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历史(浙江选考专用)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1.社会根源(1)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市场供需矛盾: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美国国内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购买力弱。(3)投机狂热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主要影响(1)经济: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经济萧条;社会资源极大浪费。考点清单(2)政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a.从局部看: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出现了群众运动;法西斯乘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b.从整体看: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加深了它们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空前的经济战。(二)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原因a.历史原因:具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化了德意志的民族复仇情绪。b.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国内矛盾尖锐,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德国极右翼势力趁机抬头。c.直接原因: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煽动民族主义情绪。(2)经过a.1932年,纳粹党成为德国国会第一大党。b.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政府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c.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d.1936年,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原因:国内市场狭小,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经济基础薄弱;日本法西斯乘机而起,影响最大的是军部。(2)经过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b.1936年,①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c.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三)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二、走向世界大战(一)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1.主要表现(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联纵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2)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问题上,国联实行假“制裁”(虽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却未把石油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向双方运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3)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1936年西班牙内战,英法实行“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武器过境,但对德意向佛朗哥提供武器听之任之),美国实行“中立”政策。(4)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5)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共同制造“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6)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2.影响: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国家的实力;导致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失败;暴露了英法的虚伪,作茧自缚,导致集体安全落空;加速了二战的爆发。3.历史教训: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各国应该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世界大国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知识拓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1)英法a.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对英法美有利,加上英法实力削弱,害怕战争威胁既得利益,同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尚未危及其根本利益。b.一战后英法等国的国内反战和平主义思潮兴起。c.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英法等国主要致力于国内经济恢复。d.苏联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惧和仇恨,而法西斯打着“反共产国际”旗号,也迷惑了西方国家。(2)美国a.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忙于恢复经济。b.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c.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这三股力量相互牵制。(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1.时间:②1939年8月。2.主要内容(1)双方互不使用武力。(2)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3)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3.后果(1)为苏联赢得备战时间。(2)英法等国的③“祸水东引”计划破产。(3)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4)加速二战的爆发。(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1.原因(1)经济危机的影响。(2)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败。(4)大国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2.过程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二)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1.波兰溃败的原因(1)波兰:装备落后,部署不当;孤军奋战。(2)德国:准备充分,军事强大,战术先进(闪电战)。(3)英法:对德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在西线④“宣而不战”(4)苏联:趁火打劫,占领波兰东部地区,建立“东方战线”。2.法国溃败的原因(1)内部原因:军方故步自封,军事理论落后;消极防守,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士气低落。(2)外部原因:德国准备充分,战术先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意大利趁火打劫。(三)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1.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德国法西斯进攻法国,把40万英法联军包围在法国东北的敦刻尔克。英法联军由法国向英国撤退,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2.不列颠之战(1)时间:1940年7月至9月。(2)经过:德国法西斯发动空袭进攻英国,英国首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坚决反击。(3)结果:德国的“海狮计划”不得不推迟。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4)影响:打击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反法西斯斗争;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提供了根据地。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1.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1.形成(1)形成的原因a.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主要原因);法西斯国家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和自由。b.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推动。(2)形成的过程a.美国对战争态度的改变:放弃“中立”政策。1939年通过新的《中立法》;1941年通过⑤《租借法》。b.美、英联合: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发表⑥《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c.苏、美、英联合: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d.全世界联合:1942年初⑦《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2.意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的组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奠定坚实基础;使反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相互配合,并赢得最后胜利。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1.莫斯科战役(1)1941年9月,德军发动强大攻势,意在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但苏联军民顽强抵抗,使德军最终止步于莫斯科城外20千米处。12月6日,苏军发动反攻,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2)莫斯科战役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破产。苏联人民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英美也加大了对苏联的援助力度,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2.斯大林格勒战役(1)背景:莫斯科战役后,希特勒决定夺取高加索。为此必须攻占斯大林格勒,以切断苏联中央与南方的联系,并为南进德军提供强大的后方保护,还可从侧翼迂回包抄莫斯科。(2)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2年7月至11月为苏军防御阶段。在渡过顿河后,德国第六集团军于9月突入市区,与苏军展开激烈巷战。第二阶段: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为苏军反攻阶段。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德军约30万人。1943年2月,被围德军被全歼。(3)意义: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转折性战役。3.中途岛海战(1)过程: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美双方舰队在中途岛海域展开海空大战。(2)意义:日军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4.阿拉曼战役(1)经过:1942年7月,北非德意军队进逼距亚历山大港仅100千米的阿拉曼,开罗告急。但由于德意军队给养不足,攻势停顿。英军则迅速得到补充,于10月下旬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折损过半,被迫全线西撤。(2)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来临。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1.瓜岛战役(1)原因:瓜岛战略地位重要,日军据此可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联系,美军则可以此遏制日军南下,确保澳大利亚的安全。(2)经过:1942年8月,美军在西南太平洋日军控制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双方均投入大量兵力,志在必得。经过半年的争夺,日本海空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无法继续坚持,被迫从瓜岛撤军。(3)影响:标志着太平洋战场局势转折的完成。2.意大利投降(1)经过:阿拉曼战役后,1942年11月,美英联军由西向东与东路英军遥相呼应,将德意军队围困于突尼斯。1943年5月,25万德意军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2)影响:意大利的崩溃,标志着三国轴心开始瓦解。3.库尔斯克会战(1)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为挽回颓势,于1943年7月在苏德战场库尔斯克地区发动了攻势,集中强大兵力和大量先进武器,并配备优秀将领,企图一举歼灭苏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此时苏军在数量和质量上已占优势,事先又洞悉德军企图,并进行了周密部署,集中了超过德军的兵力。德军的进攻进展微弱,损失惨重,苏军发动反攻。德军从此再也无法扭转败局。(2)影响:标志着苏德战场局势转折的完成。4.诺曼底战役(1)过程: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经过激烈的滩头作战后,盟军开始向法国内地挺进。8月,巴黎光复。诺曼底战役胜利结束。(2)影响: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事件。从此,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夹击、腹背受敌的困境中,预示着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了。(二)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1.开罗会议(1)背景:为加快战争步伐,并对战后事务进行安排,各大盟国频繁召开国际会议。(2)召开: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召开开罗会议,签署⑧《开罗宣言》。(3)内容: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还规定战后应实现朝鲜自由独立。2.德黑兰会议(1)召开:开罗会议后,苏、美、英三国首脑又召开德黑兰会议。(2)内容:商定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从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三国首脑还就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以及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3.雅尔塔会议(1)背景:在德国法西斯接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安排战后事务和处理德国的问题急需解决;同时,为彻底战胜仍在负隅顽抗的日本法西斯,美英希望苏联尽早参加对日作战。(2)召开: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3)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