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的分布一、在自然界的分布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三、人体正常菌群及其意义1、正常菌群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3、条件致病菌4、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第二节消毒灭菌消毒灭菌无菌防腐一、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1、湿热灭菌法1)高压蒸气灭菌法2)煮沸法3)流通蒸气法4)巴氏消毒法2、干热灭菌法1)焚烧与烧灼2)干烤(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1)日光与紫外线2)电离辐射(三)滤过除菌二、化学消毒灭菌法(一)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性质与用途(二)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三)影响消毒剂灭菌效果的因素(四)防腐剂教学目标1、熟悉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2、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操作的概念3、掌握常用消毒灭菌方法第一节细菌的分布一、在自然界的分布1、土壤:含必需的营养物质、水分、适宜PH及气体环境。离地面10-20cm土壤中,细菌含量最多。多为非病原菌,但有些能形成芽胞。当伤口被泥土污染,清创等防芽胞菌感染。2、水:易受人和动物粪便及多种排泄物的污染,→消化系统传染病。保护水源、加强水、粪便管理→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3、空气:存在不同种类的细菌,尤在公共场所或医院,细菌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口、呼吸道感染;空气中非病原菌→生物制品、药物制剂及培养基的污染。手术室、病房、制剂室、实验室等经常空气消毒,并严格按有关制度进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以防疾病的传播及手术伤口的污染或术后的感染。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人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三、人体正常菌群及其意义(一)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二)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1、生物拮抗作用:竞争营养、产生细菌素等方式拮抗病原菌,构成防止外来细菌侵入与定居的生物屏障。2、营养作用:参与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有的能合成宿主所必须的维生素。3、免疫作用:有免疫原性、促免疫细胞分裂作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限制正常菌群本身对宿主的危害,抑制或杀灭具有交叉抗原的病原菌。此外:有利于生长、发育和长寿、抗癌作用。(三)条件致病菌在特殊情况下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特定条件: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②寄居部位发生变迁③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所导致的菌群失调。(四)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辐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菌群失调症:由于严重菌群失调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症往往是在抗菌药物等治疗原有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新感染。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多见。临床表现:肠炎、鹅口疮、肺炎、尿路感染或败血症等。处理:停用原抗生素;选用敏感抗生素;使用微生态制剂。第二节消毒灭菌1、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消毒剂:用以消毒的化学药物。一般常用浓度,只对繁殖体有效。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法。3、无菌:物体上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外科手术、医疗技术操作及微生物实验过程等均需严格的无菌操作。4、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防腐剂: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用于延长生物制品及口服制品的保存期。许多化学制剂在低浓度时防腐剂,在高浓度时则为消毒剂。消毒、灭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学方法热力灭菌法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湿热灭菌法1)高压蒸气法2)煮沸法3)流通蒸气法4)5)干热灭菌法6)焚烧法7)烧灼法8)干烤法巴氏消毒法间歇灭菌法分湿热和干热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效果比干热好。原因:①穿透力强,较快提高灭菌物品内部温度;②易吸收水分,使菌体蛋白质易于凝固变性。③热蒸汽接触被灭菌物品时变为液态,可放出大量潜热,能迅速提高灭菌物品的温度。1、湿热灭菌法:(1)高压蒸汽灭菌法:最常用、最有效密闭的蒸汽锅技术参术:压力103.4kPa(1.05kg/c㎡),温度可达121.3℃经15-30分钟,杀死所有细菌繁殖体和芽胞。用途:耐高温、不怕潮湿的物品--手术器械、敷料、一般培养基等。要求:须将锅内冷空气排尽,物品不宜放置紧密。(2)煮沸法:水温100℃5分钟杀死细菌繁殖体。杀灭芽胞需煮沸1-3小时。若在水中加入2%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105℃,优点:促进杀灭芽胞,防止金属器械生锈。高原每海拔增加300m,应延长2分钟。用途:食具、刀剪、注射器、生理盐水等消毒。(3)流通蒸汽法:蒸笼或阿诺蒸锅温度≦100℃,15-20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间歇灭菌法:把流通蒸汽加热的物品放置37℃孵箱过夜,芽胞→繁殖体,次日再经流通蒸汽加热,如此重复3次,达到灭菌目的。用途:不耐高温的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灭菌、外科器械、注射器、食具等。(4)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延长食品的贮存时间,不影响营养成分及香味。温度:61.1-62.8℃30分钟或71.7℃15-30秒.用途:不耐高温食品---牛奶、酒类、饮料等。2、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使大分子变性的作用进行灭菌。(1)焚烧与烧灼:废弃的物品或尸体实验用的接种环、试管口、瓶口等可通过火焰烧酌灭菌。(2)干烤:用电热干烤箱灭菌,通常加热至160-170℃维持2小时,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用途: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玻璃、瓷器。(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1、日光与紫外线:日晒是有效的杀菌方法,杀菌作用主要靠紫外线。波长在200-300nm时,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杀菌力量最强。(此波长与DNA吸收波峰一致,易被细菌DNA吸收,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死亡或变异。)缺点:穿透力弱,玻璃、纸张、尘埃等均能阻挡紫外线。用途:手术室、病房、实验室等的空气消毒及物品的表面消毒。人工紫外线灯,2-3米,1-2小时。注意:对人体皮肤、眼睛有损伤作用。2、电离辐射:包括高速电子、X射线和γ射线等。机理:足够剂量时,辐射粒子与某些分子撞击后,可激发这些分子产生离子或其他活性分子和游离基,破坏DNA。用途: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也可用于食品的消毒,而不破坏营养成分。(三)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去除,达到无菌的目的。用途: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药液等的除菌。现代医院的手术室、烧伤病房及无菌制剂室,已逐步采用高效颗粒空气滤器以除去空气中直径小于0.3μm的微粒,保持室内无菌环境。二、化学消毒灭菌法(一)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性质与用途消毒剂对细菌和人体细胞都有毒性作用用途:人体体表和医疗器械、周围环境的消毒。常用化学药物的种类有:常用消毒剂的选用:(二)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理化性质不同,对微生物的作用大小也不同。表面活性剂对G+菌的杀菌效果要比对G-菌强。一般: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消毒效果愈强(醇类例外)。2、细菌的种类、数量、与状态芽胞比繁殖体抵抗力强;有荚膜的细菌抵抗力强;幼龄菌比老龄菌对消毒剂敏感;数量越大,所需消毒时间越长。3、环境因素的影响:病原菌随同排泄物、分泌物一起存在,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并与消毒剂发生化学反应,影响消毒效果。4、温度和酸碱度升高温度可提高消毒剂的杀菌效果,如2%戊二醛杀灭104个/炭疽芽胞杆菌,20℃时需15分钟;40℃时需要2分钟。PH影响:戊二醛本身呈中性,其水溶液呈弱酸性,不具有杀芽胞的作用,只有在加入碳酸氢钠后才能发挥杀菌作用。其他影响因素:湿度、穿透力及拮抗物质等。(四)防腐剂低浓度的消毒剂可作防腐剂。在生物制品中,如疫苗、类毒素等常加入防腐剂,以防杂菌生长。常用:0.01%硫柳汞、0.5%苯酚、0.1-0.2%甲醛等。第三节生物安全一、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重要意义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三、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实验室设备要求四、对生物恐怖活动的防范作业:一、概念:正常菌群、菌群失调症、消毒、灭菌、无菌、防腐、无菌操作二、填空1、用于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主要有()()()()。2、常用的湿热灭菌法有()()()(),其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三、单选题:1、杀灭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A、紫外线照射B、煮沸5分钟C、巴氏消毒法D、流通蒸气灭菌法E、高压蒸气灭菌法2、灭菌方法错误的是()A、手术室空气-紫外线B、排泄物-漂白粉C、饮水—氯气D、含血清培养基-高压蒸气灭菌E、温度计-75%酒精3、下述不可能杀灭细菌芽胞的方法是()A、煮沸法B、巴氏消毒法C、间歇灭菌法D、干热灭菌法E、高压蒸气灭菌法4、关于紫外线,说法错误的是()A、其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B、可损坏细菌的DNA构型C、265-266nm杀菌作用最强D、其穿透力弱,故对人体无损害E、紫外线适用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5、常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的是()A、高压蒸气灭菌法B、紫外线照射法C、滤过除菌法D、巴氏消毒法E、干烤法6、常用于基础培养基灭菌的是()A、高压蒸气灭菌法B、紫外线照射法C、滤过除菌法D、巴氏消毒法E、流通蒸汽法7.常用于手术器械的灭菌()A.高压蒸气灭菌法B.紫外线照射法C.滤过除菌法D.巴氏消毒法E.干烤法8.常用于血清的除菌()A.高压蒸气灭菌法B.滤过除菌法C.紫外线照射法D.巴氏消毒法E.干烤法9.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A.100%B.95%C.75%D.50%E.30%四、问答题:1、正常菌群有何生理意义?2、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有哪些?3、影响消毒剂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