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研究》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共识,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的时候,总是围着大人嚷嚷:“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为什么,简直让大人难于应付。当他们长大了,个人知识增多了,然而问问题的人却少了。就连回答老师提问的热情也没有了。为什么往日强烈的问题意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受学校教育的时间的增长、个人知识的增多而失落了呢?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沉闷、缺乏乐趣,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错误或是问得不好,就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这样让学生产生厌恶、烦燥。就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小,出现无疑可问、不敢问、不知怎样问的局面。一个习惯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何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作为研究。是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三、研究目标1、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并能够积极思考自己、同学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解决学生上课会听讲,不会提问题的现状,让学生能根据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针对已知条件全方位的思考问题,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2、教师要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紧密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这一中心,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研究内容1、如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教学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原型,创设出带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2、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展开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教师要注意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情况和学生在讨论中不易理解的知识,并恰当地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3、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反思问题的提出、探索,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知识的应用过程,既是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数学经验的过程。在应用中,老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运用知识,“跳一跳”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思,还要有所悟。除了回顾反思学习方法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对难点进行再探究;或展开联想,探索新的解决办法;或通过发散思维,引出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4、设计多种形式的题,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五、实施策略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向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会善于发现问题,也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创造地学习,否则学生永远是一个被动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找出规律的材料,便于学生探索、实践、发现问题。(1)创设趣味情境教师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竞赛、猜谜、讲故事等形式创设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引导发问。(2)创设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对孩子而言就隐藏着无数个“为什么”。数学实践活动立足于“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上,给学生提供了发问契机。实践活动中问题开放和条件不唯一的情境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时间和更大的探索空间。3、指导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未不能”的认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提问,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即便是提出的问题大多质量不高。因此,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提问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1)学会联想,在知识的“产生点”上提出问题。联想是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开展合情合理的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发现事物规律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促进发现新的规律和方法。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美国的奥苏贝尔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关的若干个知识点中,选择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处,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学会猜测,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猜测是发现的先兆,不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的盲目瞎猜,而要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知识背景,通过想象,估计和预测,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假设答案,而后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逻辑和实践的验证。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地方,努力的创设启发问题的情境,恰当的诱使学生意识到所学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联系。从而有的放矢的提出问题。(3)学会质疑,在自己的“不明白”处提出问题。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头脑中定会存在着许多疑问,我们应充分挖掘他们的这些疑问,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用怀疑的目光去看待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真正的真理。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只要有问题,有疑问就让学生大胆的提出。4、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反思,让学生“好问”。所谓反思,就是通过批判、推断、概括、抽象化思维活动,将新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谋道小学1~6年级学生(二)研究方法:(1)调查分析。了解实验前,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为开展课题研究、评价课题研究成效提供定量分析数据。(2)理论研究、课堂教学、评课议课。通过理论、实验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探索出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的方法途径。(3)经验交流总结。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在理论层面上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经验。(4)归纳总结。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教育案例,个案分析,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七、实施步骤1、调查分析、拟定方案阶段(2010年7月-2011年1月)调查分析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力争使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2、分步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根据调查结果,找出影响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原因,设计出实验方案。3、深入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分年级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研究,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4、经验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根据获得的材料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形成实验成果。八、预期成果1、研究报告2、论文3、案例4、优质课九、课题研究组成员课题指导:余自豪组织实施:谭连军具体实施:邹清张可贵王洪谷杜玉萍倪绍军蒲云彦李玲朱兴梅冉龙平刘琼英向友碧吴华艳李万柳利川市谋道镇谋道小学《数学》教研组2010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