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课程)南通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王树林执笔二○○六年七月2南通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学时288学分16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是一块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两大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教材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注重本学科教材建设工作,先后出版了姜光斗教授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专科教材和周建忠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科教材。另外,我们考虑到中文专业的特殊需要,还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及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制定一个切合我们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使我院本科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一个师生共同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是极为必要的。(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本大纲努力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必需”和“够用”的精神,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设置本学科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规律;掌握本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口笔头表述能力,即借助于旧注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能够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学术研究能力。本课程共安排授课288学时。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课时总数可略有浮动。3学生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本课程规定学生的最低必读量为精读篇目与阅读篇目之总和;学生背诵作品量不少于300篇,根据不同情况,授课教师可从精读篇目中选定。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命题考试的依据。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手段,必须有严密的考试制度、严格的考试纪律和科学的考试方法。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题库制,以增加考试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考试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考试内容不应超出本大纲的要求。(三)大纲内容编选原则与要求1.关于文学史与作品的关系文学史与文学作品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大纲要求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为纲,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基础;用文学史来统率作品,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学史;既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讲理论、空讲文学史的倾向,也避免忽视理论和文学史、只讲作品的倾向。任何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将史与作品割裂开来的作法,都会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完整性。2.关于理论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传统学科,不但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其传统的术语、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这套理论和方法是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实际中产生、积累而来,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此,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域外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涌入,又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带来了突破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认真研究,择善而从。我们既不可固步自封、思想僵化,死抱传统不放;亦不可脱离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实际,盲目照搬。我们应以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积极合理地吸收新理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外结合,努力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开创新局面。3.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本大纲中所列各文学史知识点及作品篇目,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教师讲课应具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讲课要突出重点、难点和不同观点的辨析,以期举一反三,而不要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大纲中对某些问题只是简要地提出某几个知识点,给教师留下了比较大的发散空间,以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专长。这也就是说:讲什么,大纲中有规范明确的要求;怎么讲,教师可各显其能,以期使教学生动活泼,收到最佳效果。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应自觉地从教学实践中选择科研题目,并尽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但我们也必须注意,科研成果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科研是学术问题,具有宽松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而教学内容则有别于学术探讨,有些既可是学术讨论的对象,也可以是课堂讲授的内容;但有些作为学术探讨可以,而作为教学内容则是不一定适合。因此,教师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深思慎取。4.关于作家问题大纲中对作家的处理,一般分三种情况:①一流作家。大纲中均详列其生平、思想的有关要点,要求学生对其有关情况详细、全面地掌握。②中流作家。大纲中只写“XXX生平”或“XXX生平及思想”,要求学生掌握其一般常识(有关称谓、文集名称、重要版本及注本、所属流派、代表作品等),并粗知其生平及思想概况。③一般作家。大纲中虽单列其姓名而未要求掌握其生平思想,或大纲中未单列其姓名,只在行文中涉及到的作家,要求学生一般了解。(五)关于作品问题1.入选作品大纲中所列作品,绝大部分是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们的代表作,在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上均有特色。但其中也适当选入了一些或只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价值,或只在艺术表现上有特色的作品。2.阅读4大纲中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分为精读和阅读两大类,这两大类相加的总量,即是学生的最低阅读量。对阅读作品,要求学生知道其作者、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家所属的流派及作品的基本内容。因大纲中所列阅读作品是一个最低量的要求,故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增加量一般以不超过20%为宜。精读作品既是教师重点讲授的作品,也是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作品。对这部分作品,除了和阅读作品有相同的要求外,还要求学生作到熟,懂,会分析。所谓“熟”,包括熟读和背诵两层含义。要求背诵的作品必须会背;未要求背诵的作品,一定要详知作品的具体内容及名言警句。所谓“懂”,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字、句、典故的含义,并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所谓“会分析”,就是要求学生能从作品的实际出发,结合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并作出恰当的评说。(六)考试、考核及要求对于学生的考试,应作相应的要求。考试是对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全面检验。考试要全面,要兼顾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即每份试题都应包括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认知层次的内容。题目类型应该灵活多样,覆盖面宽。考试的方法可以灵活,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课堂提问、口试,做指定的作业,撰写论文和写读书笔记等,使考试成绩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外作业、检查听课笔记、学年论文等,占综合成绩的30%。试卷成绩占70%。大纲中,本课程的总目标包括课程的内容成分和行为成分两方面。内容成分,是要向学生传授并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即各章节中所标明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点。行为成分,是要求学生对各知识点及考核目标掌握到何种程度的一种用描述性语言进行的说明,使学生明确学习所要达到的深度、广度、熟练程度以及能力要求。这种要求,大纲中不可能具体提出,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向学生讲明。对于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认知层次。所谓“识记”,一般涉及到对知识的记忆、回忆及简单理解等较为初级的学习行为,如对有关名词、概念及具体知识的记忆及表述;所谓“理解”,一般是指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并能以实际例子加以分析说明;所谓“运用”,一般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若干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自学和讨论为辅。学生除学好所规定的内容外,还必须多接触原著和古注,以提高自己阅读古文的能力;阅读必要的参考书和有关资料,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对重要的或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展开自由讨论,可以撰写文章,以提高自己口笔头表达能力。在每学期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至两个专题,确定学习和参考材料,明确讨论中心,让学生自己准备,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作小结。这种研讨式教学好处颇多,宜加总结与提倡。(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注重本学科教材建设工作,先后出版了姜光斗教授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专科教材和周建忠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科教材。另外,我们考虑到中文专业的特殊需要,还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选用教材:(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1~4)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上海古籍出版社。2.参考教材我们所选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每册附有“研修书目”。同时,我们也将一些新出版的影响比较大的教材列出来,供师生参考: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费振刚主持修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第2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5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郭预衡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郭预衡主编湖南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二、教学课时分配表章节序号名称讲课讨论其它课程设计小计第一编先秦两汉文学(72)第一分编先秦文学(39)总绪论与先秦文学概说1第一章上古神话2第二章诗经8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0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0第五章屈原与楚辞8第二分编秦汉文学(33)第一章概说、秦及西汉散文3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6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8第四章两汉乐府诗4第五章东汉辞赋4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46第七章东汉文人诗4第二编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72)第一分编魏晋南北朝文学(34)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8第二章两晋诗坛4第三章陶渊明6第四章南北朝民歌2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4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2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2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4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2第二分编隋唐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