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背景众所周知,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历来独树一帜,而其中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温州模式”,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美特斯邦威”、“法派”、“报喜鸟”、“庄吉”等知名品牌的诞生,无不在向世人证明温州企业家精明的头脑和独特的经商之道。而“美特斯邦威”的成功,更是“温州模式”中的典型。采访提要十几年前,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温州小商贩——为的是谋生时至今日,他拥有八百多家连锁店,资产五亿——为的是将品牌打入国际市场“美特斯邦威”的总裁周成建,以“虚拟经营”模式开创了中国休闲服饰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他的话说,“人生只能用昨天、今天和明天三天来衡量,我们要反思于昨天,奋斗在今天,收获于明天。”在本次采访中,周总将畅谈“美特斯邦威”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记:周总,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本次访谈的主要内容是您和您的企业。作为温州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典范之一,您当初是怀着怎样的一个梦想,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周:当时一家人只有几亩地,全家的年收入也不过几百块钱,每年收获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从这点来说,是环境促使我出去寻找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也不单纯是说要到城里来,只是说要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再次谋生,寻找一个新的生存空间。记:您进城之前的身份是个裁缝?周:是的。当时在农村种田的收入非常有限,大多数人都选择去外面经商,或是学一门手艺。当然,去读书的机会也不是没有,但是不可能很投入地去读书,因为一方面农村教育的整体环境很差,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家庭的经济条件还是人的思想观念方面,都没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初中的时候,我就选择了去学做裁缝。记:1994年的时候,您开始酝酿要做自己的品牌。其实那个时候,在温州的妙果寺市场,生意是非常红火的,而您却跳离了这个市场,放弃做西装而去做休闲装,那个时候您心里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呢?周:当时我虽然身在妙果寺服装批发市场,但是同时也与各地的批发商、个体户进行交流,把产品交由他们带到全国市场去。这样做的经济效益无疑是不错的,但存在一个致命弱点----所有的产品都是没有商标的,没有任何附加值,再加上成本,它的价格竞争是非常无序化的。所以我认为,这种市场运作的持续性及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会面临很大的危机,这就促使我想去做一个品牌。记:您的品牌意识是很早的,而品牌名称对于品牌来说更是至关重要。那么在创立之初,您是如何想到“美特斯邦威”这个洋气的名字的?周:“美特斯邦威”听起来洋气,然而它的内涵是非常中国化的----创造独特的企业形象,宏扬悠久的企业文化,扬地方之威扬中华之威。这个名字从表面上看,能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内在却蕴涵着中国化的地域内涵,这也正是带动我们品牌快速发展的要素之一。记:众所周知,“美特斯邦威”一路走来,除了您前卫的想法和跳跃性思维以外,靠的还有一种被您称之为“虚拟经营体系”的经济模式。您能解释一下它的内涵吗?周:所谓“虚拟经营”,它是“国际的、信息技术的”一种代名词,它的内涵是借用外部的资源,“借网捕鱼”、“借船出海”,实现生产社会化、市场社会化,再由我们进行集中的、终端的、受控的管理。记:“美特斯邦威”它不设厂房和生产设备,却有着庞大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确保八百多家连锁店正常且快速地运转,这是不是“虚拟经营”的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周:是的。服装是时尚性、季节性的产品,如果没有这种信息化的受控分析平台,那么整个资源的调拨和调动,是无法及时化的。无法及时化就意味着无法生存下去,因为服装最大的风险是库存。记:外界普遍认为,和“实体经营”相比较,“虚拟经营”的最大风险是一旦品牌被毁,原来的投入也将化为乌有,好比树木缺少根基一样。对这点您是怎么看的?周:我认为不仅是“虚拟经营”的企业,任何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都面临很大的风险,时刻都接受着灭亡的挑战。因此要建立一种抗风险机制,形成抗风险能力,逐步使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美特斯邦威”的加工厂设在全国各地,它的市场是委托全国加盟商加盟的。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虚拟模式”没有根基,风险大,倒闭快。但是就算转化为自己投资的“实体模式”,风险也不见得会小多少,或许倒闭得更快。因为这种做法的管理风险更大了。所以一个企业的成败不存在模式问题,重要的是自身的管理问题。记:“虚拟经营”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形象。您请郭富城做形象代言人,是不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周:一个品牌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说请个郭富城、周杰伦就行的,它是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的集合,要经历很多的风雨。其实最初做品牌的时候,我用了我自己个人的形象,我是想体现自己做这件事情的自信。我设计了一句广告词:自信给我一切力量。在当时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懂得用形象来作为号召力,更没有经营者用自己的形象作产品的广告。因此,我们在区域市场自然而然地获取了一些人的认同。记:众所周知,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您在人才的选择上有什么要求呢?周:我认为企业最终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一个企业没有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只有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那是远远不够的。一些人才可能在“美特斯邦威”做得很棒,但到其它地方不一定做得好。所以说一个企业不仅是简单地去找全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关键是去找最适合这家企业的人才。记:“美特斯邦威”是您一手创立起来的,但是在“美特斯邦威”里面,您的家族痕迹却不是很重。这是不是您刻意追求的一种结果?周:是的。因为一个企业想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好的人才管理机制。我今天需要一个岗位的人才,我可以向社会招募,同样我的兄弟如果非常能干,他自己也愿意在这个岗位干的话,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人才只要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就行,并不要追求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血统关系。记:那么“美特斯邦威”下一步的工作战略是什么呢?周:我们过去的管理虽然取得了成绩,但它仍旧是粗放型。面对未来的竞争和挑战,面对国际一流品牌的闯入,我们更需要在管理上创新。单凭我们现有的经验积累,是难以跟上国际化竞争需要的,所以我们更要借助国际一流的管理咨询公司,借用它们为跨国公司做顾问的资源来作为“美特斯邦威”管理创新的一个捷径。记:有媒体传言您将在五年之内退休,那么五年之后“美特斯邦威”是否会交给一个职业经理人或者是CEO来做?那个时候您会干些什么呢?周:关于退休只是个理想,我本人及各方面的知识都是浅薄的,而企业的发展是迅速的,面对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如果是我本人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那将是毁灭我自己过去所创造的东西;如果是我未能把经营权利成功地移交给下一位经理人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前进,那未来百年品牌的梦想将如何去实现?记:回顾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请问周总您对“美特斯邦威”的未来有什么展望?周:“成功”两个字只能说明过去,今天的成就,与未来比,还只是刚刚的起步。作为我本人,我的梦想就是如何把企业推向国际市场,打造成真正的百年品牌,让世界都知道“美特斯邦威”这个响亮的名字。记: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此次采访也接近了尾声。再次感谢周总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谢谢周总!采访后记中国休闲服市场激战正酣,千种品牌、万家企业群雄逐鹿。“美特斯邦威”正是靠着这种独特的“虚拟经营”模式,十年磨一箭,创“温州模式”之典型,在中国的大地上走出了一条不寻常之路。相信“美特斯邦威”必将沿着足迹在不寻常之路上越走越远。评语写得不错,很有内容,特别是关于“虚拟模式”那段。周总的话既生动又深刻,既可作人生课教材又可作经营课教材。文章过于注重口语实录的效果,但过多的“那么”、“这个”也无必要。一来增加文章字数,二来也干扰了意思表达。6、跟随大企业的步伐走……——访横店飞亚磁钢厂任旦雯(新闻本031)采访札记我在10月6号的晚上才仓促完成了采访。国庆的前几天都出去玩了,因此也没好好的思考准备,临时上网草草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就出发采访了。所幸,我家的成员还满丰富的,做什么行业的都有:医生、警察、公务员、包工头……我的采访对象就是我叔。叔叔做的是磁钢生意。他的性格应该算是挺开朗的那种,我们家——我爸这边的亲戚长的都很“苗条”,就我叔看起来还胖胖的,大概跟性格也不无关系吧。采访地点:叔叔的丈母娘家。时间:晚饭之后。厂名:飞亚磁钢厂。横店是中国的“磁都”。叔叔做磁钢生意自然和大环境脱不了关系。另外,我姑父也是做这行的,颇有点“家族产业”的感觉。采访前我对叔叔的工作根本不了解,也不关心,突然一下子面对一本正经的叔叔,心里还挺尴尬的。这次“采访”因为没准备充分,脑子里还完全没有头绪,不知道该顺什么思路来问以及专门采访哪方面,纯粹就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还出现了卡住冷场的局面,遭到坐在附近的老爸的无情嘲笑,不堪回首……叔叔和我面对面坐着,旁边是一大堆亲戚在聊天吃东西,还给我们提供了一大盆哈密瓜,气氛倒是很舒服,不过叔叔还是挺严肃的,把我的采访挺当那么回事的,一一回答我的提问,很有风度呢,和平时老开玩笑的叔叔不太一样了。采访的过程很顺利(除了卡住,问不下去的情况),也没什么难忘或者有趣的事发生,毕竟是自己的家人么,但因为自己的准备工作做的太糟糕了,问的问题都很泛很散,也没挖掘什么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只好努力做后期加工工作了,个人认为这次采访是失败的,并且因为对象是自己的叔叔,一定也不如采访一个陌生人的经历来得有价值,挺遗憾的……评语采访可以采取聊天的方式,但采访毕竟不同于闲聊,它是有明确目的性的(对记者而言),下一次碰到这种情形,一定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飞亚磁钢厂的发展展示了某种意义上的“横店模式”,厂长由一个原横店集团的员工到自创企业做老板,并跟着横店集团的步伐走,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以自身私人企业成本低的优势接一些小的单子,靠优质低价来打开市场。普通大众认识横店往往开始于它的影视城,生意人认识横店往往开始于国内第一的磁性材料生产基地,财经界人士瞩目的是横店的上百亿资产的这个集团下一步的动向,而经济学家们关心点则是横店的社团经济理念,也就是所谓的“横店模式”。横店地处浙江中部半山区丘陵地带,人多地少,曾经是一个交通不便的贫困小镇。但自从横店集团的崛起后,先富带动后富,横店的经济发展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笔者所采访的对象——“飞亚磁钢厂”是横店众多小规模私营企业中较为典型的一家。“飞亚”这个名字取自厂长和他夫人的名字中的两个字,同时也寄予了厂长对其企业飞出亚洲的期望。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是磁瓦。据厂长介绍,这种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生产难度较大,整个横店200多家磁性材料的生产厂家中拥有生产磁瓦技术的仅有三家,飞亚即是其中一家,可以说是走在了众多企业的前面。这种产品的技术要求虽高,但利润丰厚,能够率先生产这种产品,厂长的言语中带着或多或少的自豪感。厂长并不掩饰其对横店集团的赞赏,并说横店集团的磁性材料生产技术是最为先进的,在磁性行业的领域中走在了前列,而像飞亚这样的小本经营企业正是不断跟着横店集团的步伐走,这条路也因此走得异常的顺畅。这一切都缘于先进企业的带领。在企业的规模与人才问题上,任厂长表示,首先他们一直在努力扩大企业的规模,他认为大企业一般是先拥有规模才有市场,而他的企业能够在最初仅有两台压机的情况下发展到今天,凭的是小企业市场路子广的优势。但企业不断在发展而他也从没停过对企业规模的追求,勇于思变,希望自己能一直跟得上形式,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络,是企业能够稳健的发展。其次,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有人称“睡拥有并开发更优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企业家资源,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在这个问题上,任厂长显得有些无奈。事实上,由于本身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国外,急需要翻译的人才,而企业的规模过小使人才常常感到发展前景不大而不愿选择在这里就业,即使留下了,一旦有了更好的工作,这些人通常都会选择跳槽。而资金问题则向来是企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因此也很难为人才提供优越的报酬。因此企业在与外商做生意时,由于语言的难沟通,经常吃亏。这可以说是小企业的通病。笔者还就近期国家普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向厂长了解是否对企业产生了影响,厂长表示招工确实是一年比一年难,由于横店本地人较为富裕,一般都不愿意当工人,因此企业流水线的工人都招外地人。目前面临的情况是,如果年初招不足工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