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进展作者:陈宏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4期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治理、财务管理、绩效评估、伦理管理、价值链经营战略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与支撑。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多属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较少,主要涉及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及分类研究。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分类研究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05-02一、利益相关者的提出及发展“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记载于《牛津词典》(1708年)。1929年,通用电器公司的一位经理在就职演说时第一次提出了“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想法(刘俊海,1999)。E.Penrose(1959)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念,从而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的“知识基础”,被认为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先行者”(Pitelis,1998)。1963年,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Shareholder)的戏。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些学者受此启发,利用与之相对的一词“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并给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Clark,1998)。这是西方学者首次真正给“利益相关者”下定义。20世纪7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被西方学者和企业所认识并接受,影响日渐扩大。197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沃顿学院(WhartonSchool)开设旨在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课程,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分析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剧烈,在与主流企业理论“股东至上理论”(ShareholderPrimacyTheory)的不断争辩中,以R.E.Freeman、T.Donaldson、M.B.E.Clarkson、T.M.Jones、A.B.Carroll、M.M.Blair和A.Mitchell为代表的一批西方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发展并逐渐完善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日趋成熟,可操作性明显增强。二、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研究利益相关者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其概念仍然没有得到一个普遍认同的界定。国外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可谓形式多种多样,但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后,总的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而狭义的概念则龙源期刊网指出哪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具有直接影响从而必须加以考虑。在利益相关者的27种定义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R.E.Freeman、A.B.Carroll、M.B.E.Clarkson和T.Donaldson等人的表述(Mitchell、Wood,1997)。R.E.Freeman(1983)认为,广义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他们自身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狭义的利益相关者是那些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必须依赖的人。这一概念强调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界定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了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社区、环境、媒体等对企业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组织或个人。A.B.Carroll(1993)也从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入手,认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一种或多种形式的‘赌注’,他们也许影响企业的活动,或者受到企业活动的影响。”M.B.E.Clarkson(1994)则认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这一表述既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也强调了专用性投资。T.Donaldson(1995)给出了一个狭义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在公司活动的过程中及活动本身有合法利益的人和团体”。国内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是贾生华、陈宏辉(2002)结合上述观点给出的定义,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改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这一定义既强调专用性投资,又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性。三、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学者在进行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同时,普遍意识到仅仅界定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不够的,这引起了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研究的热潮。通过对众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分类研究梳理后发现,企业利益相关者分类主要集中在多维细分法和评分法。(一)多维细分法按照“多维细分法”进行企业利益相关者分类的主要有R.E.Freeman、W.C.Frederick、J.Charkham、M.B.E.Clarkson和D.Wheeler等人。R.E.Freeman(1984)从所有权(Ownership)、经济依赖性(EconomicDependence)和社会利益(SocialInterest)三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持有公司股票的经理、董事和其他持股人是与企业所有权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取得薪俸的所有经理人员、内部服务机构、雇员、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机构等是与企业在经济上有依赖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特殊群体、政府领导人和媒体等是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W.C.Frederick(1998)将利益相关者分成了直接利益相关者(DirectInterestGroups)和间接利益相关者(IndirectInterestGroups)。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雇员、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等。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内外政府、社会团体、媒体、一般公众和其他团体。J.Charkham(1992)按照群体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的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ContractualStakeholders)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CommunityStakeholders)。前者包括股东、雇员、分销商、供应商、贷款人;后者包括消费者、监管者、政府部门、媒体、当地社区。M.B.E.Clarkson(1994,1995)提出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根据相关群体在龙源期刊网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的风险种类,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自愿利益相关者(VoluntaryStakeholders)和非自愿利益相关者(InvoluntaryStakeholders);根据相关者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PrimaryStakeholders)(如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SecondaryStakeholders)(如媒体和众多的特定利益集团)。D.Wheeler(1998)则将社会性维度引入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中,并结合M.B.E.Clarkson提出的紧密性维度,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如顾客、投资者、雇员、当地社区、供应商、其他商业合伙人等)、次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居民团体、相关企业、众多的利益集团等)、首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如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次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如非人物种等)等四种。这些从多维度来细分利益相关者的方法存在的缺陷是缺乏可操作性,这制约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际运用。(二)评分法美国学者A.Mitchell、B.R.Agle和D.Wood(1997)在详细研究了27种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评分法(ScorebasedApproach)来界定利益相关者的类型。他们认为,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从权力性(Power)、合法性(Legitimacy)和紧急性(Urgency)三个方面①对其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然后根据分值高低确定某一个人或者群体是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哪一类型的利益相关者。针对上述三个属性进行评分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被分为以下三大类型七个种类(图1)。第一种类型是潜在型利益相关者(LatentStakeholders),他们只具有利益相关者三种属性中的一种。进一步细分,又可将其分为休眠型利益相关者(DormantStakeholders)、自由型利益相关者(DiscretionaryStakeholders)和要求型利益相关者(DemandingStakeholders)。第二种类型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Stakeholders),他们与企业保持较密切的联系,拥有上述三项属性中的两项,包括支配型利益相关者(DominantStakeholders)、危险型利益相关者(DangerousStakeholders)和依存型利益相关者(DependentStakeholders)三种。第三种类型是确定型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Stakeholders),他们同时具有利益相关者的三种属性。除此以外,由于不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中的任何一条属性,则都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分类模型是动态的,任何一个个人或者群体获得或失去某些属性后,就会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米切尔评分法的提出大大改善了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可操作性,极大地推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推广应用,并逐步成为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分类的最常用的方法。结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被国内外学者、企业所认识并接受,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其理论研究逐渐成为了活跃的研究方向。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文献已经颇丰,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分类等方面,但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实证和运用研究成果的少,规范性和描述性研究成果的居多,研究成果缺乏有力的数据和理论龙源期刊网支撑,可信性、可操作性低。未来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应形成统一、普遍认可的研究体系,加强实证和运用成果的研究,增强运用成果的可操作性,方能有所突破。参考文献:[1]Donaldson,T.,&Preston,L.E.(1995),“TheStakeholderTheoryoftheCorporationConcepts,EvidenceandImplic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1).[2]Mitchell,A.,Agle,B.R.,&Wood,D.(1997),“TowardaTheoryofStakeholderIdentificationandSalience:DefiningthePrincipleofWhomandWhatReallyCount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2,(4).[3]Donaldson,T.,&Preston,L.E.(1995),“TheStakeholderTheoryoftheCorporation:Concepts,EvidenceandImplic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1).[4]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5).[5]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