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西方古典城市规划艺术形式的差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比较中西方古典城市规划艺术形式的差异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方西方由于文化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原始群居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利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地段。在对现有资料进行成立的过程中我浅显的分析了中西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城市形态的差异,并简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关键词:里坊中正中轴对称放射状几何图形一、中西方古典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及规划艺术形式(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通过对古代思想的认识,我发现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所以当时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寻常百姓的住宅都讲究对称、对齐、规矩、并有等级大小之分。在重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拜祖先,所以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的基础——如宫殿、王府、庙宇、祠堂、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总结出主要特点为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虽然不知道当时的设计是巧合还是顺应天地,在当时人们对天地的理解为“天圆地方”。例如秦朝城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则反映了当时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星象,与人间秩序相对应。唐朝都城长安中仰韶文化遗址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3)地理走向及风水的规划思想地理走向一直以来都是设计的基本要素,通过对不同山川形势的研究,形成了整体的规划思想,形成独特的规划特征。而风水则强调城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通过我对古代规划思想的了解发现风水渗透在古代规划的方方面面。例如城墙,它除了防卫功能以外,也是重要的风水手段。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内设神守卫,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想布局模式。明清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了风水理论的影响,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采用奇数也与突出中轴线布局有关,中间城门往往为帝王专用,处处彰显了皇权至上的思想。也是北京规划的主要参考依据。元大都复原图大明宫复原图明代北京复原图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及规划艺术形式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对于西方的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则与中方有很大的不同。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经过对这种模式的分析发现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在他看来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也极力突出了几何图像的美,这种思想在其规划的米列都城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到了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筑与广场规整划。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古罗马时期,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是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街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的影响,以在被占领地区的市民心中确立向罗马当臣民的认同。古罗马时期,城市道路笔直宽阔,建设了大量的宣扬统治者功绩的纪念性建筑。西方中世纪城市多为有机生长,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逐渐“生长”起来的。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由于战争频繁,产生城市防御规划模式。文艺复兴时期,教堂或城堡不再是城市的中心,市政厅广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许多城市进行了改建.改建主要集中在一些局部地段,如广场建筑群方面。波尔多地图巴黎城市规划图米列都城平面图二、中西方古典的城市规划对比2.1、唐长安与古罗马2.1.1、唐长安——里坊中正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通过对隋大兴城和唐长安的对比何以明显的看出,基本的布局没有改变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的特点。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唐长安平面图公共建筑布置分析图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城市布局上“宫殿与民居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里坊制,这些都与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严格管制与防范有关。唐长安历经几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总人口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的规划也对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2.1.2、古罗马——严谨的几何图形罗马早期为伊特鲁里亚人所统治,而他们建设城市严格按照几何图形并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主要街道准确地按照东西南北方向和十字交叉设计,神庙都位于城中的高地。而广场、元老院以及军事中心就设在十字交叉的中点。在罗马,道路中轴线是南北走向的,而在罗马地形图其他军事要塞城市,这条轴线则变成了东西走向。进入罗马帝国时代,城市开始大量建设标志性建筑,奢华之风盛行,在城内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军营。帝国时代,罗马开始大量兴建标志性建筑,在希腊化风格的影响下,元老院、大广场、练兵场和其他的广场周边的建筑材料均为大理石。而皇宫、温泉、剧院、竞技场、凯旋门和在这条轴线上的凯撒广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罗马城的面貌,其他的建筑开始沿着这条轴线对称布置,而凯撒广场上的各式建筑都簇拥着一个中心——图拉真市场。2.2、元大都、明清北京与17世纪巴黎2.2.1、元大都、明清北京——横平坚直、中轴对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地带。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建造了金中都。元灭金后,至元世祖忽必烈时,以中都东北郊琼岛一带水面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并靠近海子建立皇城。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郭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明北京城的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各种建筑及型体不同的广场,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仍建都北京,城市布局无变化。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等。皇帝多住园中,很少去宫城。清代崇信喇嘛教,因此清北京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筑外,还增建了一些喇嘛庙,如城东北雍和宫等。清代是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是现代世界园林效仿的经典案例。北京城市人口在明末已近百万,清代继续增加,超过一百万人。明清北京城,近于完整地保存到现代,是我国人民在城市规划建筑方面的杰出创造,也是中华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要体现。2.2.2、十七世纪巴黎——轴线对称放射图形17世纪初亨利四世为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做了一些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建设工程,把巴黎的破烂房屋改成整齐一色的砖石联排建筑。这些改建工作多在广场或大街旁,形成完整的广场和街巴黎规划分析图道景观。路易十四时(1.星形广场2.方尖碑广场3.丟勒里花园4.卢浮宫5.香榭丽舍大道)期,在巴黎继续改造元大都平面布置图明代北京平面布置图清代北京平面布置图卢浮宫和建设一批古典主义大型建筑物,这些都与主要干道﹑桥梁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区的艺术标志。君权最伟大的纪念碑是对着卢浮宫建立的一个大而深远的视线中轴,延长丢勒里花园轴线,向西延伸,于1724年其轴线到达星形广场。这条轴线后来成为巴黎的中枢主轴,于18世纪中叶至下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爱丽舍田园大道。巴黎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列的规划。纪念性的公共广场有很大发展,并且开始把绿化布置喷泉雕塑、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注重处理好广场大小和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确立了城市中枢轴线,为城市的面貌和发展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广场系列建设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秩序、组织、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但其轴线变换、相互关系。尺度等系列处理手法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城市设计的发展,为之后的城市设计做出了样板。对于景观专业的我来说,令我最敬佩的还是凡尔赛宫及园林的建设,它冲破了意大利的约束形式,形成简洁豪放的风格。园周不设围墙,园内绿化与田野连成一片,是巴洛克造园取得无限感的手法。凡尔赛宫的总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它的三条笔直的放射大道和对称而严谨的大花园为其后一些城市的规划所借鉴。凡尔赛宫总体布局三、比较中西方古典城市规划艺术形式的差异相同点:(1)西方和中国的城市形态基本上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规则的,中国以都城为代表,西方以商业交通型城市为代表;另一类是不规则、蛛网状的。中国的工业、商贸城市为代表,西方以城堡型或要塞型城市为代表。另外,从道路系统来看,中西古代城市的城墙、城门与城市核心决定了城市主要交通线路,通向城门与市中心的道路为主干道。不同点:(1)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以都城规划为代表。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座都城,它们的布局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等级严格的宗法礼制思想。西方城市一般分为教会区、皇室区、商人区,有些城市还有学院区、修女院区。城市道路系统不规则,弯弯曲曲,多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2)中西方市场也有不同。西方的市场遍布全城,居民可沿街居住或营业。而中国古代城市一直是主要作为统治据点而存在的。虽然也有市场,但很大程度为了满足封建主物质消费需要的性质。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在城市形态上就表现为方正规则布局,宫城居中,道路网的布局及道路尺度基本是考虑哲理或象征意义的需要,而与交通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3)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从经济角度来看,西方重商主义的经济活动代表个人利益,表现为城市的自发有机发展;中国重农主义的政府行为代表国家利益,表现为城市的秩序规划发展。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形成了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为城市中心。从文化思想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占统制地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朴素人地观,导致了方格网状的城市形态。西方的民主文化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反映在城市规划上就表现为以神庙、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为中心。四、结语通过对中西方的研究我发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而从西方古代社会来看,采用了方格网式的街道系统,并与城市的市场和公共建筑群结合起来。两者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在古代那个中西文化交流匮乏时期,中方和西方按照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发展着,然而在当今的全球化的影响下,中西方城市规划朝着同一方向前进着。在校对城市规划的学习让我发现在我脚下的土地所蕴含的知识。也让我清楚的了解到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中国在很多境况下一味的模仿西方的规划模式,在深入研究西方发展的同时也使中国特有的文化慢慢的消失。在我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