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建筑思想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隈研吾建筑思想解读作者:王晓燕来源:《雕塑》2016年第03期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隈研吾是日本新一代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之一,也被称为日本的乡土建筑大师。他提出的建筑设计思想对于建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隈研吾擅长于哲学层面的文化内涵和建筑内在体验的双重的细腻分析,热衷于理论层面的文化哲理分析。在设计实践中,他对日本传统建筑的语言和空间理解得很到位,同时又不断在建筑的表皮和结构上出新,执着于使用当地的材料,研究材料应用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总是以诗意的形态呈现,给人深刻印象。一、隈研吾的建筑思想隈研吾的建筑思想中体现着一种日本气质,日本文化中具有一种“空”的特质,“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平淡如水,顺其自然。这种“空”的态度渗透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日本的建筑设计。隈研吾在他的著作中,对他的理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自然的建筑”,负建筑和微粒建筑,这些理论都是在长时间的反省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注入了“空”的概念。他的建筑思想一方面是东西方文化的混合体,另一方面追求一种理论未完成的状态。隈研吾希望建筑表达自身理念的同时藏匿自己,或至少使建筑形式尽最大可能地弱化。隈研吾对于材料的态度也是随遇而安的。他并不期望能够找到一种完美的材料适应所有要求,带着欣赏的态度来挖掘材料的美感和价值。1.自然的建筑建造“自然的建筑”是隈研吾早期的建筑目标。隈研吾认为自然的建筑第一个特质是指与场所存在某种关联性的建筑。利用自然的材质修建,天然的材质,如木、竹、稻秸草、夯土、石头等自然的材料有着生命的气息,能够不经意的就将我们带入它所生存的环境场之中。第二个特质是指能与场所相适应并能持续的建筑。在时间上表现出连续性,天然的材质很容易留下时间的痕迹,从开始修建到慢慢腐朽,时间的痕迹会留在材质的表面上。天然的材质能够将四季交叠写入建筑之中。综合上述两点特质,“自然的建筑”就是指与场所存在着这样一种相适应并能持续的关联性的建筑。此建筑与大地紧密的相连就像从大地上生长出来一样(图1)。2.负建筑龙源期刊网“负建筑”的理念源于隈研吾对建筑行业的深刻思考,从政治经济社会哲学等多个层面探讨建筑之道。隈研吾认为,所谓负建筑,就是既不追求视觉,也不刻意追求某种私欲,更不刻意追求象征主义的建筑。在“负建筑”的理论中,隈研吾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建筑中表层与实体的分裂,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建筑地位及形式的变迁,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了民主主义对混凝土建筑发展所起到的推进作用,从当代社会品牌营销虚拟世界的发展中思考了未来建筑的可能性。在设计实践中,隈研吾执着于建筑本质的思考,使建筑形式降低到尽可能地少,抑制自身的内在欲望和需求,采取一种谦逊和包容的胸襟。负建筑并不是想使建筑消失,而只是想把建筑形式隐藏起来而已,暗示了负建筑的一种可能性,建筑没有“高高耸立”和“得意洋洋”,而是真正俯伏于地面、溶解于环境。因此,负建筑所表明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东方式谦逊的态度。3.微粒建筑微粒建筑观是隈研吾建筑理念的核心。隈研吾曾说“我想创造一种像飘动着的微粒那样的模糊的状态。与那种状态最接近的东西是彩虹。”隈研吾认为生命是由微粒构成,如果将材料处理成微粒一样的质感,那会使建筑更加接近自然。日本传统建筑中的小构件就呈现出非常小的微粒化,比如常用的木材,纸材,石材等。每个构建之间都留有空隙,风和阳光能够自由通过,可以与环境相互对话,如风穿越建筑、阳光透过建筑,借景等等,与自然融合为一体,使建筑物显得更有人性,也使人们在建筑物中,感觉更加舒服。材料的微粒化思考与应用不仅延续了传统,而且还拓展了现代建筑语言。二、隈研吾建筑思想的特征隈研吾与大多数建筑师不同,他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涉猎广泛,这在他的著作《负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负建筑》中,隈研吾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的思想都有所阐述。他把自己的建筑理论同经济与权力结合起来讨论,从一个非常高的层面来讨论建筑问题,充分展现出了理论的修养。如何让建筑与环境更好地融合,一直是隈研吾思考的问题。在一系列的建筑实践中,他的思想走向了成熟。三、隈研吾的建筑实践在设计实践中,隈研吾认为结构构造和装饰材料应该是一体的,现代建筑常用的清水混凝土会促使其他材料失去了本身的结构、构造作用,只是作为覆盖在混凝土表面的装饰材料而存在的。隈研吾一直在寻找能够促成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媒介,运用不同的材料,最终达到建筑与环境融合。1.石材博物馆石材博物馆被隈研吾拿来看作是微粒建筑。项目的设计对象是3座有着80年历史的石头谷仓,硬山顶,外观厚重,体量各异,向旁人诉说着曾经的一段历史。它们占据整个场地的边缘部分,留出中央一块空地。龙源期刊网在此设计中,隈研吾创造性地用石造体块的内部空间以及它们外部的走道营造出独特的展示空间。他利用新建的长廊和展厅,把原本分散的谷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充满趣味的整体。原有中央的空地被保留下来,在其地表引入水体,细腻的水与石材形成对比,从展厅和亲水平台延伸出数条走道与长廊联接,使沿途参观流线丰富灵动,人们能在行进路线中,以各种不同的视角观察整个建筑组群(图2)。在细部做法上,隈研吾用芦野石进行试验,最终建造出一种半透明的石墙。这些半透明的墙体在老建筑之间形成了和谐的渐变,同样的材质在这里做了不同的表达。不仅仅光线从孔洞中温柔地照射进来,就连风也能被人所感知了。室内与室外,人与自然被精湛地联系了起来。这种透明性,缩短了建筑外的大自然与建筑内的人类的距离(图3)。2.广重美术馆在隈研吾的作品中,广重美术馆设计理念与设计效果十分吻合。他利用当地后山产的杉树来做百叶,这种材料微粒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图4)。美术馆屋顶、墙壁、隔断、家具等建筑上绝大部分的元素都用杉木制成的百叶来实现,尽可能不使用混凝土。在构造尺度上,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杉木如何能与百叶的纤细形态接近。材料的大小尺度都是经过了详细的研究,使建材化为微粒,光、风、声音就可以自由地穿过。以微粒为媒介,环境与主体就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图5)。3.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坐落在被茶园覆盖的山坡上。隈研吾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建筑融入山坡这种复杂的地形中去。经过对现场的考察,他发现茶田是用土墙来划分范围的,从山下向上延伸的土墙形成的动线,就成为这一设计最初的起点。隈研吾最早在设计长城脚下竹屋的时候,就发现万里长城是沿地形而建的,这次的构思跟长城的建造类似,能够很好地和地形协调。对于建筑形式来说,隈研吾尽可能削减了建筑的形,设计出没有明显坡度的房子,建筑依山而行,充分地尊重了自然。从空中看,建筑是由一个个连续的菱形组成,很有节奏感,像一群展翅飞翔的乌(图6)。在使用的材料方面,隈研吾采用了跟王澍一样的材料,就是那些曾经被用来建造老房子的黏土、瓦片和石头,体现了一种环保的态度。屋顶和墙壁都使用了瓦片,墙的组合是将瓦片吊在空中,使得建筑显得轻巧空灵。隈研吾其他著名的设计还有龟老山展望台、水-玻璃、长城脚下竹屋(图7)、金山城堡博物馆、榜原木桥博物馆(图8)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出隈研吾的建筑思想,同时还体现出了他对于材料使用的探索性思考。四、结语龙源期刊网隈研吾在建筑思想上最为根本的核心就是继承了日本文化中尊重自然的典型特征,在建筑实践方面是一部探索材料的历史,他注重乡土材料,注重内心体验,注重构造细节的处理。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城市化建设时期,很多城市由于盲目地进行设计,缺乏对人、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考虑,建筑设计追求形态上的新、奇、异,出现了大量奇奇怪怪的建筑。隈研吾“微粒”建筑观及其对待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值得我们反思,而且他在对材料使用的深层挖掘及构造方式上的探索,也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