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化学概论一、什么是文化?(定义)①文本含义西方“文化”—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有三种解释:(1)耕种;(2)耕种的作物;(3)转义为精神的表现,即文化。中国:《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人文”、“化成”即文化的最初表述。“文化”最早出处: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②近代学者的观点中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释为“生活的样法”。西方: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③本书定义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二、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等1、文化学是一门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研究对象: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三、文化包含哪些层次?具体分析(内容)(一)物态文化:(物质文化)“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各种器具,是可见的物质实体的文化。物态文化是文化整体的物质基础,一定时代的物态文化往往与这个时代的其他层面的文化发展相协调。)(例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建筑物等)(二)制度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政治、经济、教育等。(三)行为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一般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行为规范。(四)心态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唐代:开放心态审美情趣;四、关于文化学的研究历史李大钊在1924年《史学要论·历史学的系统》首次使用“文化学”概念。1926年,张申府在《文明或文化》一文中使用了“文化学”一词。20世纪30-40年代:1947年,陈序经的《文化学概观》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文化学学科内容的著作。西方:“文化科学”一词,最早是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在1838年提出的,他主张对文化进行专门研究,以建立一门专门的学科。“文化学之父”的怀特(1900—1975)写了文化学们名著《文化的科学》(1949),他说,文化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从文化人类学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五、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一)田野调查法1、解析:是一种在文化学的研究中,进行直接观察并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田野調查的方法;问卷设计法\参与观察法2、田野调查之观察要求(1)客观性:尽量(2)全面性:(3)深刻性、内在性、本质性(二)文化研究方法之文献法(一)文献的概念和特点1、文献:指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道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法: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的一般过程:1、提出课题或假设。2、研究设计。3、搜集文献。4、整理文献。5、进行文献综述。3、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文化学的比较法:将一个民族或国家以及以上区域的文化素材、文化现象,在不同层次上,不同范围内,进行比较、概括、分类的研究方法。六: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一)文化与语言关系1、语言的创造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语言具有表象性;语言具有表意性;语言可以再现情境2、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由蒙昧进入文明阶段。文字对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的革命性作用3、语言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语言通过文字的记录保存,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进入文化世界.(二)二者关系的具体阐析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既然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发展变化就不可能不在语言中有所表现。特殊性表现(1)它是史前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不完全等同于文化的创造性。(2)它既不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客观世界,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3)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时代、超政治、超观念的。2、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3、语言依附文化4、语言理解与文化理解的关系: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七、民俗文化文化存在之民俗文化民俗即民族的风俗,指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诸方面的传统,为各族民众历代相传的民俗习惯。内涵: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实质文化是从本质上塑造人、民俗从个性上塑造人实质:给生活于期间的人提供一种为群体所接受的生活方式----一种重复进行的生活方式。八:文化累积的特点•1、文化的累积包括同项文化内容数量的增加也包括异项文化内容的增加以及文化的遗失。•如同种武器的增加更多相异的文化,(如古代“和同之辩”)君子“和而不同”。2、形态表现:本民族的文化累积:(本民族自身发展、增加创新来完成)外来文化的累积:通过相互学习来完成。•3、文化累积和发展有加速度比。•基础是文化累积:累积越多、发展速度越快九:什么是文化创新,需要哪些条件?创新: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文化创新定义:由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创新首先是文化本体的创新。文化思想和观念、内容和形式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合乎人民的需要。需要注意:•第一,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继承和累积,而创新和发展又是连续的。•(青出于蓝与胜于蓝)第二、对待异质文化要有宽容精神。第三、文化创新的条件:第一,积累雄厚。(文化资源)第二,有社会需要。(小沈阳现象)第三,创新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有时会超前)社会实践重要: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第四,文化创新的核心:理论创新•思想、理论、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广泛的渗透性。它既是社会发展保持连续性的文化基础,又可能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和前提。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复兴无不从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开始。第五,文化创新的作用(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1.著名论断: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包含三层含义:1.宗教的产生有个人主观的虚幻感觉和神秘体验因素;2.形成宗教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3.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麻痹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十一:宗教的要素包括:内在与外在两个部分.内在要素:宗教观念与宗教情感.外在要素:宗教的行为、组织、制度十二:宗教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范围:政治、道德、科学、艺术、哲学积极影响:第一,宗教发展了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的形式,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如佛教:空色关系、不一不二、一即一切、因明、般若智慧、有无关系、空、假、中道观等)第二、宗教与政治的复杂关系1、我国历史上:政主教从2、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时间长:政治受宗教影响明显3、国内国际“宗教”事件与政治的关系透视第三,宗教发展了“善”的道德含义:在宗教道德方面,世界三大宗教中都有一些弃恶扬善的内容.宗教还能给人以心理调适,精神安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如基督教的“十诫”;佛教的“五诫”“十善”大慈大悲).第四,宗教对艺术产生广泛影响,影响范围包括:诗歌、绘画、雕刻、音乐、建筑等。第四,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扩散。早年传教士的传播:温州传教士的早期工作。消极影响第一,命运观念;第二,君权神授;第三,祭司等浪费社会财富;第四,宗教与科学对立,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关于三次浪潮: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告别原始的渔猎时代)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群体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大型化集权化)第三次浪潮,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多样化个性化小型化)十三:一、符号与文化符号•符号对于文化之重要导致符号学产生。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含盖所有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的科学。现代符号学的源头是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的教学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文化符号?概念:人类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来表达文化内容的一种方式。符号与文化符号的存在使人类区别于动物。符号与文化的联系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符号,符号是文化的形象化、抽象化。二、文化符号系统1、语言符号系统•怀特的话:语言的重要性,文化的传承和累积都是依靠语言。•语言的创造者属于不同群体,则他们所创造的语言符号系统容易被自己所属群体所理解和运用。(温州话、闽南语、东北话)2、非语言符号系统人类在交往过程中除语言之外的能表情达意的各种外在的、具体的形态标记。(一)体势符号:脸:眼睛:手势:姿势: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表达的意义不同。)(二)实物符号:人类所创造的生活中的固定事物,而这种事物由于被赋予了文化价值,所以它具有符号意义。(三)艺术符号:艺术是一种文化创造物。第一,文学。文学符号是一种通过语言加以形象化或虚拟化了的世界本身。第二,绘画。岩画、雕塑等第三、音乐舞蹈:最初是原始人对狩猎、生产等活动的模拟。建筑:综合符号电影:电视:十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特质主要内容:儒、释、道(深层)表层:科举、教育、服饰、饮食、语言、风俗习惯等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一般了解)1、原始阶段:2.萌芽期。3.雏形期:4、定型期:5.多元发展时期6、鼎盛时期。7、强化时期北宋、明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8.转型期---封建文化转向衰落衰落,启蒙思想曲折发展。分期概括:原始、萌芽、雏形、定型、多元发展时期、鼎盛、强化、衰落时期。二、儒家思想内容特质?(重点)•春秋时期,儒的地位下降,由于他们熟悉礼仪则一般以相礼为业,“儒”指专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后专指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2000多年一直是官方意识形态里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分期以及代表人物:先秦:孔子孟子荀子两汉:董仲舒王充隋唐:韩愈、柳宗元宋明理学:朱熹、陆象山、二程、永嘉学派湖湘学派。明清式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儒家文化特质•1、人本主义思想•中华民族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孝经》中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女娲、伏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等积极入世:塑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2、“内圣外王”思想•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内圣外王”“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和社会理想的统一,它所注重的是个人人格的自我修养、人生理想的完成和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治理。3、“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提倡“天人合一”,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究天人之际”问题时,把“天”与“人”纳入一个能自觉维持平衡的有机系统中进行思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