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内部凸出物_解释_2010060415400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NationalAutomobileQualitySupervisionandTestCenter(Xiangfan)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GB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Xiangfan)目录内凸标准的修订情况标准要求分析试验情况介绍试验所需样品及资料讨论(Xiangfan)内凸标准的修订情况ƒ该标准最早版本为GB11552-1989,并于1999年进行第一次修订。ƒ目前版本为该标准第二次修订,本次修订的技术内容修改采用ECER21《关于机动车内部凸出物的认证统一规定》(修订本2)及随后截止到2003年1月发布的所有的增补件、勘误表(英文版)。ƒ本次修订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增加动态方法确定头部碰撞区的方法,增加电动车窗、活动顶盖(包括天窗)以及隔断系统的电操作要求,及使标准要求描述更加准确。(Xiangfan)标准要求(区域划分)(Xiangfan)前排座椅“H”点之前、仪表板上下分界线以上的乘员舱内部构件(侧门除外)(Xiangfan)前排座椅“H”点之前、仪表板上下分界线以上的乘员舱内部构件(侧门除外)补充规定ƒ如凸出高度小于3.2mm,只要凸出高度不大于其宽度的一半,则可以不要求曲率半径,圆钝既可。ƒ若基准区内的仪表板下缘不满足吸能性要求,其圆角半径不得小于19mm。ƒ安装在刚性支架上的凸出物,由低于邵尔(A)硬度50度的软性材料组成,其刚性支架应满足凸出高度及圆角半径的规定。ƒ或者通过足够的吸能性试验证明,头型撞击时软性材料不会被割破而导致头型与金属支架直接接触,这时,仅软性材料有圆角半径要求,但对刚性支架仍有凸出物高度要求。ƒ基准区内任何金属支撑物不得有凸起的棱边。ƒ对格栅件按下表要求圆角半径及片厚。平端格栅圆端格栅格栅间距最小片厚e最小半径最小半径1—101.50.250.5010—152.00.330.7515—203.00.501.25(Xiangfan)静态决定头部碰撞区的方法将一165mm直径球头模型绕H点旋转,左右方向尽可能到水平位置(上图),前后方向从铅垂位置到球头模型下边缘至H点以上25.4mm位置(右上图),长度736~840mm;然后将球头绕H_F点重复以上动作(H_F点定义见右图)。以上所有接触的点即为静态头部碰撞区。H_F(Xiangfan)基准区的确定ƒ除去下列区域(免除区)的静态头部碰撞区:1方向盘外缘再加127mm的环带水平向前投影的区域,下边界是与方向盘下缘相切的水平面(方向盘处于直线行驶位置)2上述规定的区域边缘与最近的汽车侧壁之间的仪表板表面部分,下边界是与方向盘下缘相切的水平面3前风窗两侧的支柱(Xiangfan)动态决定头部碰撞区方法背景和目的ƒ由安全气囊、预警式安全带构成的新一代乘员约束系统已经在新车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碰撞事故时乘员头部已经很难与仪表板发生接触,因此,一种新的试验方法被制定用来判断新的约束系统是否能有效阻止乘员头部与仪表板接触。ƒ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动态方法(实车碰撞、滑车碰撞、模拟碰撞等)确认由于约束系统的作用,乘员的头部是否与仪表板发生接触,如有接触则确认实际的接触点。接触点区域按照静态决定头部碰撞区方法进行要求和试验。(Xiangfan)动态决定头部碰撞区的试验方法——实车、台车、模拟计算三选一形式○○○○○○实车碰撞○○○○○○○○○○○○○○○○○○○○○模拟碰撞(CAE)滑车碰撞FLATR30°L30°FLATR18°L18°(Xiangfan)动态确定头部碰撞区方法ƒ标准规定:“B.4制造商或其代表有权提交足以证明动态确定的头部碰撞区的计算、模拟、试验数据或试验结果。”ƒ因此,可以由厂家提供社内试验数据作为认证试验的部分结果。ƒ同时,标准规定:“模拟方法应该通过上述B.1.2.1或B.1.2.2条规定的至少三个碰撞条件予以验证。”ƒ因此,需要做三次验证试验来验证厂家提供的社内数据。ƒ由于一般没有厂家提供实车碰撞方式社内试验数据,因此,都是进行三次滑车试验进行验证(滑车或模拟碰撞社内试验数据)。(Xiangfan)动态确定头部碰撞区方法ƒ三次滑车试验的形态选择ƒ原则上要求厂家事先提供社内数据,由试验室判断其恶劣状态进行选择。ƒ但是针对不同的厂家和车型,最恶劣状态一般都不相同。同时考虑到该判断的依据是来源于厂家的数据,很难保证最恶劣的准确性。因此,实际操作中不将最恶劣状态作为首要选择依据。ƒ在这里引入验证试验形态选择的另一个依据:在有限的验证试验次数里,尽可能地包含最多种类的试验条件要素。(Xiangfan)动态确定头部碰撞区方法ƒ这就意味着在三次验证试验里,需要包含三种试验假人、三种碰撞角度、两个乘坐位置。同时考虑到相对恶劣条件,验证试验形态建议选择如下:ƒa.选择驾驶员侧搭载AM95%假人进行左18°碰撞。ƒb.选择乘员侧搭载AF5%假人进行0°正面碰撞。ƒc.选择乘员侧搭载AM50%假人进行右18°碰撞。(Xiangfan)动态确定头部碰撞区方法ƒ假人头部是否与仪表板发生接触的判断分为三个方面:ƒa.试验前将假人头部加涂颜料,试验后通过接触印迹判断与仪表板发生接触ƒb.通过假人头部加速度曲线是否存在尖峰,来判断假人头部是否透过气囊与仪表板接触。一般认为头部加速度曲线3毫秒内波峰与区间起始值相比变化大于5g的,判定为尖峰。ƒc.通过对照高速摄像资料,分析尖峰发生时假人的姿态位置,来判断尖峰是否由假人头部与仪表板接触而产生。(Xiangfan)动态确定头部碰撞区方法ƒ社内试验的结果与现场验证试验的结果相符的判定分为两个部分:ƒa.社内试验和现场验证试验头部与仪表板的接触情况是否一致ƒb.社内试验和现场验证试验假人运动顺序是否基本一致(Xiangfan)凸出物高度测量方法示意F.1测量法F.2测量法F.1法中,球头滚过被测件过程中垂直方向最大变化量(H3-82.5)即为凸出物高度;F.2法中,标尺标示高度既为凸出物高度;原则是,首先使用F.2方法,当因凸出物或安装面尺寸问题无法测量时,才使用F.1方法(Xiangfan)凸出物高度测量F.2方法及设备示意图(Xiangfan)前排座椅“H”点之前、仪表板上下分界线以下的乘员舱内部构件(侧门与脚踏板除外)ƒ用膝部模型触及到的构件(除脚踏板及其固定装置外),诸如开关、点火钥匙等,均应符合以下规定安装在刚性支架上的凸出物,由低于邵尔(A)硬度50度的软性材料组成,其刚性支架应满足凸出高度及圆角半径的规定。或者通过足够的吸能性试验证明,头型撞击时软性材料不会被割破而导致头型与刚性支架直接接触,这时,仅软性材料有圆角半径要求,但对刚性支架仍有凸出物高度要求。注:除了周围的金属支撑件外,脚踏板及其连杆和紧邻它的铰链可不予考虑。如果点火钥匙手柄的凸出部分由邵尔(A)硬度60~80度、厚度至少为5mm的材料组成,或者在所有表面上覆有至少2mm厚的这种材料,则认为满足本条要求。(Xiangfan)前排座椅“H”点之前、仪表板上下分界线以下的乘员舱内部构件(侧门与脚踏板除外)ƒ膝部模型尺寸及测试示意图模型在垂直方向上下30°范围内摆动,所接触的部件需满足高度及半径要求,测试是否接触时,应除去邵尔(A)硬度小于50度的所有材料(Xiangfan)前排座椅“H”点之前、仪表板上下分界线以下的乘员舱内部构件(侧门与脚踏板除外)注:如上述构件安装在刚性支架上,由低于邵尔(A)硬度50度的软性材料组成,其刚性支架应满足除吸能性外的所有要求。或者通过足够的吸能性试验证明,头型撞击时软性材料不会被割破而导致头型与刚性支架直接接触,这时,圆角半径要求仅针对软性材料。25mm3.2mm378N(Xiangfan)通过最后排座椅上的人体模型躯干基准线的横截面之前的乘员舱其它内部安装件范围:最后排座椅上的人体模型躯干基准线的横截面之前的控制手柄、操纵杆、把手以及前面部分未包括的其它凸出物,例如门把手、档杆、风窗玻璃摇把、车窗锁止按钮、安全带上部固定零件以及其它位于搁脚空间与门槛上的零件等。最后排座椅人体躯干基准线(Xiangfan)通过最后排座椅上的人体模型躯干基准线的横截面之前的乘员舱其它内部安装件1.玻璃升降器的操纵手柄,凸出板面高度不大于35mm2.即使原构件凸出高度低于25(或35)mm,也可以施加373的力,以检验脱落后是否留下危险凸出物3.凸起高度是在施加载荷下测量的,即允许弹性结构的使用,下图是可接受的(Xiangfan)对手制动杆的特殊要求(仅要求手制动松开状态)(Xiangfan)截面积测量方法A

1 / 7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