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质量控制【摘要】由于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因而在各种建筑工程中被广泛运用,但近几年来,一些建筑工程由于混凝土质量低劣,导致部分建筑物留有隐患甚至发生倒塌事故。由此可见如何控制混凝土质量,已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从原材料控制、配合比控制、搅拌过程控制、运输过程控制、浇筑过程控制、混凝土养护等方面浅谈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控制一、原材料控制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碎石)、水按一定比例搅拌而成的建筑材料,要取得好的混凝土施工质量,首先要保证拌和材料的质量,才能配置出高质量的混凝土。因此混凝土工程质量首先要从原材料抓起。1.1水泥水泥有多种品种、标号,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的要求和实际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水泥品种和标号。水泥进场应检查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料和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性能试验报告。进场后必须及时进行复检,按200~400T同品种、同标号、同批号的水泥为一取样单位,不足200t也作为一取样单位。对所用水泥应检验其安定性和强度。有要求时,尚应检验其他性能。其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和《水泥化学分析方法》的规定。到货的水泥应按不同的品种、标号、出厂批号、袋装或散装等,分别贮放在专用的仓库或储罐中,防止因贮存不当引起水泥变质。袋装水泥的出厂日期不应超过3个月,散装水泥不应超过6个月,快硬水泥不应超过1个月。1.2砂细骨料砂,要检查颗粒级配、泥块含量、石粉含量、压碎指标、有害物质、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碱集料反应。尤其是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这两项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对海砂,还应按批检验其氯盐含量,其检验结果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细度模数应在3.7-1.6之间。结构用砂含泥量一般不应超过3%,对含有活性成分的骨料,应进行专门试验,待验证确认对混凝土质量无有害影响时,方可使用。1.3石子粗骨料石子,应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压碎指标、针片状颗粒含量、含量泥量、碱集料反应。含有活性骨料、黄锈等的骨料,必须进行专门试验论证后才能使用。来自采集场(生产厂)的骨料应附有质量证明书,根据需要应按批检验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及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无质量证明书或其它来源的骨料,应按批检验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及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必要时还应检验其他质量指标。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钢筋最小间距2/3及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1/4,素混凝土板厚的1/2,对少筋或无筋结构,应选用较大粗骨料粒径。泵送混凝土用的碎石,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1/3;卵石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2/5;骨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不得混杂。在其装卸及存储时,应采取措施,使骨料颗粒级配均匀,保持洁净。1.4水拌和用水所含物质不应影响混凝土和易性混凝土强度的增长,以及引起钢筋和混凝土的腐蚀。凡是不能饮用的水,应在水质化验和抗腐蚀试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拌制混凝土。拌和用水应每季度检查一次,在水源改变或对水质产生怀疑时,应及时向技术部和质安部报告。对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用水,更样着重控制。1.5外加剂首先,应检查外加剂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外加剂进场时应有供货单位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出产检验报告及合格证、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检验报告等,其次应根据实际工程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结合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通过试验确定外加的掺量。并做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试验。外加剂应存放在专用仓库或固定的场所妥善保管,不同品种外加剂应有标记,分别储存。粉状外加剂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注意防水防潮。当外加剂储存时间过长,对其品质有怀疑时,必须进行试验认定。对配制的外加剂溶液浓度,每班至少应检查一次,每次配制均须填写“外加剂配制记录”.二、配合比的质量控制试验室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首先掌握设计图纸对混凝土结构的全部要求,重点是各种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及结构件截面的大小、钢筋布置的疏密,以考虑采用水泥品种及石子粒径的大小等参数;其次了解是否有特殊性能要求,便于决定所用水泥的品种和粗骨料粒径的大小;还有了解施工工艺,如输送、浇筑的措施,使用机械化的程度,主要是对工作性和凝结时间的要求,便于选用外加剂及其掺量;最后了解所能采购到的材料品种、质量和供应能力。根据这些资料合理地选用适当的设计参数,进行配合比设计。在进行配合比试验之前,应将各种配合比试验的配料及其拌和,制模和养护的配合比试验计划报送监理人。并且应在监理工程师见证情况下,进行现场原材料取样,并填写见证取样单。然后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配工作。对以上所有试验项目和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并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混凝土配合比报告,上报监理或业主进行审批,经过监理或业主审批的配合比方可允许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工作。在生产配合比的调整及施工控制中应注意:(1)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时的用水量:以免实际用水量大于理论用水量,从而导致砼强度的降低。加大质检抽查力度,控制操作者不得随意增加用水量;若发现混凝土工作性能较差,操作者应及时向试验员反馈实际情况,经试验员现场查找原因、分析情况后采取相应对策,并按试验员的指令调整配合比;现场质检人员也应按规范要求经常检查混凝土的质量动态信息,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混凝土按要求进行施工。(2)调整生产配合比时,采用目测法来估计砂、石的实际含水量,在开除配料单时,应根据当时骨料情况,扣除骨料中的含水及超逊径,补回砂、石量,以保证混凝土实际配料与原配合比相同,严禁边冲洗边拌制混凝土。(3)在规范要求允许的条件下,试验室应配制不同的配合比,从经济、工作性能、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择优选用,并应针对不同施工部位、不同评定方法给予适当调整,尽量避免凡是同一强度均使用一个配合比的做法三、搅拌质量控制(1)制定有关拌和楼进行混凝土拌制的程序文件,明确拌和楼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义务。拌和楼操作人员应该能熟悉拌和系统的性能,并能娴熟操作拌和楼。在混凝土拌和生产过程中,拌和运行操作人员应做到眼勤、手勤、腿勤,发现问题快、处理问题快、消除隐患快,严把进料关、衡量关和放料关。(2)拌和设备投入混凝土生产前,生产单位应会同质量部、试验中心、监理工程师对拌和设备的各种称量装置进行检查,然后用经计量监督局签定的砝码逐一校称,以保证衡量精度,并填写“校称记录”,应按经批同时准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进行最佳投料顺序和拌和时间的试验,确定现场混凝土拌制原材料的投料顺序和拌制时间,使各组分材料拌和均匀,并对混凝土拌和物进行各种相关性能的检测,以验证混凝土配合比与现场拌制的适应性,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拌制质量。且在以后混凝土拌和生产中,应定期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拌和时间和称量衡器的精度进行检验,如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拌和楼顶骨料要料人员,首先应做好开机的准备工作,准确地发出要料信号,做到2/3仓进料,不溢仓,不混仓。(3)混凝土拌和必须按照试验部门签发并经审核的混凝土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且拌和生产过程中,如因改换配料单或原材料变化需调整配合比时,必须经试验室值班人员确定并监督重新定称,其它人员不得擅自改动。(4)混凝土拌和楼(站)的计量器具应定期(每月不少于一次)检验校正,在必要时随时抽检。每班称量前,应对称量设备进行零点校验。(5)现场试验人员必须对混凝土拌和物适时进行检测,如每盘的搅拌时间、加料顺序、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是否离析等进行抽查。确保混凝土拌和物控制在设计的各项指标范围内。四、运输质量控制(1)首先选择的混凝土运输设备和运输能力应与拌和、浇筑能力、仓面具体情况及钢筋、模板吊运的需要相适应,以保证混凝土运输的质量,充分发挥设备效率;其次混凝土运输设备应不吸水、不漏浆,运输过程中混凝土拌和物不分离,不严重泌水及过多降低坍落度;且在运输设备上设置表征混凝土类别的醒目标志,以免混淆;还有无论采用何种运输工具,均应设置遮盖或保温设施,以免因日晒、雨淋、受冻而影响混凝土质量。(2)采用汽车运输混凝土的过程中,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及减少转运次数,做到既满足混凝土浇筑和仓面覆盖强度,又不致在运输中汽车排长队、供料线长时间等待等,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回升。掺普通减水剂的混凝土运输时间不宜超过技术规定。因故停歇过久,混凝土已初凝或已失去塑性时,应作废料处理。严禁在运输途中和卸料时加水。(3)采用各类皮带机(供料线)、布料机、塔带机、顶带机、台带机等运输混凝土时,应建立有效的楼(拌和楼)-带(运送皮带)-机(塔带机、顶带机)-仓(浇筑仓)之间的通讯联系或自动联控系统。且混凝土不应从皮带直接转到其它运输设备上或直接卸料入仓,皮带卸料处应设置挡板、卸料导管和刮板,以避免骨料分离和砂浆损失。(4)混凝土运输入仓时,应根据仓位的浇筑方法、混凝土标号分区、各标号分区内混凝土方量、级配确定下料顺序,并严格按顺序下料。五、浇筑过程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前,应根据工程对象、结构特点,结合具体条件,制定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方案;其次必须核实一次浇筑完毕或浇筑至某施工缝前的工程材料,以便在浇筑地点贮备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如砂、石、水泥、水等)还有搅拌机、运输车、料斗、串筒、振动器等机具设备,以防出现意外的施工停歇缝。在混凝土浇筑期间,要保证水、电、照明不中断。且加强气象预测预报的联系工作。在混凝土施工阶段应掌握天气的变化情况,特别在雷雨台风季节和寒流突然袭击之际,更应注意,以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地顺利进行,确保混凝土质量。还有根据工程需要和季节施工特点,应准备好在浇筑过程中所必须的抽水设备和防雨、防暑、防寒等物资。针对不同的板、梁、柱、剪力墙、薄壁型构件应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振捣器;当混凝土浇筑超过2m应采用串筒式溜槽。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且应审查确认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是否合适,使施工单位安排好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保证分区、分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搭接。在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等性能,若有问题,应及时对混凝土配合比作合理调整;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其表面不得留有积水;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检查和控制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件等的尺寸、规格、数量和位置;督促施工单位控制好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及振捣器的插点是否均匀,移动间距是否符合要求;对钢筋交叉密集的梁柱节点是否振捣到位,以防出现蜂窝、麻面。为了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应派专人在混凝土浇筑现场进行监控(盯仓)。对大体积混凝土或厚度较大的部件,应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并加强保温养护措施。浇筑混凝土如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六、拆模和养护质量控制(1)混凝土结构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方可拆模。模板拆卸日期,应按结构特点和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来确定。如悬臂梁和悬臂板、承重结构(跨度大于8m)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才能拆模,板及拱(跨度为大于2m至8m)、梁(跨度为8m及小于8m)则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5%才能拆模。对于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承受全部计算荷载。施工中不得超载使用,严禁堆放过量建筑材料。当承受施工荷载大于计算荷载时,必须经过核算加设临时支撑.(2)混凝土的浇水养护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矿物掺合料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在自然气温条件下(高于+5℃),对于一般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后10~12h内(炎夏时可缩短至2~3h),对高强混凝土应在浇筑后1~2h内,即用麻袋、草帘、锯末或砂进行覆盖,并及时浇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具有足够润湿状态。混凝土养护期间应加强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尽量减少混凝土的暴露时间,养护的主要方法有:洒水养护、覆盖养护、化学剂养护。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