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风民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民风民俗主办人:韩磊1、黄梅戏2、淮南豆腐文化节3、徽州人的节令习俗4、安徽习俗--归根与怀乡5、九华山得名的由来6、安徽地方语言7、五猖会8、有趣的合肥旧俗9、安徽习俗--踏青10、张贴门神11、龙灯12、仗鼓舞黄梅戏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黄梅戏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下面请欣赏安徽著名的黄梅戏《女驸马》淮南豆腐文化节中国豆腐文化节是由原商业部、原国内贸易部、原国家国内贸易局、中商会先后分别与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淮南市人民政府承办,每年9月15日海峡两岸(淮南、台北)同时举办的,集文化、旅游、经贸于一体的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自1992年起连续在淮南举办了十一届。徽州人的节令习俗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黟县、休宁县北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户户祭灶,供送“九田东厨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称“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这一天,家家堂前挂祖宗画,画上记载历代祖先名讳,或绘制祖先遗像。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从这天起,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除夕:谚云“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吃个年夜饭,午夜放个炮竹什么的,这与外地的差别倒是不大。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相恭喜。这一天,讲究忌讳,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下锅煎炒(忌吵),不沾扫帚,不向门外泼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骂儿童。认为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他灾祸。祁门县还有“喊年”的习俗。即正月初一、初二两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齐复声:“应该来的”。别有一番意思。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还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画像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户户还要张挂彩灯,徽州区岩寺镇的元宵戏灯最为盛行。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生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安徽习俗--归根与怀乡古皖大地有关怀乡归故土的史事尤为显著。《史记项羽本纪》载,起兵江淮的西楚霸王项羽在灭秦屠咸阳、志得意满之余,便是“心怀思欲东归”,说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对于汹涌未定的天下大势,他倒不去细想如何来稳定。与此相反,崛起于芒砀大地的刘邦被迫迁往汉中后,其部将“士卒皆歌思东归。”谋臣们分析为“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歧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刘邦听信建议,极好地利用了这个思乡情结,五年之内东败项羽平定天下。在当上皇帝后才上演同样的一曲“衣锦还乡”的欢喜剧,大宴乡邻,还气度不凡地高唱了词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大风歌》。居巢人范增因良苦谋略得不到采纳,愤极发病而求“赐骸骨归”故里,此为“叶落归根”的典型例子。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不做官,回故乡彭泽山中过“??菊东蓠下”的隐居生活,今东至县东流镇还保存有陶公祠的遗迹。明初朱元璋强迁苏、松、杭、嘉、湖等地富户40万定居凤阳开垦荒田。百姓心中暗恨而生怀乡之苦,每年底都化装成乞丐绕道湖北、江西而回老家江浙祭祖扫墓,并在漫漫“行乞”的途中唱出了“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词。因而,自古及今凡在外地行止到晚年的人,最后一个心愿便是叶落归根,在故乡安度晚年或求得身葬故土;即使在海外或因故隔绝,生平不得归根者,临终也要嘱咐子孙一定要找机会回老家看看。在外谋事的人,旧历年底前要挤出时间回家乡过年;或在清明时节专程回家乡“做清明”,扫墓祭祖,深表一腔游子怀乡的心意。在外行事出了偏差,谋事无成或丢丑露短,心理上总要产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感觉,甚至怕回家乡怕见家人。这种乡荣习俗也会给人一种激励上进的作用。九华山得名的由来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九华山一名的由来,得从唐朝诗圣李白说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浪迹天涯,漫游四方,他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一年初春,九子山还被积雪覆盖着,李白从秋浦经五溪,直奔青阳,他是应好友韦仲堪之邀,来游九子山的。韦仲堪得知李白快到了,惊喜万分,连声对衙役吩咐道:“快!快!快随我去迎接谪仙!”皖南的初春。寒气逼人,韦仲堪一口气登上了清泉岭,他喘了口气,又下岭来到五溪,安排好山珍美酒。这时,忽见李白舞剑哼歌而来。韦仲堪欣喜若狂,忙迎上前去,连声说道:“恭迎谪仙,恭迎谪仙!”李白一见老友韦仲堪,连声谢道:“韦处士,你我之间何必如此?”韦仲堪说:“你不辞路途遥远,来到这穷山僻野,为九子山争荣,为我韦仲堪添光,理应亲迎。”李白说:“看你,越说越把我当外人了。”二人在五溪亭落座,韦仲堪连忙吩咐摆宴,为李白洗尘。李白先饮一盅,连夸好酒好酒。韦仲堪说:“我这香酒,就是朝中大臣和州官来了也休想尝一口,是专为你精心酿造的呵!”“你真是有心人啊!好,老友相逢,开怀痛饮!来,我敬韦处士一杯!”李白又一饮而尽。李白酒喝多了,话也多了,说这说那:“韦处士,此处是何处?”“九子山上流下五条溪水,在这里变成一条流入长江,所以此地叫五溪。这就是五溪亭,来往行人都要在这里喝茶饮酒,眺望九子。哦,请问谪仙近来到了哪些名山?”李白说:“前些时候在庐山转了转,近来在秋浦寺待了一些日子,现在来到九子,得好好玩玩。韦处士,你知道九子山的来历吗?”“若不是谪仙问起,险些忘了介绍。”韦仲堪向李白讲了“九子战妖的传说”。李白兴致勃勃地说:“早有窦县令钓龙成仙和东晋葛洪在此修道炼丹,现如今有何高僧名道修炼?”韦仲堪说:“有位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来这里修行。他住山洞,食黄精,信奉地藏王菩萨,辟地藏王道场。”李白听后问:“能上山会见这位高僧吗?”“这高僧是诗佛,他曾要我请谪仙到山上一聚。”“看来这高僧心诚,我们就上山见他。”韦仲堪急忙阻止,说山上大雪封路,清明以后准陪同他拜见高僧。酒过数盅,韦仲堪生怕李白扫兴,忙又和李白介绍五溪山色和神奇的六泉(青阳县地名),说:“五溪的山,一天四变,五光十色,请仔细观看。”李白张开醉眼,向前望去,十分惊奇,只见峰峦叠嶂,山色凝秀,轻烟缭绕,薄雾缥缈。忙问:“对面是什么山?”韦仲堪说:“对面是九子的双峰,这边是小莲花峰和大莲花峰,进了六泉,就一目了然了。”李白说:“山俊峰秀!快去六泉口一游!”两人沿着五溪河,进了六泉口。一路上,怪石林立,山峦映水,李白忍不住赞道:“妙哉!妙哉!韦处士,看来五溪乃九子山第一胜景。”韦仲堪见李白兴致百倍,甚是高兴,又说:“这才开始,好景还在后头。”说着,领李白看了六泉。果然,地下冒出六股泉水,水越冒越高,象六朵鲜花在飞舞,好看极了。韦仲堪打趣说:“看那!六位水姑娘在欢迎谪仙呢!”李白哈哈大笑:“韦处士真会开玩笑。”韦仲堪说:“谪仙,快看云来雾去。”李白抬头望去,只见莲花峰伫立入云,云雾飘飘走动,把山峰遮住一半,很快就把山峰吞没了,变成茫茫一片。不一会儿,云消雾散,山峦又显现出来。瞬息万变,景色迷人,看得李白如痴如醉,高兴地说:“不亲临九子,怎知九子山绚丽多姿?这九子山比花还好看,比画还美,你看,多象出水芙蓉!”韦仲堪忙说:“谪仙高见,很象,象极了。”李白说:“芙蓉是花,我想为它改个名字,韦处士意下如何?”韦仲堪求之不得,连忙拱手拜请:“正合我意,请给九子赐名!”李白说:“改名九华(花)山好不好?”韦仲堪说:“九华山,好,太好了!”从此九子山就更名为九华山了。安徽省境内共存在着现代汉语四大方言,它们从北向南逐渐变化。依次是:北方方言、赣语、吴语和徽语。其中北方方言从北至南又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另外,受历史上移民影响,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湘语、闽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畲话,也零星分布于皖南许多县市,受其他方言包围,逐步形成方言岛。中原官话。以阜阳话为代表,包括本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和长丰县下塘集以北地区。其语言特点:声母n与L不混,韵母和普通话韵类关系对应较为一致,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