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张钦德汇报材料汇报材料1.立足于山东省中药现代化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山东省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与质量标准研究,山东省中药资源调查、开发和利用研究,以及中药药理作用评价研究,业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系列成果。汇报材料2.查阅万方、中国知网等有关中药鉴定文献2804篇,书籍600多种。进行文献整理和统计分析,建立了数字化中药标本馆和现代中草药查询系统。建立学科网站和精品课程网站。汇报材料3.对学科内涵与外延,以及600多个名词术语进行深入研究,其内容在教材及论著编写中予以收录。4.建立山东地产中药材及其饮片的质量标准20余种;区分了无公害药材、绿色药材与有机中药材的评价指标;探索实施了中药药理评价指标体系。汇报材料5.与20多个院校、科研机构、药检所及医药企业签署协议,结为协作共建单位,开展学术研究与合作,每年召开10余次协作建设会议,针对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开展协作攻关。如与崂山、沂山、昆嵛山风景管理处建立“教学与科研基地”。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共建“数字化中药标本馆”。与莱阳农技推广中心合作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组织技术培训。与医药企业合作开发中药新产品;与20余所高职院校合作进行教育部专业规范建设。汇报材料6.开展中医药国际培训10届500余人;外出学术讲座20余人次;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与会代表200余人;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同仁堂杯”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及赛项说明会,与会代表800余人。汇报材料汇报材料汇报材料1.学科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汇报材料2.45岁以下副高以上职称队伍4人,均为学术骨干,校级教学名师或新星,双师素质,有高质量课题,有高水平论文,主编或副主编教材。学术功底较深,能在本学科研究方向上发挥重要作用。汇报材料3.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有较高的知名度。武继彪:博导。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名中医药专家。课题30余项,获奖成果17项;发明专利4项;研发新药8项;论文40余篇。李庆典:硕导,取得科技成果4项,培育植物新品种12个;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质量标准系列培训教材12部。汇报材料4.学科带头人-张钦德教授,硕导,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省药学会理事。获得“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工作者”、“山东省教学名师”、“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等省级以上荣誉10余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6项。建设期间出版论著2部;主编教材6部;发表论文8篇。主持建设山东省教学团队2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山东省特色专业和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各1个。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各1门汇报材料获厅局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12项。开展社会服务60余项;培育中药新品种1个;研发中药新产品3个。汇报材料5.后备学科带头人--刘波、王苏丽建设期间晋升教授,教学名师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以上职务主持精品课程;主编教材。主持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论文4篇以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学科建设的系统理念:以名师培养为起点,形成一个核心;以名师为核心,建构学科团队;以学科团队为主力,编写精品教材;以优秀教材为基础,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中心,打造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依托,铸就教学成果。汇报材料6.建设效果“双师素质”教师100%;引进博士1人,培养博士1人、引进硕士3人,培养3人,国内访问学者4人;社会实践36人月,教授职称增至5人;晋升副高2人、讲师5人。荣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2人次,校级教学名师、教学新星6人次。当选省级以上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理事6人;受聘高校博、硕士生导师4人;带教博、硕士生9人。汇报材料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教学研究与改革3.分层次、分类别制定教学大纲,编写特色教材。4.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汇报材料3年来,共培养硕、博士研究生9名;专科层次中药、药学类人才1600余名,本科函授及乡村医生学历教育3000余人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实一体,学训同步”的教学模式;“融教学、科研与培训为一体”的师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方法情境化、实训教师社会化、能力考核证书化”的课程建设模式;“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发展潜力”的专业培养特色。汇报材料近3年,中药专业毕业生以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双证书”获得率95.2%,一次性就业率98.94%-99.02%-99.28%,专业对口率91.6%,用人单位满意率97.9%,毕业生当年升本数占山东省升本计划的86.5%;升本学生中当年“升研率”达76%。汇报材料汇报材料820万汇报材料汇报材料汇报材料三、发表论文及专著汇报材料1.中药实践教学中心2.数字化中药标本馆3.中药真伪鉴定中心4.药用植物园5.模拟药房6.中药研究所汇报材料1.政府投入-中药实践教学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等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2.学校投入,每年不少于60万元专项经费。3.积极争取各级科研经费4.开展横向科研合作5.职业资格培训:年均500人次,创收近30万元6.社会服务7.承办大赛:200余万元。经费充足,能满足学科自身建设与自我发展的需要。汇报材料一、目标管理圆满完成学科建设规划书中的目标和任务及时修订和完善本学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规划中阶段性与中长期目标和任务明确,针对性强,能够突出本学科特色和解决本学科的关键问题二、组织管理1.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2.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3.成立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4.中药系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5.学校与学科签订《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带头人每年从事本学科工作时间近10个月,责权利得到有效落实。汇报材料制定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制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梯队建设等具体计划学校在资源配置上对重点学科予以倾斜。建立学科带头人目标责任制,责、权、利明确。加强对学科建设过程的质量监控与阶段考核,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自我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汇报材料(四)经费管理每年投入经费60余万元。每年由学科建设工作小组作出经费使用计划,经单位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审核,报单位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学科带头人负责执行。按《学科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并专款专用。对经费5万元以上的精密贵重仪器和重大设备的购置,进行使用能力和效益的论证,避免重复添置。学科经费的使用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避免重复、注重实效”的原则,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学术交流、课程建设、计算机信息库建设、条件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管理等工作。汇报材料汇报材料7.论著2部,丛书1套(12部)。8.开发中药新产品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1项。汇报材料5.主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项目“山东省地产药材莱阳梨、北沙参等13个品种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6.完成山东省中医药局“崂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研究”,编著出版《崂山药用植物》,共调查崂山药用植物1102种,发现其中有3种为新分布种;建立了崂山药用植物研究和保护基地;首次提出崂山十大名药建议。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7.数字化中药标本馆建设8.中药真伪鉴定中心建设。汇报材料9.承担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门课程建设。10.编制出版《中药制药技术》系列视听教材。11.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12.国家中医药局“高等专科教育中药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获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3.中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汇报材料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划项目“2006~2020年中医药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汇报材料15.成功举办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同仁堂杯”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学科带头人张钦德获教育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代表队以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团体一等奖”;两位参赛选手分别以个人总分前两名的成绩荣获“个人一等奖”;两位学科成员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汇报材料16.学科成员主持建设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和“中药实践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团队。汇报材料17.主持教育部“十二五”计划项目“全国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建设规范研究”,编著出版《中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人卫出版社);论文“高职中药专业人才需求与办学状况调研报告”获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18.主持建立中药真伪鉴别中心、药用植物栽培实训中心、中药调剂实训中心、模拟煎药室、数字化中药标本馆等校内实训基地;主持建立药用植物教学基地3处、顶岗实习基地68所,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汇报材料19.近年来,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1项;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12项,解决技术难题36项,开展各类技术培训60余项,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60余次,为荷兰培训中医药学员10届500余人次;参与山东省大型中药市场整顿3次,为提高中药质量做出了贡献。20.建立了模拟药房和中药煎药实训室。21.近3年,中药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95.2%,一次性就业率98.2%,专业对口率91.6%,用人单位满意率97.9%,毕业生当年升本数占山东省升本计划的86.5%;升本学生中当年“升研率”达76%。汇报材料1.体会: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核心领导重视是保证团队协作是关键教学建设是源泉梯队建设是大计科学研究是动力经费投入是基础运行机制是保障2.存在问题(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重点中医药学科)缺乏学科建设经验学科队伍科研能力不足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中缺少35~45岁年龄段的骨干教师学科的群体优势不明显,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汇报材料3.努力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建设的人才高地加大投入,建立学科研究平台优化学科结构,增强学科整体实力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提高学科整体水平营造学术环境,为学术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合,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