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课题的阶段性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本课题自开展实验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提高教科研成效,进一步推进课外阅读工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一、增强课题意识,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课题如何实施,课题实验效果如何,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我们通过讲座、查阅资料、学习《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等,让课题组教师深刻认识到:古有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今,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共同的真知灼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仅靠单纯的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拓展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塑造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针对小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好奇心极强的特点,课外阅读极具重要性、紧迫性,不能忽视、不能拖延。有了明确的课题意识,教师从心底里接受了课题研究,愿意、喜欢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动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倡导教师做“学习型教师”,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建立教师读书学习的“四个一”制度,即每人每天学习报刊、杂志1个小时,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读一本书籍(有时尽量和学生同读一本书),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每年至少订阅两份报刊(其中有一份必须是教育教学杂志)。通过学习,教师业务素质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增强了文化底蕴,说话的底气足了。教师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引导: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读物推荐、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等方面也能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二、创设读书氛围,共建书香校园。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习惯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创设了读书氛围,使学生沐浴在浓浓的书香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书的世界。1、提供丰富的书源。建立班级图书角。学期初,老师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两本书,这样班级图书角就有60~100本书了,选择一个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的出借、归还登记工作,班级之间互相换书看。③鼓励同学利用零用钱买书、订阅报刊、杂志,并互相传阅。2、保证时间。学校规定每个班级至少要抽出2个早读、3个午自习的时间,供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放学后在家看书0.5~1小时。老师布置作业尽量做到精、巧、活,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3、创设读书校园文化。在教室墙壁上、图书角贴着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等。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上出“课外阅读”主题专刊。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上有同学们的读书笔记、手抄报、剪帖本、优秀作文。课外时间,同学们也经常捧着书,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置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好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课外阅读的绿色通道,能使学生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筛选读物。学生看了不健康的读物,对身心发展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老师要教会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读物。⑴阅读经典名著。如: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四世同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⑵教材拓展性阅读。如学习了《狱中联欢》就读《红岩》,学习了《小英雄雨来》的节选就读《小英雄雨来》一书,学习了《飞夺泸定桥》就读《星火燎原第三集》等。⑶其他方面的阅读,如《十万个为什么》、《昆虫世界》、《鸟类奇观》、《歇后语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华上下五千年》……2、方法选用。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跳读法、圈点批注法、边读边想法、摘录笔记、写心得体会等。让学生根据读物特点、以及阅读的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这样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情操。四、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小学生好表现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在实践中,我们让学生定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巩固阅读成果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讲。在课外阅读汇报课中,开展“古诗词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好书推介会”、“主题阅读汇报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它既反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又促使孩子持之以恒、深入地进行课外阅读。2、展。在教室的一角,精心设置“手抄报园地”、“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台”。展出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剪贴本,摘录的读书笔记,写下的感想体会。学生时常抬头仰望自己的得意之作,品赏自己辛勤阅读的收获。3、评。通过学生评、自评、家长评、老师评等综合评价推选出“采蜜能手”、“故事大王”、“小书迷”等,这些桂冠对学生有很大的魅力,它们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吸引学生去摘取,使学生保持旺盛、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激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课题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知识面拓宽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提升。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一如既往,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外阅读工作,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徜徉,快乐成长。《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课题的经验成果总结及分析课题实施内容:开展“读书会”活动,激发读的兴趣。召开“读书会”,在教室里设一个读书角,开展奉献一本书,阅读百本书的活动,做到摘录好词佳句,体会优美生动的文章,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同学听。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不仅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学生爱护书籍,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这样由读到讲,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读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努力地从书本中寻找乐趣,去体会阅读中得到的愉悦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以课文为范例,大量阅读课外书。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高年级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欲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这些都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揣摩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周周背诵古诗,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背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抽一定时间互相检查。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加强方法训练,养成阅读“四步”和“五动”的习惯。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这里我们所说的两大习惯是:“四步”读书的习惯(“四步”是指“一粗、二细、三精、四记”。“一粗”指阅读的第一个步骤是粗读全文,了解大意。“二细”指第二个步骤是细读理清脉络,搞懂词句。“三精”指第三个步骤是精读圈点,领会含义。“四记”指把读完一篇文章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成为以后写作的素材。)和“五动”的习惯(“五动”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眼看、口读、耳听、手写、脑想”有机结合的习惯。)。多方实施,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基础。重视语感培养,奠定阅读基础。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能领会含义,识别优劣,并能引起各种思考、联想和想象。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悟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培养语感有下面一些做法:①在阅读中养成揣摩词句的习惯;②在积累词汇中增强语感;③重视朗读对促进语感的作用;④在写作中养成锤炼词句的习惯;⑤组织各种有利于发展语感的听说活动。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意志品质。小学生年龄小,好奇,爱动,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意志薄弱,注意力不够稳定,常常随情绪的变化和外界的刺激而转移。这对于培养专心读书的习惯,是一个不利的因素。针对这一点,应该十分注意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的意志,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1、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加强。2、根据实施方案,首先探索阅读指导策略(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和阅读指导课的类型(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等)。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课题研究的思考:由于本人理论基础较弱。在探究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些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出现为读而读现象,误入一种形式主义,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在下阶段要把如何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自主化、自觉化品质作为一个探索重点。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研究”中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取得一定成较,但研究尚停留在低层次中,有待进一步深入提高。《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课题论文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淮安市凌桥中心小学周建飞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和重要标志。教师要使学生在把握词语的确切含义积累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中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第一,教师范读,让学生感知语言——初识语感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形成最初的对言语理解,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顺应语感直觉的特点,构建最初的感觉。教师范读时,自己首先要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进入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把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进行情感体验。同时,根据范读时的轻重、缓急、停顿、语气、语调,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加上有意识的模仿,更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第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想象,使其进入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度是有其根据的。怎样让学生成为喜欢阅读的“乐之者”呢?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这一环节上下工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形象的画面,奇妙的想象,能促进学生的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遐想。第三,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其感觉体验,促其领悟文中之情。“读书百遍,其议自见。”训练感悟的最佳途径是读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的一切语言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有了感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