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返回第一节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的成因一、主观决定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满足于本阶段的经营成绩,不愿去尝试新的方式,对可能的优势视而不见,或者是怕冒风险,对新事物充满胆怯。2、虽然知道有更多的利益存在于下一阶段,也愿意去尝试,但是管理者的眼界、经验都无法迅速地适应。其中的学习过程决定了国际经营的阶段性。二、客观决定1.生产社会化的程度2.科技发展水平3.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水平4.国与国之间的协作关系5.双边保护外国投资条约和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发展的影响6.市场的条件,尤其是其增长的速度从具体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推动力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种:•1.订单带动论。•2.客户带动论。•3.竞争带动论。•4.关键企业带动论。三、战略需要决定(一)对外投资创造出口的效应1.由于对外的投资导致了东道国消费水平上升,甚至创造了新的消费,而且可能改善东道国的国际收支,增加就业,从而使东道国对相关产业的进口需求增加。2.可能是投资方的策略安排。(二)对外投资替代出口的效应(三)实证结论可能的结论至少包括以下几种:1.外国直接投资与初级产品出口一向是互补的,而不是对抗的。2.一些主要目的是确立出口和国外生产决定因素的研究提供的间接证据表明,参与国外经营活动的两种方式(出口和对外投资)是相互替代的。3.利普西和韦斯检验了美国和另外13个主要出口国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美国制造业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同美国出口额的变化方向一致。同样,外国拥有的制造业子公司数目同外国的出口额也是同方向变化。回归系数的大小表明,子公司每销售1美元产品,出口额相应增加10美分。4.日本在纺织、服装等工业的投资也许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日本的出口。5.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中,较有影响也更易被认可的工作是霍斯特在1974年作出的。他运用1960年有关23种制造业和8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表明:只要国外子公司的销售额还小,随着销售额提高,美国的出口额会增加;在某点之后,随着子公司销售额继续增加,出口额就会下降。在大多数的时间内,出口和子公司销售额之间的互补性会超过替代性。(四)待检验之命题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一般性地给出下列未曾得到检验的命题:1.对外投资的目的,一般来说可以分为获取资源型、降低成本型和占领市场型。获取资源型和降低成本型投资中,创造出口的效应大一些,而占领市场型的投资可能替代效应更明显。2.在对外投资理论中,至少有两种几乎相反的投资顺序:一种是费农的“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逆贸易方向的投资”,另一种是小岛清的“顺贸易方向的投资”。应该说,这两种理论的现实模型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某企业的投资接近于“逆贸易方向的投资”,则可能对出口的替代性大一些;如果接近“顺贸易方向的投资”,则二者的互补性更强一些。3.如果某企业的对外投资领域同出口的领域比较远,产品差别大,则互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4.一个顺便的推论是,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越大,则解决二者冲突的自由空间也就越大,互补效应越有可能大于替代效应。第二节美日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比较一、美国企业国际化过程及策略(一)美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二)美国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策略为配合上述过程的顺利实现及获取利益,美国企业采用的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1.大量投资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以技术领先、垄断为依托,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2.以世界市场为对象,统一调整;在对外投资中,强调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权,多采用独资或控股形式。3.以各种手段迫使东道国政府实施有利于自己的政策。4.根据产品标准化程度及密集使用要素的不断转移,不断地转换生产地。二、日本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与实证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江夏健一教授将日本企业国际化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为促进本国产品出口,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设立销售网点。2.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设立生产网点。3.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设立销售网络。4.在发达国家市场设立生产网点。三、美日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差异及原因1、企业目标不同2.产品生产转移的策略不同3.优势不同4.产品的服务对象不同5.挺进海外市场的主体类型不同此外,美、日两国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不同政策指导,以及两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邻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及互补性强弱也对其企业国际化过程的不同造成了影响。案例: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一、公司概况二、格兰仕的国际化发展过程格兰仕的国际化发展经历的三步曲:1.高起点引进外国技术、设备;2.一切先进经验的拿来主义;3.在自主技术开发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国际市场。三、格兰仕国际化程度的测量四、对格兰仕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