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导引◆卢米埃尔兄弟与爱迪生的竞争◆《亚兰岛人》幕后故事的批露◆什么是“墙上的苍蝇”◆未来主义◆“纪录片之父”的十四条戒律关注四个方面1、题材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距离(先锋电影与现实主义)2、创作背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等3、艺术表现形式客观性与主观性(形象政论与写实学派)4、导演个人因素出身、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一、早期电影——创造者的开拓•19世纪工业革命(生产生活——艺术)•火车•绘画威廉·克勒《雾中的风景》•《火车进站》《柏林,城市交响曲》•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电影反映了人们对动感世界的全新感受。•电影的重要内容表现了对当时技术进步的热烈讴歌,同时也表明了其与技术的密不可分。观看《柏林,城市交响曲》片断•卢米埃尔兄弟将新发明的第一台电影摄影机命名为cinematographe,意为“动作记录器”,简称cinema。•此时的作品在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上,已经可以称其为纪实影片。卢米埃尔兄弟•卢米埃尔兄弟与爱迪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事业的商业利益(作品题材:日常生活景象、民俗活动和各国王室礼仪、会议活动等)后期程式化的重复——关注和重视的下降•同时的美国电影人•娱乐化与技术主义:歌舞、动物、演员出演情节片摄影棚、删除无关情节,使意境更加典型、集中VS写实主义传统二、弗拉哈迪——诗性智慧的释放1、弗拉哈迪其人•1884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一个采矿工程师家庭•密歇根矿山学院•艰辛岁月历练出的体魄与精力•与印第安矿工的了解与感情2、《北方的纳努克》创作的文化背景•人类学电影的文化氛围1898哈登南太平洋托雷斯海峡土著田野调查和拍摄爱迪生的摄影师美国本土和菲律宾卢米埃尔越南和柬埔寨•美国电影的娱乐化倾向和技术主义基础•人类学•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生物:生物形态、遗传、生理、进化——人体人类学•文化:风俗、文化史、文化变迁、各民族文化差异、语言——文化人类学3、《北方的纳努克》的争议与矛盾•1916《北方的纳努克》——国际影视界公认的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矛盾:既坚持非虚构原则,又巧用虚构影片方法(观众反应与取舍)•真实与纪实之争•弗拉哈迪所要做的,即通过摄影机的细微观察,对已经或行将消失的世界进行还原与重构,这一世界,其表象是爱斯基摩人单纯而素朴的生活,其实体则是人类所共有的心灵世界的奥秘。“如果看过影片就会发现,我们差点让玛姬溺水,实际上她掉进海里不止那一次,有时甚至出现过更加危险的场面。沉重的海草压弯了玛姬的腰,当她背着海草攀登到海岸边的悬崖时,身子突然晃了一下。……突然,又一股巨浪袭来,我不敢再看下去了……她拼命地抵抗着想把她卷下的强劲的浪头。”——弗朗茜斯《一个电影制作者的探索》4、《北方的纳努克》的艺术方法技巧:1)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2)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准确把握生活形态,使被摄对象在镜头前高度自然3)用故事片手法表现非虚构的人生故事4)长画面大容量5)运用画面组接创造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高潮迭起,增强吸引力6)利用字幕增强效果弗拉哈迪的其他作品:《蒙阿那》《亚兰人》《土地》《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观看《北方的纳努克》片段三、维尔托夫与苏联“电影眼睛”理论1、“电影眼睛”出现之前的两大纪录片风格倾向•美国:纪录片与政治主要作品:《罗斯福在非洲》《非洲的动物》、《罗斯福在非洲的营地》、《非洲的土著》等•欧洲:20世纪初的现代文艺思潮:立体主义(cubism)、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未来主义,俄国建构主义思潮法国的实验电影优秀作品:亚伯托·卡瓦康蒂《时间独存》1926、华特·鲁特曼《柏林:城市交响曲》1927、伊文思《桥》1928、《雨》1929、《菲力普收音机》1931未来主义建筑未来主义绘画三、维尔托夫与苏联“电影眼睛”理论2、“电影眼睛”理论的国内背景•《电影周报》——杂志型新闻片•1929年,斯大林继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客观上为新闻宣传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维尔托夫《电影真理报》《持摄影机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土西铁路》等3、“电影眼睛”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影眼睛”优于肉眼(对时间的征服、对空间的征服)1)众多拍摄技巧:加速、显微、逆动、静物活动、镜头运动、透视法2)多种蒙太奇手段,对比和连接宇宙中各种视点,可以使用任何时序,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打破电影结构的各种法则和惯例3)“杂取种种人”迥异于观赏经验的“人”的形象,超越于生活的表象,寻找到生活的真谛,完成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和创造。4、“电影眼睛”理论的主要艺术主张:1)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重视拍摄角度、景别以至特技等摄影造型技巧。2)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以“墙上的苍蝇”比喻摄影客观性,反对人为干预和表演。3)强调蒙太奇的作用4)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现实5)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化,通过平凡事例表现伟大主题。6)排斥“资产阶级发明物”欣赏《带摄影机的人》“电影眼睛”的弊端:技术主义的泛滥流于表面,降低了纪录片认识功能和史学价值。四、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1、格里尔逊其人:•1898年,出生在英格兰丁士顿的一个小村庄•航海灯塔看守员世家,从小喜欢船只和大海•加入“皇家海军预备役部队”,北海扫雷舰队成员•胸襟开阔、坚定、乐观、精力充沛2、格里尔逊对纪录片事业的贡献•首次使用了“纪录电影”一词•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领导者•推动了世界纪录电影运动的发展•深入思考电影的社会功能,意识到电影作为教育和意识形态工具的巨大潜力。(艺术家与爱国者)•其作品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普通人的重视•对解说词的重视•作品:《漂网渔船》《住房问题》《煤矿工人》《济贫院》《夜邮》《锡兰之歌》等欣赏《夜邮》3、格里尔逊学派的主要艺术主张:1)重视电影的认识功能,强调纪录电影创作要面对现实,剖析社会问题。(社会学的观察方法)2)主张把电影直接用于宣传教育,讲坛,宣传家身份。3)主张“创造性处理生活场景”,允许艺术加工。4)认为电影人首先是政治分析家、宣传员,其次才是艺术家。“电影是榔头,不是镜子”5)对故事片持完全否定态度。纪录片十四戒律:1)不要去处理概括的题材2)不要背离包含下列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技术的3)有要忽视剧本,也不要在拍摄时碰运气。4)不要相信凭旁白就可以讲故事。5)不要忘记每个单独的镜头都是一整组镜头及整部片子的一部分。6)不要发明不必要的摄影角度,不当的角度只会干扰及破坏情感。纪录片十四戒律:7)不要滥用快节奏的剪接方式8)不要过度使用音乐9)不要使用太过量直接的同步声音10)不要用太多光学效果11)不要拍太多特写,等到高潮时再使用12)处理人的因素及人类的关系时不要迟疑13)你要说的故事不要模模糊糊14)不要放弃实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