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谭用发在无为县村支书培训班上的讲话)2006年11月22日同志们:我曾在村里,当时叫生产大队担任过一年团支部书记,两年会计,也算是一名老村干了.今天,能和大家在一起感到很亲切很兴奋.下面,我想以一位老村干的名义,和大家谈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供的组织保障。近几年,村级组织建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通过依法按章推进村“两委”换届选举,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开展农村“小学教”等活动,使一批贫困村、后进村得到转化,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素质普遍提高,作风明显改善;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涌现出一批“五个好”村党组织。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发挥,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的。突出的有三点。第一,党员队伍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党员结构和整体素质呈现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作用弱化的倾向。而且发展党员很难,党员队伍青黄不接,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非常严峻。就我们无为县来看,全县党员55712人,55岁以上的25698人,占46%,党员年龄严重老化,结构不合理,缺乏生机和活力。我们在一次调研时发现,有个村108名党员,其中60岁以上的党员68人,平均年龄70岁,60岁以下的40人,平均年龄55岁。有人说,农村党员都是胡子长的、拄着棍扶着墙的,开个党员会来了七个党员,一数总共八颗牙。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也足以说明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全市建制村党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党员队伍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慢,政策理论水平较低,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群众闯市场的能力比较弱。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化,发误工补贴才参加党员大会,甚至长期不缴党费,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第二,村班子整体素质不高。村干部普遍存在文化程度、科技素质、致富能力偏低和年龄偏高的“三低一高”问题。2005年,全市1523个村级党组织换届后,5134名村党组织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82人,初中以下文化的2683人,占52.2%,甚至还有288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岁,35岁以下的只有678人,56岁以上的仍有414人。我们无为县村干部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3%。一些村干部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上,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境中,工作只是一味应付。思想和行动几乎还完全停留在行政命令那种思维、那种方式上。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一些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村级党组织中,战斗力强的占十分之一左右,中间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基本上都处于软弱涣散的状态。当然,参加今天培训的同志大都是来自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你们的素质是高的,你们是基层党组织书记中的佼佼者,因而你们对这方面的问题感受也许还不多。第三,村干部队伍不稳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我们这些长期坐机关的同志的脑海里,总以为农村免除农业税后,村干部不再向农民要钱要粮,积极性会更高了。尤其是在去年村“两委”换届期间,当看到一些反映贿选问题的来信时,更加深了“村干部的岗位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前不久,我们在农村调研,几位乡镇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他们现在最怕见到的是村干部的辞职报告,最为担心的是村干部队伍人心涣散,后继乏人,村级工作难以支撑。近些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村干部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辞职务工经商的村干部正在增多。有个镇近两年先后有18名村干部提出辞职,占全镇村干部的15%以上。有位土地革命时期就参加工作对“三农”问题一直很为关注的老干部动情地说:“村干部队伍的不稳定现象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引起村干部队伍人心不稳、人员流失以及后备干部乏人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待遇低。应该说,经过群众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干部,都是当地一些威信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人。而他们的工作报酬,现在不但与当地从事个体私营企业经营的村民没法比,比外出务工村民的收入也低得多。在我们这里,村干部年均报酬4000元左右,有的还难以全部拿到手。而外出务工村民的年均收入则在8000元上下,是村干部报酬的二倍。与乡镇干部相比,村干部的报酬更低。我们在居巢区黄麓镇调研时,当即将镇村两级干部的报酬进行了统计和比较。该镇共有村干部80名,2005年人均月报酬320元。镇公务员27名,2005年人均月报酬1334.5元,是村干部的四倍多。和县有一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的村,今年年初,村里的一名党支部副书记就是迫于家庭经济上的困难,辞职外出打工去了。临走前,他含着眼泪对其他村干部说:“其实我并不想走。但孩子要上学,家里的房子要翻修,再不出去挣点钱,这个家真的是难以撑得下去了。”我们在这个村调研时,也将村干部的报酬计算了一下。该村村干部人均月报酬347元,除去电话、交通等费用后,每月真正能进家的钱只在250元左右。这个村“两委”班子中还有一位男同志是靠爱人在外打工挣钱供孩子上大学的。现在,社会上有种声音,说家庭生活困难的村干部都是一些没本事致富的人。对于这一点我们实不敢苟同。因为确有一些村干部把整个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很少或根本无法去顾及家里的生产经营。不加分析地说他们没本事致富,起码是不客观的。在村干部的社会保障上,有些地方以前采取“各方凑,一起抬”的方法为村干部购买了商业保险,但多半也是“一个将军一道令,领导换届就走样”,此类保险并无多少保障。一些年老村干部退下来后,欠佳的晚年生活对年轻村干部的影响是不小的。人民日报曾刊登了河南省杞县四位退休老村支书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他们这批“为解放战争流过血,为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集体化出过力,任劳任怨、辛苦一生的老‘村官’,现在家境都很贫寒,困难很多,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多关注这个特殊群体,不要让年轻一代的‘村官’寒心”。此信引起了很多村干部的共鸣。“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干头,退下来没靠头”的现实反差,是眼下导致一些村干部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二是任务重。有人说,农村改革已把村干部改得没有多少事可干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忙家里的事。此话是不符合实际的。熟悉农村情况的同志都知道,农村很多工作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破难阶段。从工作量看,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村干部要钱要粮的事是少了,但他们在生产和社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事务却在大量增加。他们不但对上面下达布置的各项任务要去具体安排和落实,对名目繁多的会议、检查要去参加和接待,而且对下面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要求要去解决,对类似邻里纠纷、家庭不和的大事小事要去调理。特别是一些已进行了并村的地方,随着村级规模的扩大和村干部职数的减少,他们肩负的任务更为繁重。可以说,在我们整个干部队伍中,真正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的是村干部。从工作难度看,农村不仅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在不断发生,过去沉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凸现,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汇集在村一级。不论这些矛盾和问题是由哪方面原因引起的,现在直面群众的是村干部,他们的工作比以前更具体更复杂更难做了。有时为处理一些矛盾纠纷,村干部们甚至连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我市被司法部追授为“模范人民调解员”的乌江镇黄坝村原村党支部书记、村调解委员会主任曹发贵同志就是在调解一起民间纠纷时,惨遭歹徒袭击,不幸以身殉职的。三是压力大。村干部工作中的最大压力是对一些群众难以接受的工作任务的完成。当上面一些单位和部门制定的政策、下达的任务脱离了基层实际,群众在执行中存有抵触情绪,特别是当上面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的要求与下面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或上级有关单位和部门下发的文件相互“打架”时,最为犯难的是村干部。不干,上面压;干,下面怨。有的村干部戏说自己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一些群众对我们村干部的基本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农民说:“有田有粮不靠你,不偷不抢不怕你,出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在很多地方,工作上最让村干部犯愁的还是村级债务。全市有近90%的村负债。截止去年上半年,全市村级债务5.89个亿,村均负债36.6万元,多的村负债在百万元以上。我们无为县并村后,村均负债86万元,最多的村负债250万元。由于村级债务大都是民间借贷,村干部是直接经手人,一些债主整天跟在村干部屁股后面讨债。逢年过节,不少村干部为躲债,弄得连家也不敢回。因债务村干部被告上法庭甚至拘留的事已开始发生。有的村干部说:“每想到村里的债务,脊梁筋便感到阵阵发凉”。村干部精神上的最大压力是外界对他们的不信任。近几年,有的部门向农民发放钱物,明确提出村干部不得经手。调研中,一位群众向我们说了这样一件事。他为到镇上领取一笔34元的粮食补贴款,来回用了半天时间,花了10元路费,钱领回后又立即到村里缴了水电费。这位群众很生气,认为是村里怕麻烦,不愿一把结账,让他们跑来跑去,枉费功夫白花钱。最近,有家刊物登了这样一条消息,“为防范村干部乱盖公章”,有个镇将62个村的公章收了上来,全面实行了“村章镇管”。我们有的村干部说:“把这些东西都收了,我们倒也省心,只是这样做真不知群众在怎么看我们”。一些新闻媒体对村干部的片面宣传,更加剧了社会对村干部的不信任。舆论宣传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当年在“水门事件”中受挫后曾这样慨叹到:“三份不友好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今年春上,半月谈以《透视村干部变“村霸”现象》为题,将几个省近几年发生的几起村干部作风霸道、滥用职权的案件凑在一起进行报道并加以点评,虽然说的都是事实,但以这种方式进行宣染,让不了解农村整体情况的人看后,很难在思想上不产生一种“如今的村干部真是坏透了”的感觉。有位村干部感言:以前当了村干部,连亲戚朋友都感到脸上有光。可现在他们到外面去,最怕别人介绍自己是村干部。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是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如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我想分三个层次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第一个层次,作为上级党政部门、领导机关如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我们认为,作为上级领导部门当前最关键的是要立足基层而不拘泥于基层,跳出基层抓基层。具体是要着力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要把强化村干部队伍放在加强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大格局中统一谋划村干部虽不是国家公务员,但他们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责任却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如果把我们的干部队伍喻为是一道大堤的话,那么村干部便是这道大堤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自然界的防洪大堤一旦出现“堤基松软,堤坡滑塌”等险情,排险的方法通常都是把“强基固体”与“削坡减载”等措施结合起来进行。解决干部队伍中的问题,同样需要树立“强基固体”综合治理的理念,注重把强化村干部队伍放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强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大格局中统一进行谋划和实施。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扩大选任村干部的视野。一是要立足乡土,着力在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回乡知青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认真总结推广“两推一选”村干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规范村级民主选举程序,鼓励农村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参与村干部的竞选。二是要“开门纳贤”,着力打破身份、行业、地域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和引导机关干部、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到村里锻炼和任职。我省从2002年开始,分两批选派了9000名机关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相对贫困、后进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国家干部到村任职,不受血缘地缘关系的影响,工作比较超脱,容易打开局面,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