtraditionalandmoderncontradictionareaandthefocusofmulti-stakeholder.Fromtheperspectiveofurbanplanning,thepaperdiscussestheactivationprotectionofhistoricdistrictincitycenter.Firstly,itbuildstheplanningframeworkandproposesthebasicideas.Secondly,itclearsthecountermeasuresofvalueassessment,functionalregeneration,trafficcontrol,textureextensionandflexiblemanagement.Finally,thepaperempiricallystudiestheXiaoxijieareainHuzhoucity,whichwillbenefitthehistoricdistrictstudy.Keywords:citycentre;historicdistric;Xiaoxistreet1引言历史街区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是反映城市面貌不可或缺的因素,蕴含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色鲜明。保护历史街区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规模、均质化的城市建设日益威胁着传统城市肌理,侵蚀着日渐减少的历史街区。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形成时间较早等原因,往往易于受到现代城市建设的巨大冲击,面临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基于对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可能面对的现实困境与难点问题以及相应思路对策的深层次探索,本文以湖州市小西街片区为例,试图探寻“活化”保护的规划策略,以实现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在保持活力的同时,与城市中心景观历史保护与更新CONSERVATIONANDRENEWALOFHISTORY30现代城市研究2012.04与功能相协调,并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需求。湖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小西街片区位于湖州古城南翼,老城中心核心区域,由小西街省级历史街区及周边区域构成,总用地面积约29.1hm2。其中,保护区用地面积约2.75hm2,建设控制地带用地面积约6.93hm2,外围区域用地面积约19.42hm2。小西街历来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整,以“宁静温厚”、生活气息浓厚、街巷格局严整、水街风貌浓郁、优秀建筑集中连片为特点,是浙江省地级城市中保存规模较大、极具代表意义的历史街区之一。2问题的提出小西街既具有历史街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又面临着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在保护与发展中的典型矛盾与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物质性老化,结构性与功能性失调,文化与风貌特色散失街区空间衰退、物质性老化是目前国内历史街区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小西街内的建筑物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内外因素使得建筑的物质性老化较为明显。由于建筑易主频繁,产权混乱,内部居住人群有了很大改变,建筑多使用不当,缺少必要的维修、保养,大量的私搭乱建破坏了原有的建筑模式,街区格局也受到较大波及。由于地处城市中心,旧城改造、人口容量激增等因素也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导致小西街功能混杂、交通不畅,历史街区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杂乱的用地现状极不相称,并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同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西街面临着文化与风貌特色的腐蚀,传统的社会文化结构受到巨大影响,水乡民居文化、状元文化、科举文化淹没于现代城市文明之中,文化特色日渐模糊,传统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缺乏有效的保护。因此,如何挖掘、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与风貌特色,应对现代生活需求是小西街保护与发展的首要问题。2.2典型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矛盾地区,历史脉络错综复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小西街成为典型的传统历史地段与现代城市生活紧密结合的矛盾地区,历史地段与外围旧城、改造区相互交织,历史脉络错综复杂。小西街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周边已形成湖州市级商业中心,既面临着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又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需要处理好历史街区的宁静氛围与城市中心日益繁华的关系;二是需要处理好历史街区相对单一功能与城市中心多元共处的关系;三是需要处理好历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中心现代时尚风貌的关系;四是还需要处理好历史街区、外围区域与城市中心的协调缓冲关系。因此,如何与周边城市功能进行有效衔接,提升街区活力是小西街发展的核心目标。2.3城市发展敏感区,多方利益的焦点,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尖锐冲突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由于地处黄金地带,占用了极大的城市资源,却仍延续原有的使用状态,无法激发相应的经济利益,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负资产”,引起政府、市民、开发商等多方利益的关注,成为城市发展敏感区。政府希望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周边区域的更新发展,完善城市中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历史街区内的原居住者或使用者往往将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与一般的旧区、棚户区等同起来,或希望通过改造改善生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或期待通过更新获得较为宽敞的公寓住宅;开发商也城市中心历史街区“活化”保护规划研究——以湖州市小西街为例吴琳312012.04现代城市研究常将历史街区认同为旧区,希望通过开发建设实现开发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及其外围区域成为了多方利益的焦点,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尖锐冲突。到底听谁的,如何取得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是最为棘手的问题,这也是小西街搁置多年未动的原因所在。3“活化”保护的思路对策重视物质空间环境治理、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忽视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求,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外围区域的发展相隔离的“固化”保护模式难以解决城市中心历史街区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必须采用“活化”保护的模式。3.1“活化”保护的规划框架以历史街区突出而独特的文化为核心,以专题研究为支撑,建立“宏观层面的发展战略分析、中观层面的功能布局优化、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引导、重点区域及节点空间设计”四个层次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框架,理清并确立历史街区及周边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内容与要求。3.2“活化”保护的基本思路(1)总体评估历史街区及周边区域价值。对历史街区及周边区域价值进行总体评估,划定保护区域与开发区域,并明确保护价值、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开发用地等相应的内容与要素。(2)对保护区域进行整体保护和功能整合更新。对于保护区域,注重历史街区及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整治,疏导内外交通,并进行功能整合与更新,提升街区活力。(3)对开发区域强调肌理延续、新旧融合、功能复合。对于开发区域,注重延续城市肌理,融合新旧环境,实现功能复合,合理利用地块价值。(4)实现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以文化为脉络,将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有效联系,并将传统风貌保护与商业价值、景观价值开发相结合。3.3“活化”保护的对策措施3.3.1价值评定——建立评价方法体系探索并建立“保护”与“开发”双导向、“文化系统”与“物质要素”相融合的价值评价方法体系,明确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内容,确定可开发的要素,深入挖掘小西街内涵。通过价值评定,进一步明确了小西街的保护区域与开发区域。结合历史建筑建档、文保单位和保护建筑校核与推荐,我们发现原先的历史街区保护区遗漏了部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图2“活化”保护的规划框架图3“活化”保护的评价方法体系历史保护与更新CONSERVATIONANDRENEWALOFHISTORY32现代城市研究2012.04同时少数文保单位和保护建筑的位置也出现了偏差,因此保护区域在历史街区保护区的基础上扩大,用地面积约4.82hm2。保护区域内有省级文保单位钮氏状元厅、市级文保单位杨宅、许宅等,沿着市河的民居有其典型的水乡风貌、别具一格的私家码头形成独特风格,被《浙江民居》一书收录,其保护价值可归纳为“宁静温厚、生活气息浓厚,街巷格局严整,水街风貌浓郁,优秀建筑集中成片”,文化内涵在于民居、状元、科举、城墙文化,民居特色总结为用地狭长、平面紧凑、外观坚实、山墙硬朗、做法朴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在于河埠文化。开发区域确定为建设控制地带及外围区域,用地面积约24.33hm2;其中,可开发用地约8.36hm2,改造用地约4.39hm2,保留用地约2.93hm2。同时,小西街内人口构成多样化,老年人基本为本地户口居民,中年人多数为本地户口居民,年轻人大量为外来打工者。现状用地功能比较混乱,地价较高,对保护与开发带来难度。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为完善,但存在部分设施用地不足、所处区位不便等问题;排水设施滞后,电力电信杆线杂乱无章,环境卫生质量较差,公共空间混乱。内部交通不畅,消防通道不足,广场与停车空间缺乏,周边城市交通急需通过片区内路网疏解。通过对现状建筑的综合评定,划定“保护建筑、维修建筑、整修建筑、迁建建筑、在建建筑、拆除建筑、已拆建筑”等七类,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整治要求。在问卷调查与重点单位访谈中,我们看到老年人认为生活很方便,设施配套齐全,希望留在原地,不想拆迁;中年人希望改造拆迁,以住房补贴的形式就地或就近安置;年轻人对小西街的建设持无所谓的态度。3.3.2功能再生——运用城市触媒理论“城市触媒”概念源自美国的韦恩.奥图、唐.络干的著作《美国读书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AmericanUrbanArchitecture-CatalystsintheDesignofCities),将其定义为:策略性引进的新元素,可以复苏城市中现有的元素且不需彻底地改变它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影响了相继引进城市元素的形式、特色与品质。国内对于城市触媒理论的研究基本以概念介绍和应用为主,哈工大的金广君教授、同济大学的卢济威教授、中规院的蒋朝晖对此进行了研究。我们尝试在小西街中对城市触媒城市中心历史街区“活化”保护规划研究——以湖州市小西街为例吴琳332012.04现代城市研究理论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包括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种方式,针对保护区域与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功能“换血再造“,强调空间的混合使用,提升片区的活力与价值。首先,我们从“性质、风格、对象、时段、活动以及功能的整合、提升、展示、扩大”等方面分析,明确片区以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生活居住功能为主导,鼓励功能混合,疏解与置换部分人口。其次,对于保护区域,强调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以城市触媒的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