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急性传染病患儿的护理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冬春季节6个月-5岁病因(一)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二)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三)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好发年龄6个月至5岁的小儿。此病传染性极强,愈后可获终生免疫。临床表现典型麻疹可分为以下四期:1.潜伏期平均10天(6~18天),在潜伏期末可有轻度发热、精神差、全身不适。2.前驱期(出疹前期):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黏膜斑为主要特征主要特点: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及眼睑水肿具有早期诊断价值:麻疹粘膜斑(柯氏斑)3.出疹期: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可融合成暗红色,皮疹痒,疹间皮肤正常。初见于耳后发际,逐渐延伸至全身。4.恢复期: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可有麦麸样脱屑及浅褐色素斑。出疹期出疹顺序与皮疹特点出疹顺序:自头面部→颈→躯干→四肢皮疹特点:开始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直径约2~4mm,散在分布,皮疹痒,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高峰期皮疹增多,部分融合,成暗红色。体征:在发疹前24~48h在下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可出现0.5~1.0mm大小的白色麻疹黏膜斑,周围有红晕,出疹后1~2天逐渐消失。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一般为6~18天,平均为10天左右。可有轻度发热、精神差、全身不适。也称发疹期,一般为3~4天。主要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黏膜斑。恢复期一般为3~5天。皮疹多在发热3~4天后按一定顺序出现。为3~5天。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有米糠样脱屑及色素沉着,经1~2周消退。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疾病病原全身症状临床症状皮疹与发热的关系麻疹麻疹病毒重,高热,呼吸道症状明显口腔黏膜斑,红色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发热3-4天出疹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重,高热,咽痛明显全身皮肤充血,弥漫密集的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帕氏线、口周苍白圈、杨梅舌发热1天出疹风疹风疹病毒轻,低热淡红色斑丘疹,无色素沉着发热当天出疹幼儿急疹人疱疹病毒轻,高热不规则红色斑点或斑丘疹热退疹出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常在出疹1周内出现,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喉炎: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心肌炎:多见于2岁以下、患重症麻疹或并发肺炎者和营养不良的患儿麻疹脑炎:多发生于疹后2~6天,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结核病恶化如果麻疹的皮疹刚露,色紫发暗,突然消失,余下无几,稀疏散在,这叫疹子“内陷”,是不正常的现象,一般由于合并了心肌炎、肺炎等其它疾病。另外,也可能是由于孩子高烧、吃饭少、出汗多或腹泻造成体内水分不足,以致血液循环不好而引起的。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病原学检查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麻疹病毒。3.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麻疹IgM抗体,有早期诊断价值。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病原学检查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麻疹病毒。3.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麻疹IgM抗体,有早期诊断价值。治疗要点对症治疗中药透疹治疗预防感染护理措施高热的护理:出疹期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是乙醇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温,以免影响透疹皮肤黏膜的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一次(禁用肥皂水)饮食护理: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预防感染观察病情变化预防疾病的传播隔离患儿: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接种麻疹疫苗保护易感儿:接触患儿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接种后5日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免于发病,有效免疫期为1~8周,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第二节水痘目的要求了解水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熟悉水痘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掌握水痘的护理要点与预防措施病因及发病机制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疾病。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不能在痂皮中存活,在疱疹液中可长期存活。病毒侵入机体后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复制,而后进入血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再次增殖后释放入血,形成病毒血症。病毒入血往往是间歇性的,导致患儿皮疹分批出现,且各类皮疹同时存在。流行病学传染源: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1~2日至疱疹全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且传染性极强,接触者90%发病。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易感人群:1~6岁儿童多见,传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流行特点:冬、春季高发临床表现潜伏期12~21,平均14天前驱期: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咽痛、咳嗽出疹期发热第一天出疹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依次而生,同时存在——重要特征皮疹为向心性分布,躯干部皮疹最多并发症:皮肤感染、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出疹期发热第一天就可发疹,皮疹性状按红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的顺序演变。皮疹特点:(1)皮疹分批出现,开始为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椭圆形小水疱,3~5mm大小,周围有红晕,无脐眼。经24小时疱液由透明变为混浊,疱壁薄易破,瘙痒感重,2~3天开始干枯结痂,愈后多不流疤痕。斑丘疹、水疱及结痂同时存在是水痘的重要特征(2)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这是水痘皮疹的又一特征。(3)黏膜疱疹可出现在口腔、咽、眼结膜、生殖器等处,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严重水痘:少数体质很弱或正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儿,如感染水痘,可发生出血性和播散性皮疹,可继发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病死率高。先天水痘:妊娠早期发生水痘,偶可引起胎儿畸形,致新生儿患先天性水痘综合征。接近产期感染水痘,新生儿病情多严重,病死率高达30%。并发症:水痘患儿常继发皮肤细菌感染、肺炎和脑炎,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肌炎、肝炎等。辅助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多正常,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增高。2.疱疹刮片检查可发现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3.血清学检查作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检查,抗体在出疹1‾4天后即出现,2‾3周后滴度增高4倍以上即可确诊。治疗要点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护理问题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水痘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有关潜在并发症:脑炎、肺炎护理措施皮肤护理:剪短指甲,以免抓伤皮肤,继发感染或留下瘢痕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精神、食欲等预防感染的传播隔离患儿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止发现水痘患儿应检疫3周接种水痘-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可获得持久免疫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局部炎症后入血,病毒经血液播散至多种腺体(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炎症,表现为非化脓性炎症。流行病学传染源:早期患者和阴性感染者,腮腺肿大前1天至消肿后3天有传染性传播途径:经飞沫传播易感人群:主要是学龄儿童,多为5~15岁小儿流行特点:以冬、春季为主,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发热、头痛、乏力肌痛、厌食等腮腺肿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弥漫性肿大,腮腺管口早期可有红肿,但无分泌物。并发症:神经系统: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后者是腮腺炎常见的临床表现,常发生在腮腺肿大前后的2周左右,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嗜睡、高热等。睾丸炎和卵巢炎常见于青春期和成人,多发生于腮腺炎后一周内。主要表现为发热、病变的睾丸多为单侧,有触痛、肿胀。卵巢炎多表现为下腹疼痛,平均病程4天。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上腹疼痛、压痛、伴发热、寒战、呕吐等体征:(1)腮腺逐渐肿大,常一侧先肿大,2~4天后又累及对侧,也有两侧同时肿大或始终限于一侧者。肿大腮腺的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局部不红,边缘不清,同时伴周围组织水肿,局部皮肤紧张发亮、灼热、疼痛明显。腮腺肿大(2)在上颌第二磨牙旁的颊黏膜处,可见红肿的腮腺导管口。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急性胰腺炎等。1.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病程早期约90%患儿血清和尿液淀粉酶增高,其增高程度与腮腺肿大的程度成正向关系。辅助检查2.血清学检查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增高。3.病毒分离患儿唾液、脑脊液、血液及尿液中可分离出病毒。主要为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1.头痛和腮腺胀痛可应用镇痛药。睾丸胀痛可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治疗要点2.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者,可用地塞米松每日5~10mg,静脉滴注5~7天。3.发病早期可用利巴韦林每日15mg/kg,静脉滴注,疗程5~7天。与排出病原体有关【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腮腺炎症有关疼痛脑膜脑炎、睾丸炎潜在并发症(一)预防感染的传播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大消退后3天。对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流行期间应加强托幼机构的晨检。居室应空气新鲜。【护理措施】(二)减轻疼痛1.饮食护理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忌酸、辣、干、硬食物,以免唾液分泌及咀嚼使疼痛加剧。2.减轻腮腺肿痛局部冷敷,以减轻炎症充血及疼痛,亦可用中药如青黛散调醋局部湿敷。3.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温盐水漱口,多饮水,以减少口腔内残余食物,防止继发感染。(三)病情观察1.腮腺肿大后1周左右,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或惊厥,可能发生了脑膜炎。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予以相应治疗及护理。2.患儿如出现睾丸肿大、触痛,有无睾丸鞘膜积液和阴囊水肿,提示发生了睾丸炎.可用丁字带托起阴囊消肿或局部冰袋冷敷止痛,或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3.腮腺肿胀数日后,如出现中上腹剧痛,有压痛和肌紧张,伴发热、寒战、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提示可能发生了胰腺炎。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及时报告医生。护理措施减轻疼痛:忌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局部冷敷或中药如意金黄散调醋敷于患处降温护理:多饮水,注意休息,进行物理降温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脑膜脑炎、睾丸炎和卵巢炎、腮腺炎等预防局部传播隔离患儿: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3天至,接触者检疫3周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一、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有柯萨奇病毒A组,B组。常见为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日常接触传播、水源传播、医源性传播。3、易感人群:≤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人群普遍易感。4、流行特点: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5、6、7月常呈爆发流行。手足口病三、发病机制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无明显症状,但可以分离病毒,有传染性。病毒经血液循环侵入不同脏器,继续增殖后第二次入学,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手足口病四、临床表现1、发热。2、皮疹: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3、并发症: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炎等。五、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2、病原学检查:临床抽血和咽试子较常见。3、心肌酶谱4、其他:心电图、血生化、血气分析等。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五、护理诊断1、口腔黏膜改变与口腔感染有关。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肠病毒引起的皮疹及继发细菌感染有关。3、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继发感染有关。4、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肠道及呼吸道排出病毒有关。5、潜在并发症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六、预期目标1、患儿口腔黏膜不发生破溃或顺利康复。2、患儿皮肤病损顺利康复。3、患儿体温维持正常。4、患儿营养状况改善。5、患儿家长能配合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传播感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6、患儿不发生并发症或发生后能得到及时处理。手足口病七、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环境和休息;饮食护理。2、病情观察:精神状态差、呕吐、肢体抖动、惊跳、高热不退提示病情危重。3、对症护理(1)口腔、皮肤护理(2)降温(3)预防感染的传播4、药物护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