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嘉兴市秀洲区桐乡大道北片相关河道景观设计方案专业城市规划班级101班姓名朱莉指导教师戴洁(讲师)所在学院城建学院2014年3月1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群众对于滨水空间的需求也日益明显。城市滨水地区是指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1]。城市滨水绿地属于城市公共绿地,不仅是城市宝贵的环境资源,,更是城市中特有的空间地段,还是城市到水域的过渡空间[2]。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交流和聚会的平台,更为附近居民提供了日常健身和锻炼的场所。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河道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还提升了我们的城市形象,甚至有可能促进我们城市的经济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着盲目引进物种,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决策主体单一、公众参与意识淡薄、滨水区规划忽视公众利益,亲水空间设计落后,开发模式盲目单一,缺乏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一味仿古,缺乏时代特征等一系列问题。2正文2.1滨水景观设计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和概况2.1.1滨水景观设计国外相关研究背景和概况1930---1960年间,工业革命给欧美发达国家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河道环境,工业污水的随处排放,使河道的水逐渐变脏,甚至产生了很难闻的气味。有些地方连河道的通航能力也受到影响,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滨水地区的再开发浪潮首先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和英国。其后,新加坡也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对滨水地区改造的活动。随后其他一些北欧国家也纷纷加入了滨水地区改造的队伍。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洲的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滨水地区的再开发。其中关注最早的是日本,于80年代末加入了改造的队伍。这些国家开展滨水地区的再开发运动后,引起了社会的聚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些国家都开展了对滨水地区的改造活动,但方法和侧重点却大相径庭。美国人利用各种商业设施和手段,给衰弱地区带来了蓬勃的生机。英国人的改造手法与美国有很大区别,他们坚守“文化性”的原则,在再开发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出了一批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滨水空间。而日本却更注重“亲水空间”的设计,使民众得以更亲近自然。2.1.2滨水景观设计国内相关研究背景和概况在我国,滨水城市较多。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滨水地区的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90年代以后,滨水地区的景观建设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地位更趋明显。当前,我国各地对滨水地区的景观建设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滨水地区景观建设项目。如吉林市重建松花江项目、上海的黄浦江驳岸规划、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改造项目等。这些改造项目的开展不仅改善了河道环境,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推动了城市的发展。2.2现阶段我国农民社区建设的不足虽然,我国在滨水地区景观设计上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案例,但也保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如:(1)政府主导性强,公民参与薄弱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负担沉重,人们在结束一天喧闹忙绿的工作后,很渴望能有一处宁静优美的地方来让自己放松娱乐一下,以缓解一天的疲劳不适。然而现阶段,我国对滨水地区的景观规划主要由政府主导。公民作为滨水绿地主要的使用者,却很少有时间也很难参与到景观规划设计的决策评估阶段。这样一来,往往会导致政府和设计者无法了解到民众的根本需求。不知道民众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景观,想设置哪些功能,想有些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想道路出口位置设置在哪里,想有哪些地域文化需要传承。脱离群众需求的景观设计,必定很难收到人们的欢迎。(2)忽视历史背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城市风貌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相辅相成的[3]。历史文化是民族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是历代先人的智慧结晶,它构成了我们强大的人类文明体系。对当地文化特色的尊重,就是对当地民族的尊重。然而在当今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大多数设计者因缺乏创新力,往往采用照搬照抄的做法。这种忽视当地历史背景的做法,使得我国许多地方的滨水景观设计都千篇一律,缺少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3)滨水区公共空间不连续,缺乏生态考虑城市滨水景观生态空间是由多个生态体系构成,滨水区域是多维生态空间构成的平台[4]。水体、植被、土壤、生物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生产与生活废水的无处理排放、垃圾的堆积等等因素导致水质的恶化、水体的污染。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将植被除掉,换成硬质铺装,或是水泥路面,或是柏油路面,把土壤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给完全的阻断了。有些城市将明渠变成暗渠,使得城市的原有连续的水系被截断,而使活水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种种行为,最终导致一个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被破环,原本有联系的水体、植被、土壤、生物之间突然失去了维系,那么这个多维的生态空间就被破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防止洪水的侵袭,把原本优美的河岸曲线用生硬的浆砌石块或是混泥土等硬质护岸所取代。有为了清理河方便,在有原有生态的河床浇上了一层水泥,岸边的水生植物也被生硬的护岸所取代。同样原本完整的生态系统被打破了,带来的是,原本河中的小鱼、小虾不见了;岸边的水生植物不见了;每到旱期河流,河水就不见了。缺乏对原有场地的植物、文化、历史的考虑,不少建成的滨水景观由于设计考虑不足,不但不能改善原有地段的环境,还对原有的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二次破环。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的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6]。今天的景观设计师面对的滨水区域很可能已经被破坏,如何通过设计和恢复措施,对受到干扰的滨水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或重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如何真正的做到生态设计,目前国内的规划师、园林设计者和政府对滨水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比较模糊,只有真正的做到生态设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滨水区规划开发忽视公共利益,亲水空间设计落后现阶段我国对滨水地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主要由政府来主导。民众对这方面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无法用专业的眼光来判断衡量滨水景观项目建设实施后所带来的一些效益和对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5]。再加上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以经济来衡量政绩,忽视公众利益。在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中用经济的眼光去开发这块土地,只想从中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致使一些地区出现土地圈置、过度开发的情况出现。而公民作为真正的使用者,却很少能有享用的空间和机会。在滨水空间环境的管理治理上,出于防洪功能的需要,很多地区都采用了架构堤坝的做法。殊不知,这些钢筋水泥阻隔的不仅是洪水的侵犯,还阻隔了民众与水的距离。3建议与结论3.1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建议3.1.1坚守“以人为本”原则现在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作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作为自然环境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的设计应以人为主体。城市滨水绿地的主要使用者是广大人民群众[6]。只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满足使用者不同需要的设计才能为人们所欢迎,才能成为好设计。所以我们应在设计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亲水空间的打造人类具有天生的亲水情节,而城市滨水绿地系统能为人类提供亲近水的环境和平台他让人们在茶余饭后有时间去参与各种亲水活动,去感受生命的活力和亲近自然的乐趣[7]。所以应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考虑使用者的心理、行为习惯、空间感受能力等,多设计亲水平台、亲水码头和沙滩等,来满足人们对水的亲近需求。(2)滨水设施的完善滨水设施主要包括:座椅;老年人活动设施;年青人活动设施;儿童活动设施等。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的使用人群对公园的设施设置的要求。如座椅,在公园中应该尽量多的设置座椅,让游人可以有足够多的休息空间。适当考虑辅助座椅的设置。在设置滨水设施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在游玩时的需要,如在滨水区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方,就应设计残疾人坡道,方便残疾人或者是推着婴儿车的人的行走。(3)滨水交通的合理规划沿岸线设计游憩步道,丰富交通流线,供市民休闲散步之用;适当增加亲水平台和休憩平台,供市民活动、观赏、亲近水体之用。适当的安排景观节点,成为滨水公园的活动中心,主要的活动场地[8]。合理设置出入口位置,方便居民出行。(4)植物配置的合理规划在滨水地区的植物配置中,应尽量选择无毒、无害的本土植物为主,这样能避免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发生危险,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要因地制宜地匹配植有季相变化的各种乔灌木、花卉等等来满足游人一年四季观赏的要求。尽量不要选择果树,避免防儿童攀爬摘果造成危险。(5)其他人性化设计如提高厕所标识的醒目度;增加饮水器;设置太阳能灯具作为夜晚照明;为养宠物的市民开辟一处专门的宠物场地。在滨水公园中设置音乐播放器,来增加公园的活动气氛。水岸的设计应尽量设计成缓坡,在危险的地方设置危险警告标志。3.1.2坚守“文化性”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本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在设计之前应充分调研本土文化,吸取本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摒弃腐朽、糟粕的文化,发掘本土文化中的文脉元素。通过对文脉元素的运用,将有利于景观设计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面,使人们能更好地从滨水景观中感受到城市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风貌的综合印象。3.1.3坚守“生态自然性”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城市景观是多种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代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质供应和废物处理等过程,镶嵌在一起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服务的统一体,具有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物质供应和废物处理等过程,镶嵌在一起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服务的统一体,具有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9]。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生态景观,已被学者设计者政府以及公众所重视[10]。滨水区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改善环境气候的生态功能。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量在设计过程中保持生态的延续性,减少对动物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污水排放管理,致使滨水地区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以至于我们往往要在经济提升过后,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整治污水。近期开展的“五水共治”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在滨水景观的设计和管理上要严格控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给滨水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3.1.4坚守“效益兼顾”原则园林绿化具有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滨水绿地有防洪、水运和灌溉等基本功能,能发挥重要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善水体的可及性与亲水性、丰富游憩观赏内容等功能,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兼顾好这三方面效益[15]。3.2结论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特色集中表现的荟萃点,人们可以从它的景观表达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风貌的综合印象。因此,城市的滨水景观应该形成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和持续发展,并体现鲜明的场所性和强烈的特征感,成为城市中具有环境独特性和舒适性的亲切空间,以此孕育城市山水的空间品质,提升城市的整体景观质量,形成舒适宜人的城市活动空间。4参考文献[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J].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2):01-02.[2]吕国明.谈城市河道的作用及治理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1):02-03.[3]张力.滨水景观文脉元素与城市风貌探讨[J].绿色科技,2011,(12):01-02[4]李春涛.城市滨水景观生态空间构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2-03[5]潘红燕.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03-05.[6]周晓兰,徐淑娟.基于人性化分析的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