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简介艺术特色制作工艺题材形式传承发展湘绣,即湖南手工刺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简介中国刺绣通常是用真丝、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加上真丝、棉线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而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它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历史发展湘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湘绣的起源,据资料记载,是从农村妇女用来装饰衣服、荷包、烟袋的制作开始的。后来有一些画家参与湘绣的设计,把中国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绣上,从而逐渐形成了湘绣的独特风格。西汉初期,湖南地区的刺绣技术已高度发达,可在汉代以后,却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掺针法,才使湘绣重新崛起。1958年长沙楚墓中的龙凤图案绣品1972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清代嘉庆年间,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标志着湘绣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清光绪年间,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吴汉臣绣品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这时,“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辛亥革命后,当地相继开办了各种规模的绣庄。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艺术特色湖南湘绣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生动。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严谨,画面质感强,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湘绣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巧妙的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制作工艺湘绣成品的价格和制作工艺有关,和作品的材质是否细腻,立体感,绣法耗时和色泽度都有关系。制稿临稿选料印版配色饰绷原料拆绷刺绣整烫饰裱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题材形式题材形式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今已发展到异形异面的双面绣。视频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邵春林、刘爱云的湘绣作品《饮水虎》。传承发展近年来,湖南湘绣研究所精心创制的《雄师》、《饮水虎》等湘绣精品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研制的双面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座屏礼品《百鸟朝风·洞庭春色》在香港回归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高度赞扬和齐口好评。作为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湘绣,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皮影戏等皆被收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南湘绣城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正式授牌。代表人物及作品画师杨世焯字季棠,又作继棠,湖南宁乡朱石桥大夫塘人。1933年,一帧绣着美国总统罗斯福肖像的作品在美国引起轰动,一举夺得芝加哥“百年纪念博览会”金奖,成为了杨派湘绣艺术的鼎盛时期。胡莲仙湘绣创始人之胡莲仙,胡莲仙,祖籍安徽,生于清道光十二年。刘爱云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各类山水、花卉、人物、动物刺绣。其中用鬅(péng)毛针刺绣狮子、老虎以及双面全异绣堪称绝活。湘绣作品《雄狮》、《饮虎》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