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生态市建设规划.txt女人谨记:一定要吃好玩好睡好喝好。一旦累死了,就别的女人花咱的钱,住咱的房,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还打咱的娃。沢井芽衣信息名称:常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索引号:DA022-C0200-2006-001发布机构:文件编号:产生日期:发布日期:2008-06-03内容概述:关于常州市生态市建设的内容,明确了创建生态市所需要做的工作公开内容常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常州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十月目录前言...1第一章建设基础与条件...3第一节基础与优势...3第二节问题与制约...4第二章指导思想与目标...7第一节指导思想...7第二节战略定位...7第三节建设目标...8第三章生态功能区划与管制...12第四章建设重点...25第一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25第二节以防治环境污染为重点,构建优良生态环境体系...29第三节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构建适宜生态人居体系...35第四节以普及生态文明为重点,构建先进生态文化体系...39第五章近期重点建设工程及效益分析...41第六章建设保障措施...47前言生态市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来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城市,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质量根本改善,自然资源充分保护,经济发展集约高效,生态文化弘扬光大,社会生活文明和谐,人居质量全面提升。常州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濒太湖,南接天目山余脉,西枕茅山山麓,北临长江,中嵌洮、滆二湖;城市融合了山、江、湖、河等重要自然与人文景观,城水相依的组合优势非常突出。2004年常州创建成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溧阳、金坛两市已经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武进区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工作也已经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建设生态市,常州的自然禀赋突出,工作基础扎实。目前,常州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演进的经济转型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今后一段时间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而沿袭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环境制约更加凸现,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建设生态市正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和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最有效途径。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规划是先导。为动员全市人民和组织各个部门积极参与生态市建设,市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常州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范围为4375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其中市区的1864平方公里为规划重点。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规划》全面分析了常州生态市建设的基础与条件,提出了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预期目标,明确了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任务,初拟了近期建设的重点工程,提出了建设保障措施。《规划》是指导常州建设国家生态市的纲领性文件,是辖市(区)编制生态建设规划和市各相关部门制定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生态市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生态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规划》还将适时进行充实和调整。第一章建设基础与条件第一节基础与优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GDP年平均增长13.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水平4.8和0.8个百分点,这种高速增长态势将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工业化正在向中后期阶段演进,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一产稳定、二三产并举”方向转型。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351.6万,外来暂住人口总数为130.3万,城市化水平为60.4%。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589元和7002元,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5%和39.8%,均已接近或达到国家生态市指标要求。社会事业进步,教育、文化、卫生、科技日趋繁荣。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常州濒江多湖,境内沟汊交织,全市水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9.5%;地貌以平原为主,其面积达58.1%;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水、土、光、热的匹配极佳,形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溧阳南部低山丘陵和洮、滆湖湿地是省内少有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地区。城市文化特色鲜明。城水相依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从三套环河四套城的春秋淹城,到枕河而居的运河人家,直至连江通海的长江码头,优越的水生态环境承载了常州2500年文明历史,也记录了城市形态从点、到线、向面演进的轨迹,常州是长三角地区同时融合江、湖、运河等重要水体景观的极少数城市之一。运河文化和吴文化在常州积淀深厚,留下了青果巷、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蓖箕巷——西瀛里等历史遗存,近现代人文荟萃。古城新貌形成历史和现代交融的城市文化特质。环境保护成效明显。2005年,常州市空气环境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08天。地表水环境质量整体上得到较大改善,市区河流黑臭发生率明显下降,入太湖两条河流水质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区域噪声呈下降趋势。已建成了武进区淹城遗址保护区、溧阳市上黄水母山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茅山风景名胜区等一批风景名胜保护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8%。第二节问题与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仍以量的扩张为主,经济发展高投入、高消耗的特征显著。化工、印染、建材、冶金等传统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结构性污染突出。2005年,印染、化工、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市区25.6%,其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占市区65.6%,水污染物COD的排放量占市区75.1%。单位GDP能耗、SO2、COD排放强度虽然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单位GDP水耗、清洁能源比重、ISO14000认证比率和第三产业比重还达不到生态市建设要求。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城市主导风向和河流主流向相背,城市空间框架快速拉开与产业布局调整滞后,造成产业空间结构的不尽合理。化工、纺织印染等污染企业布点分散,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威胁城市生态安全。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地表水水功能区达标率不到50%,水环境形势严峻,市河水质不尽人意。滨江重化工区对长江饮用水源地存在潜在威胁,农村生活污染源与乡镇企业的无序布点,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存在着极大隐患。滆湖富营养化未得到有效控制,长荡湖水质超标现象普遍,特别是总磷、总氮指标居高不下。自然水系被人为分割阻断,农村池塘沼泽化严重。城市功能有待优化。主城区人口密集,沿运河老城区街道狭窄,建筑物密集,公共空间严重缺乏。城市道路建设远不能满足机动车增长要求,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率过低,绿色交通体系尚未建立。市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功能混杂。2005年常州市区人均绿地面积为7.1m2,远低于生态市要求的人均11m2考核标准。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区与所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差距较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造成了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不足。全市尚无乡镇通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对照国家生态市考核指标的6项基础条件,我市尚无辖市(区)通过县级生态市(区)的国家考核验收。在27项考核指标达标难度较大有: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空气质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第二章指导思想与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全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生态转型为抓手,以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切入点,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安全体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建设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常州,使我市尽快走上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第二节战略定位常州生态市建设的战略定位是:产业先进、群众富裕、文化发达、城乡繁荣、人居环境优美的长三角名城。常州生态市的基本特征为:经济集约高效。经济结构完成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得到充分提升和发展,一、二、三产结构形态协调合理,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形成资源节约、经济高效、产业先进的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优良。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山、江、湖、河等自然人文景观的组合优势充分发挥,生产与生活方式实现质的转变,常州成为一个蓝天、绿地、青山、碧水的宜居城市。文化底蕴丰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弘扬,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广泛普及,社会事业进步繁荣,历史遗存得到科学保护,传统人文与现代景观交融,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乡古城的城市特质彰显,形成群众富裕、文化发达、城乡繁荣、社会和谐的文明城市。第三节建设目标一、总目标在未来5-15年内,通过加快生态网架建设和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制,形成安全的城市生态格局;着力推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建设,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优良生态环境体系、宜居生态人居体系和先进生态文化体系,把常州建设成为经济高效、环境优美、自然生态与社会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构建以园区、行业、企业为主体的生态工业体系;通过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和生态林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基本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生态服务业体系。优良生态环境体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效防治工业、农业、交通和生活污染,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宜居生态人居体系。构筑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有序、功能完善、水清景美的城乡人居环境,使常州成为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区域人居环境的先行地区。先进生态文化体系。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意识,建立起面向社会公众的生态文化发展载体,弘扬生态文明,引导市民广泛参与生态市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社会全面进步。二、阶段目标总体目标分三个阶段实现:2006-2010年为建设达标阶段,2011-2015年为完善巩固阶段,2016-2020年为提高深化阶段。(一)建设达标阶段(2006-2010年)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到2008年绝大部分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市要求,溧阳、金坛建设成生态市(县),武进和新北区达到生态区标准要求。到2010年,全市所有指标达标,建成国家生态市。(二)完善巩固阶段(2011-2015年)巩固国家生态市建设成果,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为重点,建成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构建优良的生态环境体系;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营造适宜的生态人居体系;以普及生态文明为重点,创建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三)提高深化阶段(2016-2020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生态文化建设得到普及,生态意识深入人心。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把常州建成产业先进、群众富裕、文化发达、城乡繁荣、人居环境优美的长三角名城。。三、建设指标根据我市地域特点,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共33项,基本条件6项,其它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27项指标。常州市建设国家生态市指标体系类别系统层序号指标现状值(2005)考核标准阶段目标值近期中期远期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经济发展1人均GDP(元/人)31997≥33000≥60000≥96000≥1400002年人均财政收入(元/人)6268≥5000≥7000≥9000≥120003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14589≥16000≥25000≥36000≥50000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人)7002≥8000≥10000≥17000≥240005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