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壮文化影响下的广西地域风格室内设计作者:蔡春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9期摘要:室内设计的地域特色表达了室内设计整体多元化和部分个性化的发展,使人们对设计形态、设计情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更新的题材和形式不断涌现。通过设计创新的手段,将民族文化合理巧妙的融入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当中,体现出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我们的民族独特的美,是非常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关键词:壮文化;设计美学;室内设计;创新思考中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56个民族的大国,我国各民族传统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演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和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美学有着明显的民族个性,它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崇尚自然、追求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性伦理哲学。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特征。其迷人的山水风情与灿烂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造就了广西独特的神韵与魅力。一、室内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室内设计主要是指在现代建筑条件下,根据建筑物的性质、所处环境及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合理的、完善的建筑室内环境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一空间环境既具要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中国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但造型丰富,外观美丽,而且还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伦理、民风民俗等内蕴。地域文化是室内设计发展的根基与创意的来源,民族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气候特征等决定了先辈祖训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当地特定的民俗礼仪、风土人情,构架出地域的独特风貌。在设计中吸收本土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特点,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地方资源和环境特征,充分吸收地域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应用于室内设计表现中,使其成为现代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塑造出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能体现出时代特征的高层次文化品质的生活环境。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非常重要的。二、壮文化影响下的设计美学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设计美是反映在生产实在活动成果中的美、反映在自身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美、也包括反映在开展生产实践活动的物质性环境中的美,设计美还是技术美的集中反映。当龙源期刊网今世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趋明显,充分显示出多元共存的必然态势。也许,泛全球化对于当今世界是一种遗憾,也正因如此,研究壮族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来展示和表达不同的文化背景,来传承和发展民族的美,地域的美,宣扬地域文化共存的合理性,体现出各种文化对于我们的世界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文化都在一定自然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不但体现了当时建筑技艺的高超、社会的繁荣,更是体现了对当地环境的一种适应。通观广西少数民族人民建筑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多生活在交通欠发达的偏僻地区。人们靠山、傍水建宅屋;其中壮族的干栏建筑比较具有代表性,民居多依山势建于山腰,有的屋前楼面支撑于凌空立柱,而屋后楼板直接架立在山坡上。甚有民居完全凌空建于山崖之处,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因地借势,不亚于建筑大师赖特的经典之作——流水别墅;有的垒山片石成基台,通过片石柱础与柱连接,承受上部荷载重量,立柱与基台之间自成屋廊,形成室内与室外间良好的积极空间。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功能形式,而且也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民居建筑中,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等的夙愿,它不仅包含了人物历史和建筑历史,更多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积淀。三、广西地域风格室内项目设计创新设计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也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加快推进,南宁市已成为多机遇重叠、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区位优势越来越突出,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建筑作为地方文明程度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设计创新的手段,将壮文化合理巧妙的融入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当中,体现出我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广西的美,也是我们当代的室内设计师的重要使命。广西建筑室内装饰行业的同仁们也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广西目前典型的标志性设计项目,“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广西民族博物馆”、“明仕田园壮族民居度假村”、“广西三月花国际大酒店”、“上海世博会广西厅”等,都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设计道路上,作出了新的尝试和特有的贡献。(一)“形式之美”的设计创新在表现形式越发多样的今天,空间设计的手法也越来越多的借鉴到其他领域的设计理念。图形设计在空间中的使用也是目前的趋势之一。图形的表达,或是以极具冲击力的色块形式,或是精致小巧的抽象图像点缀,不同形式的配合使空间呈现出更特别的氛围,通过设计去赋予物体或空间一个美的结构和造型。这是物质层次的可视形式,也是我们室内设计中常用的创新设计方法之一。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如图1)的设计中,运用符号学的观点,将铜鼓、花山壁画、壮族人民、山歌等广西民族传统的显著的文化特征和构件符号化,并将简化提炼后的符龙源期刊网号,通过形式美的造型手法恰当地运用在设计当中。体现出浓郁的广西风情(如图2、图3)。(二)“方式之美”的设计创新在今天,工艺、建筑、室内、家具、灯饰、时装和艺术都已经在互相渗透,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出现,现代室内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的扩大和进化,高科技的全面介入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综合应用,室内设计创新不断促进人类生活、工作、休闲方式变革,不仅使人类的生活与工作更加方便舒适、效率提高、还能给人以审美的快感和愉悦的精神享受。应用中国传统的设计手法和空间形式进行现代空间的设计与创造。是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设计体现。现代建筑装饰之所以永远走在建筑整体发展的前列体现了建筑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它的基本原则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满足新功能需要。所以“方式之美”设计创新,它体现了时代的意义。如在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如图4)的设计中,采用手工敲铜和手工石雕的方法,结合铜鼓和传统木雕花窗福寿图案提炼出来的图案,用铜和莎安娜米黄大理石设计的墙面造型(如图5),天花的铜鼓团和绣球水晶吊顶灯(如图6),均体现出了一种传统的美和材料与工艺的美。使得新的广西厅不仅显得尊贵华丽,缤纷五彩、辉煌斑斓,同时也体现出典型的广西民族特色,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意境之美”的设计创新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意境的设计体现的是一种设计文化的回归,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忘形得意”、“离形得似”,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新的诠释。是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设计体现。设计中的意境表现,意境体现的是一种注重内在关联性的意蕴美,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设计,是艺术设计追求的境界,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境也是以产品的物质属性为载体的,不过它不是这些物质属性的直接反应,而是以之为基础衍成的虚拟感受。广西明仕田园壮族民居度假村(如图7),整个建筑群顺着设计借助于自然山水景观,合理布局,错落有致。壮族杆栏印象,朴实的红砖黑瓦,粗木框架,院落式的住宅平和优雅,静态以民居休闲,又不乏现代物质文明,动态与民俗互动(如图8)。简约朴实的建筑与历史文化、区域环境相交融。室内采用简朴的山岩石、卵石、片石板作辅材,壮民惯用的土瓦、红砖作主材,粗木吊脚结构配置火烧木、粗陶、壮锦、图腾、粗批荡作为装饰(如图9)。营造出了一个远离尘嚣,清洗尘世心境的“世外桃园”。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度假圣地。意境为心灵留出了想象空间,使得人与空间有了交流,体现出了艺术设计追求的境界和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没汁理念。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非常丰富,它们极大增加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中国元素现在已经在世界掀起了新一轮的时尚热潮。广西是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从事设计教育龙源期刊网的工作者和设计师来说,积极的进行壮文化影响下的室内设计美学思考和应用研究,结合“形式美、方式美、意境美”的创新方法,将地域文化形成民族特有的设计美学风格,创造性地应用在室内空间设计当中,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体现广西民族的美,地域的美,并映衬出中国的美。体现出“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不仅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国的地域性风格室内设计研究和实践作出应有的贡献,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的有效举措,是非常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参考文献】[1]来增祥,陆震维.室内设计原理(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张声震.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4]周光大.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5]郑超雄.壮族审美意识探源[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6]侯宁.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1(06)[7]姚君喜.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J].装饰,2005(01)[8]陈伯群.本色之美、自然之美、内在之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探研[J].美与时代,2005(09)[9]陈莉.论设计艺术中的含蓄之美[J].装饰,2006(07)【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