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7期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汇报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略的研究汇报人张春2010.4.21(2007.11—2010.4)一、研究背景和课题的概念界定从德性知识授受到智性素养生成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之一是“目中无人”,即教师对课程的决策权力、开发能力的缺失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重建语文教学体系的前提之一就是对语文教学范式的演变进行批判性的关注和思考。语文教学范式具有原则的时代性、发展的连续性、课堂的情境性、策略的的混合性、影响的深远性等特征。从德性知识授受到智性素养生成的范式变化是近30年来语文教学变革的积极成果之一。目前的范式研究的总体趋势是人本的和生成的,但在教育理论有效内化而外显为实践行为上还困难重重。从意识纬度看语文教学范式的变迁苏联模式根基仍牢,推崇“双基”的科学课程观仍据主流。科学就是严谨和效率。大机器生产似的快节奏,学校成了以细节整合见长的流水线,课堂和教学就是零部件的装配站。为了应试,自觉地按照布鲁纳“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一种简化的、理智上是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的过激理论进行教学。各种以“效率”见长的范式次第登场。教学更应该是艺术,艺术就是深入,巨大的关切伴随细节的进入,将教学生存的所有环节纳入眼帘。苏格拉底名言“未经探讨的生活不值得生活”的内涵引起语文教育界的热情关注。从实践纬度看语文教学范式的变迁课程内容陈旧过时,当时被奉为经典的课文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落伍于时代,表现出封闭、保守、刻板、教条等特点,而且在审美趣味及风格上也非常粗陋、单一,全无机智和创新。技术理性教学范式宰制语文教学。加拿大学者范梅南指出:“西方人文科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手段获得对具体生活经验的体验,而东方的方法运用则是非语言脚本的思悟的方法。”虽然如此,一线教师开始关注对话交流与生活经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卢雁红的“全息阅读教学法”是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是语文教育的大智慧的显现。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对“润物细无声”的情境的自信,也表现为临场机变的天赋。学生定位启发式教学法重新被重视,但还没有进入教学研究的主流话语体系。学生基本上还处于被灌输的地位。追问式的“启发”(实为“挤压”)流行,学生常常被挤压到墙角,虽然思维得到一定训练,但被发展现象严重。情境教学法流行,出现了以李吉林为代表的教学流派。激疑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努力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价值。思维定位不关注思维,照本宣科,书教得比较“死”,直线型和浅表性思考是突出特征。思维远没有成为一种需要和趣味,更谈不上是一种享受。力避“死教书”,但经常会出现“乱教书”的现象,借题发挥、肢解课文是多发病。表达和反馈停留在检测和验证的水平。思维卡壳后易简单化处理。表面热闹而思维质量有限。善于引导学生自己使用教科书。教师努力做学生心理奥秘的探索者。敢于留白,崇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思维境界,追求适当的思维紧张度和兴奋度。教学定位甘于做权威理论的代言人。缺少“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教师决定一切,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学。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个性被压抑,完全成了被控制的对手,会产生强烈的要逃离的感觉。预设过度,生成太少甚至是虚假生成。开始接受“与学生一起做”等先进教学理念,努力想使学生乐意跟随和参与。但实际教学中更多表现为精心设计好目标和途径,实际上是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被牵着走。教学是“即席创作”。关注建构与生成,凸显教学智慧。将教学定义为“帮助学生学”,内在指导思想是“要让学生能够做”。学生成为独立的调查者和知识的探求者,能比较多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新课程理念”指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素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讲求学生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略”“初中语文”是本课题研究的学科对象,在研究实践中主要基于常州地区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对其他地区的初中语文也会作相应的探索。“课堂教学方略”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本课题主要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目标、情境、教学方式、巩固拓展、教学结构、记叙文教学等的具体策略。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探索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流程以及相应模块的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策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优质教学。2.通过研究,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语文课业负担,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研究,提高研究队伍的理论和研究水平与语文素养,带出一批语文骨干教师,并影响本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研究内容1.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研究。2.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研究。3.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与创新研究。4.巩固与拓展的有效性研究。5.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研究。6.基于发展性评价层级表的记叙文写作指导。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借鉴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联系教学实践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提炼。(2)个案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中个案,抓住典型事件,进行个案研究,与深入的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现场观察和细节分析,描述已经发生过的教学过程,反映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成果,对研究内容作深入的思考,挖掘蕴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努力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方略。(3)专题研究。运用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整理学生和老师感兴趣的专题资料;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感性入手,反复论证,理性提升,密切联系教学实践。(4)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研究与专家的指导结合起来,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建立课题网站研究过程(一)完善研究机制:2007.11——2008.2(二)开题论证和学习:2008.2——2008.3(三)成立专题,行动研究:2008.4——2009.6(四)中期评估,反思调整:2009.7——2010.1(五)深入研究,梳理结题:2010.2——2010.4四、主要观点和理论价值(一)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研究组长:孔建组员:曹介梁裴子云恽冬梅刘霞殷磊营造氛围,建立支持性的课堂(1)安全感(心理安全心灵自由)(2)胜任感(只要努力我自能行)(3)成就感(学有所获高效发展)(4)愉悦感(心情舒畅乐在其中)教育生态的平衡我们认为,“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诸多关系中,我们要抓住“教师和学生关系”这一主要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三种状态:“以学论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和谐的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是人格的感召。(二)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组长:李兵组员:仇海蓉沈帆于伟军于佳会生成的前提——预设传统教学——固定的、文本的、模式化的新课程——目的性、引导性、弹性、空间性生成的价值追求——生命“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关注人意味着: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生命体验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关注人的人生追求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生成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生成的结果是实际意义上的学习目标。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主要成果概述(1)强化学生主体观,对课堂生成应有足够的心理预设。(2)教学目标切忌简单化,预设应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3)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开放性,必须保留生成的空间。(4)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生成性。(5)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互动学习机遇,推进生成。(6)执教者要有处理生成的教学机智,创造这种“无法预约”的美丽。(7)处理好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三)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组长:贾秋萍组员:庄留平周丽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①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是情境设计的根本出发点。②“情”要真切深沉,勿虚假浮漂;“境”要深刻高远,勿浅薄空俗。③想象力的提高与逻辑思维的锻炼是情境设计的两大思维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情境的方法①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②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③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④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⑤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呈现形式①文图再现情境②语言描述情境③表演体会情境④音乐渲染情境⑤生活展现情境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①不屑一顾时,制造悬念。②眉头紧锁时,化难为易。③群情激荡时,锦上添花。④精神疲劳时,活动引趣。⑤充分感悟时,戛然而止。⑥想象激发时,有意荡开。(四)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与创新组长:蒋丽华组员:吴国旺杨光祝畅红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策略倾听式学习讲授式教学是目前运用较多的班级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倾听式学习。学习一般被视为主体的、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存在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其实,学习就是从身心向他人开放,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合作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应是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一味地讲授,除非教师水平极高,或许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但是这样的情况极少。合作式学习,将小组成员结合在一起,互助互惠,既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解决班级环境下个别化教学的困惑,又能将活动的情趣渗透在学习之中,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实践、交流能力,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学习具有内在魅力的体现。语文课堂学习的任何学习任务或学习环节都应充满探究性,语文教师的魅力讲解应是悬念迭出的,合作式学习中学习任务没有探究性,学生就会懈怠。因而,探究性学习应该隐含在各种语文学习方式之中,促使学生不但产生学习欲望,挑战新的学习任务,完成学习目标。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知识、能力的保证。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首先得尊重学生阅读思维的独立性,不宜打断学生专注地倾听、思考、讲述和表演。其次,应给予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讨论、争辩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再次,吸纳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将他们的思维火花点燃,从课前一直燃烧到课后,乃至未来。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是学生语文习得提升的重要方式。学习新知识离不开反思的提炼,新旧知识的冲突离不开反思的辨析与鉴别。一堂课,一个章节,一本书没有进行反思性学习,学生就可能背上困惑的包袱,反思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与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一样,反思性学习不应仅仅理解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它们更是一种学习理念,是教师教学预设每一个环节必须落实的思想,是学生终身学习应该具备的学习图式。(五)有效的巩固与拓展组长:沈鑫涛组员:蒋健吴双胡小凡李月菊王晓娴教学环节中的巩固拓展教学策略①引入相类似的思维迁移,促进学生思维巩固和拓展。②予以体验铺垫,促使学生学习经验的拓展与生成。③必要的总结反思,引导思维、经验的整理和深化。④主题式阅读,指导学生比较迁移。探究式拓展教学策略教师引导指导指导组织激励主题计划探究成果自评选择确定问题准备搜集处理讨论交流反思内化学生(六)基于发展性评价层级表的记叙文写作指导组长:蒋士绚组员:徐春凤周莉娜徐岸慧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不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操作模式,而是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它重视评价主体的交互作用,关注评价过程的动态情景,提倡评价的多元性。通过系统地搜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