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史论吴鑫丰13735886257•看过那些纪录片?•《敦煌》•《故宫》•《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西湖》第一讲绪论•纪录片是什么?•“模糊概念”(fuzzyconcept)?•类本质•是不是现实的复制品?•复制•再现纪录片和其他电影类型的区别•名称的提出(Documentary)——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纪录影片•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纪录片•纪录片==新闻纪录的电影JohnGrierson如何界定纪录片?•界定的角度:•机构组织•从业人员•文本(电影和电视)•观众一、机构组织•“纪录片就是有制作纪录片的组织或者机构生产出来的作品”•影片制作机构•DiscoveryChannel•《新闻联播》•影片的资助者也可以使我们对该影片的纪录片身份,以及它可能达到的客观性、可靠性、可信性的程度给予相当的肯定。•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福克斯电视新闻网;•历史频道(HistoryChannel);•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影片播放、发行的渠道•播放频道(电视纪录片):•公众电视网(PBS)•探索频道•发行商和放映商(电影纪录片):•“女性拍电影”公司(WomenMakeMovies)•“新的一天”电影公司(NewDaysFilms)•“第三世界新闻影片”公司(ThirdWordNewsreel)•对制作者本人或机构提供专业支持的组织机构:•电影艺术基金会;•独立电影和电视基金会;•欧洲纪录片协会;•国际纪录片联合会;二、从业者共同体•纪录片制作者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语言:•参加专门的电影节:•温泉纪录片电影节(美国);•山行纪录片电影节(日本);•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荷兰)。•投稿或接受访问的杂志、共同探讨的问题。三、文本•纪录片有自己的标准和类型:画外音解说词、进行采访、录制现场音效、切换场景以提供用于阐释的影像或者就该场景提出某种观点、演员(对象)等。•1、针对特点主题所选取的角度•《TheCity》(RalphSteiner1939)•主题:城市已经成为一种负担而不是喜悦•2、典型的结构形式——问题/解决模式《TheCity》•3、剪辑方法:•连续剪辑•证据式剪辑:•说的话、镜头被用来支持、增强、说明,或从其他方面佐证讲述的故事。《铆工罗斯的生活和时代》(1980)•纪录片中的声音•对口语的依赖•欧洲和拉丁美洲的纪录片喜欢采用主观和开放的修辞形式;•英国和北美的纪录片更强调采用客观和观察性的形式。纪录片的制作模式•1、诗歌模式:强调视觉联想、音律或节奏感、描述性的细节及规范的组织机构。如:《TheBridge》(1928)、《ListentoBritain》(1941)、《NightandFog》(1955)等。•2、说明模式:强调解说词的用词和某种评论性逻辑,如:《TranceandDanceinBali》(1952)•3、观察模式:强调与影片主体的日常生活直接接触,摄影机的存在不会造成对影片主体的干扰。如:《HighSchool》(1968)、《Salesman》(1969)•4、参与模式:强调制作者和影片主体的互动交流。这种拍摄方法是通过采访或其他更为直接的交互方式进行。如:《SorrowandPity》(1970)、•5、反身模式:关注那些对纪录片制作起支配作用的假设与惯例,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影片呈现现实的建构方式。如:《LandwithoutBread》(1932)、《TheWarGame》(1966)等。•6、表现模式:强调制作者个人在和影片主体的接触和交流中主观的或富于表现力的方面,以及观众对于这种交流的反响。如:《UnfinishedDiary》(1983)、《HistoryandMemory》(1989)。纪录片的电影思潮和运动•1、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早期:吉加·维尔托夫:“我们:不同的宣言”、“电影眼睛”•2、20世纪50年代:以林赛·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英国的自由电影,主张以一种不加修饰的眼光来看待当时英国人的生活。•3、20世纪60年代:“观察要精准”和“参与性更强”的电影观念占据主流。•4、20世纪70年代,纪录片出现回归的潮流,制作者通过档案影像资料和当时的采访资料,以一种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历史事件以及其他一些导致现时问题的过去事件。•“自下而上的历史”•伪造/模仿的纪录片(Mockumentaries/pseudo-documentaries))•《这是“脊椎敲击”乐队》•《女巫布莱尔》(TheBlairWitchProject)四、观众群体•我们对纪录片的提前假定和期待是什么?•观看纪录片的体验有什么不同?•声音和图像来源于共有的历史世界。•影像真实世界•纪录片和现实世界、图像资料•个别的镜头和音响•纪录片整体•在识别历史和识别对历史的表现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共鸣。•纪录片带有“清醒话语”的特征;•“历史教训”观念:纪录片不仅主张对历史世界进行解释,并通过调整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来掌握干预世界的能力。•对自己所生存世界的求知欲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我们的定义:纪录片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是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纪实(认知)•纪录片•艺术(娱乐)纪录片的基本特征•1、纪实性;•2、叙事storytelling•事件和故事纪录片的分类•根据纪录片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纪实性纪录片、宣传性纪录片、娱乐性纪录片、实用性纪录片。诱导宣传纪实主观客观娱乐实用迎合结论性纪录片•结论性纪录片:不但提供事实,同时也提供某种结论的纪录片。•是各国产量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纪录片。•格里尔逊:《漂网渔船》•结论性纪录片的特点:•1、明确的倾向性•莱尼·里芬斯塔尔:《奥林匹亚》(1938)•2、自诩的“正确性”•常见的方法:•使用旁白——“上帝之声”当前西方纪实性纪录片中,“旁白”的使用基本上是受到排斥的。•利用名人:“名人”和“权威”•引经据典•3、宽阔的两端集合部•结论性纪录片vs陈述性记录片•是否有明确的结论•结论性纪录片vs宣传性纪录片•《奥林匹亚》•《意志的胜利》•结论性纪录片vs专题片•倾向性陈述性纪录片•陈述性纪录片:向观众呈现的往往是事实,作者个人的意见或观点不是隐而不露就是完全没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按作品主题呈现的方式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思辨:作者得不出结论,或找不到答案;•隐藏:作者有结论,但不提供结论或不能提供结论;•旁观:作者不想得出结论。•1、思辨主题:•最常见的做法是将不同的看法统统提供给观众,让观众自己思索。作者本身尽量充当一个信息的提供者。•RayMueller《伴随希特勒:暴乱人生》(1993)•《重婚证据》2002,央视《新闻调查》)•2、隐藏主题•不是作者没有自己的看法,而是有了看法不能够或者不愿意说出来。•《向神话挑战的人》(2002,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播出)•《西安体彩风波》•3、旁观主题•作者在纪录片的制作中不想加入任何自己的看法,而是希望最大限度逼近真实,将真实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柯丁丁《马戏学校》•“口述电影”宣传性纪录片•什么是“宣传”?•Persuasion•通过接受他人的信息产生态度的改变。•对中文“宣传”一词的误解误解:•混淆了“宣传”同宣传的“结果”;•宣传的对象往往是群体,但并不一定必然如此;•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未必就是宣传。•《布尔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为按照既定方向改变有关居民的态度及行为而对各种象征性符号多进行的精心操纵。”•贬义•宣传的三个要素:•信息缺失(包括虚假、不全面)•操纵表述•有利信源•宣传手段:•1、贴标签:“光辉泛化法”、“辱骂法”•如:“炸薯条”•2、趋同诱导:又被成为“转移法”、“证词法”;•3以偏概全:又称“洗牌作弊法”;•4、从众暗示法:“乐队花车法”•遵从实验•二战:“你为祖国做了些什么?”•5、煽情:调动受众的情感,使他们感到恐惧、怜悯、悲哀、喜悦、愤怒等。•户外互动技术•宣传性纪录片:三要素缺一不可•《幻化成真》(2005,台湾公共电视台)•“美国国难日”(CNN,2002)宣传教育性纪录片•特点:•1、信息的缺省;•2、双向有利;•3、与“认知”的对接。诗意性纪录片•对形式的追求往往要超过对于内容和意义的叙述。•《雨》(1929,伊文思导演)•诗意的表现:•特写镜头的运用;•蒙太奇的运用;•戏剧性的削弱。娱乐性纪录片•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1、倾向时尚的娱乐性纪录片;•《胡士托音乐节》(1970)•2、倾向奇闻轶事的娱乐性纪录片•《斗狗》(德国)•3、倾向感官刺激的娱乐性纪录片•暴力和性•4、以表现舞台艺术为主的娱乐性纪录片•《定军山》(1905)•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实用政治纪录片•1、忠诚纪录片(团结电影)•2、真实游戏纪录片•以迈克·摩尔为代表•主要特点:第一人称叙事、虚拟手段的使用、真实游戏•《罗杰和我》认知纪录片•特点:•1、科学性;•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3、科学性的非纯粹化和大众化。•《两性奥秘》(BBC)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纪录片:对影像获取与组合方式的描述•电视:媒体形式•电视节目分类:•郭镇之:“电视新闻”、“电视剧”、“电视综艺”、“非虚构”•麦克奎恩:“剧”、“节目”、“新闻”、“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