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评价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SOLO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平阳新纪元学校水头校区黄益味2017年3月31日“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翰·比格斯教授和凯文·卡利斯教授一起提出。原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他们认为,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以判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这种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高度的评价方法就称为SOLO分类评价法。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相比,“SOLO”分类结构的焦点集中在生回答的“质”,而不是回答问题的“量”,更好体现了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良好结合。“SOLO”分类评价理论。从理论层面来看,学生的思维操作模式包括能力、思维操作、一致性和收敛、回答结构四个方面。同时,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五个层次结构。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针对学生对某一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从思维操作模式和思维层次水平两个维度,通过分析回答的结构特征对学生的思维水平作出评价。SOLO分层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SOLO分类评价理论能力思维操作一致性和收敛回答结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魔法妈妈》主要内容:一个小男孩西恩要养一只小狗作为宠物,爸爸不允许,妈妈很为难。有一天,妈妈拿了一个土豆给小男孩,让他不管去哪儿都把它带在身边;到第三天的时候,给它拴上一根绳子,然后拉着它去花园玩儿,妈妈会施魔法将他变成小狗。爸爸看到小男孩这样,以为他想要小狗想疯了,就赶快给他买了一只小狗。结果每个人都很高兴,小男孩得到了小狗,爸爸以为挽救了小男孩。问题:为什么称“魔法妈妈”?魔法妈妈(线索)解决爸爸和西恩的问题(相关素材)SOLO层次答案示例层级描述前结构西恩妈妈真的会施魔法;妈妈有魔法,真的变土豆为小狗;妈妈很厉害;妈妈骗了西恩和爸爸。回答与材料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同义反复、转换、跳跃到个别细节。单点结构妈妈其实根本不会施魔法,她只是和爸爸开了一个玩笑,就是土豆变成小狗了。或妈妈实现了西恩养小狗的愿望。只从爸爸或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多点结构妈妈巧妙地实现了儿子的心愿又没有让丈夫生气,就像传说中会魔法的精灵。从爸爸和儿子两个角度理解,但没有联系。关联结构妈妈是一位会巧妙化解矛盾的聪明母亲,“魔法妈妈”是一种幽默风趣的比喻。从爸爸和儿子的矛盾角度去理解。抽象拓展结构妈妈是一位巧妙化解父子矛盾的聪明母亲,“魔法妈妈”是幽默风趣的比喻,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从父子的矛盾角度去理解,并形成普适性的理论认识。SOLO分层评分标准:回答结构▲问题线索X不相关素材●给出的相关素材○未给出的相关假设R得出的结论单个素材正确理解单个素材正确理解……内在关联结论(阐释)文本相关素材【2016温州卷】7.在约翰“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首诗”中,他为什么要借助“大山”表达情感?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5分)相关素材:大山与约翰的关系。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第一层:着眼于小说内容,基于整体,思考深入。(5分)(人生)示例:大山是约翰和萨丽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们寄托希望的美好家园。约翰与萨丽常常一起看大山,大山给予他们力量,支撑他们度过艰辛的岁月。萨丽死后,约翰将她埋在能看到大山的地方,大山是他们的生命归宿。约翰借“大山”来表达情感,是因为大山是他生命的基石、精神的家园,诗歌也因此有了更鲜明的形象感,更深沉的感染力。第二层:着眼于小说内容,思考较深入(4—3分)精神(物质)层面示例:大山是约翰和萨丽生活的地方,大山给予他们自然、纯粹的心灵。约翰与萨丽常常一起看大山,大山给予他们力量,支撑他们度过艰辛的岁月。约翰借“大山”来表达情感,让诗歌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表述有欠缺酌情扣分)第三层:着眼于文字表象,思考肤浅。(2—1分)物质层面:生活的环境示例:大山是约翰和萨丽生活的地方,他们常常一起看大山,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山。因此他借大山来表达情感。(表述有欠缺酌情扣分)12.文章第(28)段说,“这个故事本该结束了,但是它还没有完。”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样的结尾?参考链接材料,结合童话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链接材料】他在冷冰冰的、没有灵魂的世界里,为孩子也为成人找回失去的幻想与梦境。——德国语言文学评论12.(6分)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第三层(2—1分):基于结尾,基本理解童话内容。示例:童话的结尾续写了奥菲利娅在面对死神到来时,虽然“好一会儿没有说话”但最终还是接纳了他,最后与她的影子们在天堂快乐地生活,突出了善良、勇敢与坚定给奥菲利娅和她的影子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表达有欠缺酌情扣分)第二层(4—3分):基于整体,正确理解童话内容。示例:童话的结尾续写了奥菲利娅坦然面对死神的来临,最后与她的影子们在天堂快乐地生活。奥菲利娅的善良、宽容、勇敢与乐观让她和她的影子梦脱离了冷漠、悲凉的世界,走向幸福的天堂。人性的美好与纯真让奥菲利娅实现了梦想,让她卑微的一生在最后得到了升华,给她自己和她的影子们带来了美好的归宿。(表达有欠缺酌情扣分)12.文章第(28)段说,“这个故事本该结束了,但是它还没有完。”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样的结尾?参考链接材料,结合童话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链接材料】他在冷冰冰的、没有灵魂的世界里,为孩子也为成人找回失去的幻想与梦境。——德国语言文学评论12.(6分)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第一层(6—5分):基于整体,深刻理解童话意涵。示例:童话的结尾续写了奥菲利娅坦然面对死神的来临,最后与她的影子们在天堂快乐地生活。奥菲利娅的善良、宽容、勇敢与乐观让她和她的影子梦脱离了冷漠、悲凉的世界,走向幸福美好的天堂。人性的美好与纯真让奥菲利娅实现了梦想,让她卑微的一生在最后得到了升华,也为读者带来了一份人性觉醒的温暖与希望,唤醒人们再次审视自我,找回一条通往梦境的路。(表达有欠缺酌情扣分)15.芥川龙之介在写作中吸收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的形象,联系《蒹葭》的内容,分析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芦苇。(6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节选自《蒹葭》)本题采用分层赋分方式第一层(6—5分):联系《蒹葭》中芦苇的意蕴,体会《尾生之信》中芦苇的美学意义。示例:《蒹葭》中的苍苍芦苇,繁茂、稠密,寄寓了主人公追寻不得的惆怅;尾生之信中把找寻女子放于茂密的芦苇之中,借芦苇渲染等待而不得的煎熬,暗示尾生在寻找中无法觅得的愁苦心境。“芦苇”在两文中都蕴含了主人公绵长、稠密的愁绪,芥川龙之介化用《蒹葭》中的“芦苇”,反复渲染,为小说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美学氛围。(表述有欠缺酌情扣分)第二层(4—3分):正确理解《尾生之信》和《蒹葭》中芦苇的意蕴。示例:《蒹葭》中的苍苍芦苇,繁茂、稠密,寄寓了主人公追寻不得的惆怅;尾生之信中把找寻女子放于茂密的芦苇之中,借芦苇渲染等待而不得的煎熬,暗示尾生在寻找中无法觅得的愁苦心境。“芦苇”在两文中都表达主人公的浓密愁绪。(表述有欠缺酌情扣分)第三层(2—1分):只正确理解《尾生之信》中芦苇的意蕴。示例:小说把找寻女子放于茂密的芦苇之中,繁茂的芦苇使女子难以寻觅,突出尾生等待的煎熬,在寻找中无法觅得的愁苦心境,表达了尾生的浓密愁绪。(表述有欠缺酌情扣分)19.小说结尾处卡丽契卡说自己干了丢人的“欺骗勾当”,其他人物也有欺骗的行为。这引发了你对“欺骗”怎样的思考?结合人物言行简要阐述。(8分)第四层(2—1分):只结合一个人物的言行理解“欺骗”的意涵。示例1:卡丽契卡生活拮据,为了表达对妹妹奥琳卡结婚的祝福,不得已将“断了颈的”刻花红花瓶邮寄给她。卡丽契卡虽然欺骗了奥琳卡,然而这种欺骗是出于对窘迫生活的无奈和她对奥琳卡的关爱。(表达有欠缺酌情扣分)示例2:贝比克收到耶尼克的信时,决定帮他们隐瞒欺骗的真相,将刻花红花瓶打碎,再买一个新的给奥琳卡。贝比克的欺骗是出于对卡丽契卡夫妇的体谅,成全他们对奥琳卡的心意,也是出于对新婚妻子深深的爱意,避免了他们婚姻中的不愉快。(表达有欠缺酌情扣分)相关素材:人物的欺骗言行19.小说结尾处卡丽契卡说自己干了丢人的“欺骗勾当”,其他人物也有欺骗的行为。这引发了你对“欺骗”怎样的思考?结合人物言行简要阐述。(8分)第三层(4—3分):至少结合两个人物的言行正确理解“欺骗”的意涵。示例:卡丽契卡生活拮据,为了表达对妹妹奥琳卡结婚的祝福,不得已将“断了颈的”刻花红花瓶邮寄给她。卡丽契卡虽然欺骗了奥琳卡,然而这种欺骗是出于对窘迫生活的无奈和她对奥琳卡的关爱。贝比克收到耶尼克的信时,决定帮他们隐瞒欺骗的真相,将刻花红花瓶打碎,再买一个新的给奥琳卡。贝比克的欺骗是出于对卡丽契卡夫妇的体谅,成全他们对奥琳卡的心意,也是出于对新婚妻子深深的爱意,避免了他们婚姻中的不愉快。(表达有欠缺酌情扣分)第二层(6—5分):至少结合两个人物的言行,基于整体理解“欺骗”的意涵。示例:卡丽契卡生活拮据,为了表达对妹妹奥琳卡结婚的祝福,不得已将“断了颈的”刻花红花瓶邮寄给她。卡丽契卡虽然欺骗了奥琳卡,然而这种欺骗是出于对窘迫生活的无奈和她对奥琳卡的关爱。贝比克收到耶尼克的信时,决定帮他们隐瞒欺骗的真相,将刻花红花瓶打碎,再买一个新的给奥琳卡。贝比克的欺骗是出于对卡丽契卡夫妇的体谅,成全他们对奥琳卡的心意,也是出于对新婚妻子深深的爱意,避免了他们婚姻中的不愉快。卡丽契卡和贝比克的“欺骗”行为是出于善意,是对于爱的表达和成全,是一种无奈的、善意的举动,是生活的一种智慧。(表达有欠缺酌情扣分)19.小说结尾处卡丽契卡说自己干了丢人的“欺骗勾当”,其他人物也有欺骗的行为。这引发了你对“欺骗”怎样的思考?结合人物言行简要阐述。(8分)9.(8分)本题采用分层赋分方式第一层次至少结合两个人物的言行正确理解“欺骗”的意涵,并根据已有经验对“欺骗”形成辩证的认识。(8—7分)示例:卡丽契卡生活拮据,为了表达对妹妹奥琳卡结婚的祝福,不得已将“断了颈的”刻花红花瓶邮寄给她。卡丽契卡虽然欺骗了奥琳卡,然而这种欺骗是出于对窘迫生活的无奈和她对奥琳卡的关爱。贝比克收到耶尼克的信时,决定帮他们隐瞒欺骗的真相,将刻花红花瓶打碎,再买一个新的给奥琳卡。贝比克的欺骗是出于对卡丽契卡夫妇的体谅,成全他们对奥琳卡的心意,也是出于对新婚妻子深深的爱意,避免了他们婚姻中的不愉快。“欺骗”本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应受到谴责,但卡丽契卡和贝比克的“欺骗”却是出于对爱的表达和成全,是一种无奈的、善意的举动,是生活的一种智慧。对待生活中的“欺骗”行为,不宜臆测,应了解其原因,理性对待。(表达有欠缺酌情扣分)结合文本中没有提供的信息,结论是开放的。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课后积累与拓展题与“愧怍”相关的信息:老王对“我”,“我”对老王,散文文体特点……预期SOLO层级:前结构:拒绝回答、同义反复、解释“愧怍”(转换)单点结构:老王对“我”(“我”对老王)→“愧怍”多点结构:老王对“我”和“我”对老王→“愧怍”关联结构:比较老王与“我”的交往→“愧怍”抽象拓展结构:从散文文体特点谈杨绛的“愧怍”【课堂教学】1.老王2.“我”3.“我”的愧怍4.“杨绛们”的愧怍5.以“杨绛们的愧怍”反观《背影》中“儿子们的忏悔”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