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林保护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0703)一培养目标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出发,把培养博士生的创造能力作为培养工作的重点。具体要求: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林业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3、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前沿动态,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攀登本门学科高峰和开辟新领域做出创造性新成果的能力;4、掌握一门外国语;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研究方向森林保护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森林病理学:研究森林植物及观赏树木病害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学和病害综合治理的理论和技术。2、森林昆虫学:研究森林及观赏树木昆虫的分类、生理生化学、生态学和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和技术。3、农药学:研究农药的作用机理、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研究农药新品种开发、剂型加工与使用技术。4、资源昆虫学:研究资源昆虫的分类、生理生化和资源昆虫繁育与利用的理论和技术。三学习年限脱产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包括学位论文答辩时间),必要时可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6年。一般前半年至一年时间为课程学习阶段,后两年至两年半时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阶段。硕博连读的学习年限为5年,一般前1~2年为课程学习阶段,后三年为论文阶段。必要时可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得超过7年。四培养方式对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或国家的科研项目带动博士生科2研工作和撰写论文。指导教师要关心博士生健康成长,要求博士生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时事政策和参加公益劳动等集体活动。在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博士生的专业研究方向个性强,制定培养计划必须因人而异,充分体现个人特长。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博士生应继续学习一些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加深专业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新的科学实验手段。博士生要参加一定的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如辅助导师承担硕士生或本科生教学工作,讲授部分章节课程,辅导、指导毕业设计等,以培养博士生多方面的工作能力。博士生的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至少要完成40学时(不计学分)。具体时间和内容由导师安排。博士生培养工作由导师负责,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首的指导小组(3~5人)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和博士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方式灵活多样;要提倡和鼓励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开辟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博士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讨论会,并创造条件与国内外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开阔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博士生在进入论文阶段前对业务课程进行一次综合考试(资格考试)和外语考试,综合考试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知识。考试方式由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三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含导师)进行。综合考试和外语考试合格者进入论文阶段,考试不合格者按有关规定和学籍管理办法处理。五课程设置为了使博士生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求博士生完成15个学分以上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学分9学分以上,方能进入学位论文阶段。以同等学历报考的博士生应完成18学分以上课程学习。1、公共学位课程2门5学分(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2学分(2)第一外国语3学分2、专业学位课2门4学分(根据各不同研究方向,在以下专业学位课中加以选择)(1)森林病理学专题2学分(2)森林昆虫学专题2学分(3)森林化学生态学2学分(4)森林昆虫生物化学3学分(5)分子植物病理学3学分(6)菌物学研究进展2学分(7)农药环境毒理学3学分(8)农药学专题2学分(9)资源昆虫学专题2学分3、选修课(非学位课)3~5门6~9学分根据论文需要和导师要求,在全校研究生课程中选择。3六课程的说明和教学内容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本门课程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关系的角度,介绍和探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如何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等问题。2、第一外国语扩大阅读量,着重应用文写作技能及听说基本方式和技能的训练(含常用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的用法)。主要参照国家教委统编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3、森林病理学专题结合博士生研究论文的内容,重点解说某一类或某几种森林病害的病原及病理学、流行学及防治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今后的努力方向。4、森林昆虫学专题介绍我国主要森林害虫区系及综合管理现状及国内外森林昆虫学研究的新进展。5、森林化学生态学介绍森林化学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着重介绍森林生物间在种内、种间的化学关系,种内、种间化合物的成分及作用,研究方法及应用。6、森林昆虫生物化学介绍昆虫生长发育、代谢及生殖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及国内外研究新进展。7、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病原物致病性、寄主抗病性以及病原寄主互作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以及病原物——寄主互作的分子信号及其传导过程。8、菌物学研究进展介绍菌物分类学、菌物生理生态学、菌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以及菌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的研究现状和进展。9、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农药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等内容,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为农药的合理使用、防止农药的污染和指导新农药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10、农药学专题介绍农药科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11、资源昆虫学专题介绍资源昆虫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资源昆虫利用的新动态和发展方向。七学位论文工作博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二学期(最迟第三学期)提出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由博士生在教研室(研究室)或学科组会议上宣读,并可聘请有关学科专业4的专家参加,广泛听取意见。论文题目确定后,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具体工作计划。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能少于整个博士生学习年限的三分之二,以后应按阶段在教研室(研究室)或学科组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取得集体帮助。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要求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创新性。在研究过程中,应完成阶段性研究论文两篇,阶段性论文需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大学学报及其以上刊物发表,鼓励在SCI源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最后的博士生学位论文不是几篇普通论文的简单汇集,而是一篇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创造性成果的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审阅,并召开论文报告会,发挥群体(指导小组)指导力量提出意见,修改补充,最后修改定稿。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按有关规定办理。定稿后的论文必须语言通顺、简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楚,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