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以人为本、彰显关怀新闻记者是社会新闻事件忠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无论发生怎样的事件,都要勇往直前。但当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记者又当作何选择呢?我们认为,记者不应该仅考虑自己的职业要求而忽视对他人、对弱势群体应有的人文关怀,否则,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条条刺激但却冰冷的新闻。也就是说,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公共传播者,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当好信息传播者,同时也要成为人文关怀的具体实践者,把“以人为本,彰显关怀”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评判新闻宣传报道成功与否的价值标准和固有品格。救援现场毫无人情味的新闻抢夺战汶川地震期间,一名被困124小时的31岁茶楼女工被成功救出,“当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一名现场医护人员不满地说:‘生还者刚被救出来的时候,眼睛蒙的布太薄,照相机的强光会对她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会伤了她的,你们记者就不能照顾点吗?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呀!’”在灾区现场,每当有一位幸存者被救出,总能看到无数的摄像机和相机闪光灯,堵住拯救生命的路、延误救命时间。受众埋怨记者“没人性”,而我们的记者心里也叫屈,作为一个“我在现场”、有新闻敏感和职业精神的记者,如何在这种残酷的灾害报道新闻争夺战中取舍,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媒体“恶搞”地震严重违背新闻伦理5月19日出版的第60期重庆《旅游新报》无视哀悼日期间全国人民的悲痛之情,违背社会公德与新闻道德,在图片制作中把几个裸露的“美女”涂上假的鲜血,在一片假废墟拍中写真,以女模特儿模仿汶川大地震灾区群众受苦的情况,实在令人震惊。《旅游新报》恶搞地震报道,目的是为报纸增加娱乐看点,增加发行量。但是在举国悲痛的关键时刻,如此违背新闻伦理的娱乐版面挑战了全体同胞的道德情感底线,将自己送进了“停刊”的死胡同。在公众声讨声中,该报已经被停刊整顿,负责人被免职,相关责任人被除名。《旅游新报》已通过网络发表致歉信,但是该报造成的恶劣影响远未消除。严重违背社会公德《旅游新报》被停刊整顿福建厦门雨中即影:马路“陷阱”太坑人反方新华网友61.55.245.*拍这组照片的人真没公德,把抢新闻,抢热点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新华网友221.216.8.*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责任”,曝光食品厂违法是正常的应该鼓励,有食品厂违法而不查应是工商局和质监局的责任;而守株待兔等着别人用生命表演是记者的卑鄙,从理论上讲应该也是触犯法律。这和窝藏嫌疑犯没什么区别。新华网友222.132.155.*这个记者还真有心抓拍,不去找个牌子告诉大家这里危险!我们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哪里去了?我的老师告诉我是防范而不是等待!新华网友221.198.20.*我怀疑此记者的职业道德的:从照片来看,很有可能他已经在那里等了很久了,就等着有人骑车掉进去。如果这种猜测是真的,那只能说:悲乎,哀哉!新华网友221.203.184.*这个摄影记者怎么这么坏,镜头对准陷阱等着过路人陷入水坑拍照,我看这个记者比偷井盖的人还可恨。新华网友220.184.252.*为什么要为难记者,如果不是记者拍下这张照片,大家还能在这里发表评论吗?关键是要让大家知道建立和谐社会不是嘴上说说就行!新华网友218.68.219.*我认为这是一张事先构思好的摆拍照片!如果不是,该新闻照片构图简单明了,震撼性强应属当世佳作,正因为作者在那里“守株待兔”猎取到了他们,震醒了各阶层人的重视,挽救了众多人的伤痛及生命!作者功大于过可歌!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嚗光过南京某食品厂用过期变质的食品做月饼在全国震怒,各地上下都查处此类行为,请国人深思这个记者缺德吗?这类事件是可歌,还是可泣?新华网友203.192.13.*《马路陷阱太坑人》这组新闻照片作者抓拍的非常好,画面完美,主题突出,是一组突发新闻照片。新华网友202.84.17.*如果没有看上去这么惨烈的照片,估计也不会引起大家如此的共鸣,也就更谈不上主管部门的重视了,这一个角度看,记者还是好记者。新华网友222.84.127.*管路的人干什么吃,养路费的那里去?同胞们不要怪记者同志,他尽责了,该查查管路的干什么吃,知道不正方对于“守株待兔”的指责,柳涛觉得有些委屈。他说:“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的确很残酷。当时狂风暴雨,我在那里坚持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等到那个场面。如果没等到,我根本不能用照片说明那里有个水坑。拍不到那个坑,有关单位或许不够重视,今天就不会填补那个坑,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可能在雨中摔跤。”柳涛还告诉本报记者:“我拍完这组照片后,还在附近的施工处拿了一块牌子摆在那里,提醒路人。”记者:如果你是记者,你会怎么做?不要那张《饥饿的女孩》这两天,一位女记者打动了众多网友,她就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中,曹爱文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让人想起了一幅摄影作品:一个被饥饿折磨得皮包骨头的孩子痛苦地蜷缩着身体,在她的身后,有一只老鹰双眼放出冷酷的光芒,它正在等孩子死去,好啄食她的身体。这是美国摄影记者凯文·卡特的传世之作——《饥饿的女孩》。它以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向人们展示了1993年苏丹大饥荒,并因此荣膺普利策特写性新闻摄影奖。然而,正是这张照片让卡特遭到了公众的巨大压力。惨剧即将发生,旁边的记者为何不伸出援助之手?面对人们的指责,卡特也长时间陷入自责:“我没有抱起那个小女孩,我感到十分后悔。”获奖后不久,年仅33岁的卡特自杀。卡特自杀了,但有关新闻价值与做人良知的讨论仍在继续。同样引发广泛争议的是,2005年厦门一家媒体摄影记者守株待兔,抓拍雨中骑车人突陷水坑的情景。照片发表后立即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民对记者这种“冷眼旁观”的做法大加谴责。今天,同样一道关于新闻价值和做人良知的选择题摆在了河南记者曹爱文的面前。7月10日下午,13岁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黄河中。后来王孟珂被乡亲打捞上岸,而120急救车尚未到现场。是先采写新闻还是先救人?在现场的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选择了给王孟珂做人工呼吸。记者为救人而放弃采访需要勇气,而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口对口做人工呼吸更需要勇气。这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但曹爱文做到了。曹爱文说,当时救人只是一种本能反应。有人评价曹爱文是“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对此,曹爱文说:“大家这么关注我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提一个建议,不要报道我,还是带着大家一起去反思吧。”的确,从那张《饥饿的女孩》到守株待兔抓拍水坑害人,大家太需要像曹爱文这样“最美丽”的记者。“最美丽”的记者:曹爱文“采访还是救人”是一个“道德问题”作为记者的责任是采访,但在面临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又首先要救人,先救人就展示了人的道德,而见死不救就是不道德。记者于是放下相机先救人体现了道德的观念,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记者的双重身份首先,他是一个公民,这是自然身份;其次,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记者”又是他的职业身份。双重的身份决定了社会对记者的道德要求也是多重的。作为一个公民,记者要遵守法律,要有公德心和同情心;作为一个职业,人们也会要求记者有较好的职业素质(比如敬业、吃苦耐劳、有较好的专业技巧等等。)但是在道德评价这个问题上,和“公民”、这种身份相比,记者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这个身份是排第二位的,不讲公德、没有起码的责任感,职业道德也无从谈起。第一,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要造福群众。当灾难、危险到来的时候,记者的首要职责是帮助群众避开危险、躲开灾难,这是第一位的,否则报道新闻的意义在哪里?第二,卡特作为摄影记者所做的,不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跟踪报道,而是架机以待,期望灾祸的来临,这样的新闻照片背后透出的不良信息,对读者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新闻记者是社会新闻事件忠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无论发生怎样的事件,都要勇往直前。但当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记者又当作何选择呢?我们认为,记者不应该仅考虑自己的职业要求而忽视对他人、对弱势群体应有的人文关怀,否则,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条条刺激但却冰冷的新闻。也就是说,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公共传播者,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当好信息传播者,同时也要成为人文关怀的具体实践者,把“以人为本,彰显关怀”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评判新闻宣传报道成功与否的价值标准和固有品格。1、媒体工作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记者5月12日夜,中新社的三位记者李安江、郭晋嘉、杜远,作为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前去采访的他们,一时不知所措。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最终,他们做出了选择——“救人,十万火急!”那一夜,他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中新社成都五月十八日电)“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五月十二日,我们作为中新社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行至绵竹汉旺镇时,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天一直飘着小雨,焦急的家长无助地围在废墟前,哭成一片。前来采访的我们,面对那一张张泪脸,面对他们哀求的目光,一时不知所措。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此时任何的采访行为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救人,十万火急”,但在坍塌的钢筋水泥面前,我们也束手无策。“快点救人,快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出去”,有人向我们喊着,我们一路狂奔,终于走到了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立即用已经拨得发烫的手机发出了求救信息。一夜折腾,已近黎明,我们这时却找不到返回的路,盲目前行中又遇一灾民安置点,我们正准备下车采访,一对焦急的夫妇直扑过来,“救救我们的孩子,求求你们”,急切的话语近乎哀求。窝在妈妈怀中的小孩满脸是血、双眼微闭,只能喃喃发出不明呓语。情况紧急刻不容缓,顾不得采访任务,我们又即刻开车送他们前往绵竹市区寻找医院。副驾驶座的记者不停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坐在后座的女记者一只手紧握男孩母亲发抖的手,一只手轻抚男孩的额头:“坚持住,会好的。”三公里路程,我们知道,这是在和死神赛跑。已经停电的绵竹市内一片漆黑,我们将男孩送到当地一个医疗点门前,司机打开汽车大灯照亮进入医疗点的道路。此时,我们突然发现,刚才忙着救人,把我们的一个同事丢在了路上。经过近一小时寻找,终于在绵竹市人民医院门口一条躺满伤者的街道上看到了同事熟悉的身影,此时的他,已将相机和笔记本放在一旁,正和几名护士将一名满身是血的重伤者抬上救护车。那一夜,我们没有感到孤单,我们搭车的的士司机,就是来自绵竹的前往灾区献血队伍中的一员。这一夜,我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李安江郭晋嘉杜远)2、树立生命至上的报道理念电视媒体将镜头对准的是营救埋压者的现场,是道路、交通、电力的修复进程,是伤亡数据的不断更新,是施救者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救助所释放出的人性之光,是被救者深埋几十上百小时后却仍然冷静如水的生命奇迹,是“可乐男孩”与“敬礼男孩”式的乐观与平静,是谭千秋们大难临头之际如老鹰般张开双臂,将生留给别人的悲壮,是赵普们主播时无法控制的“男儿泪”,是文静播报一位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婴儿并留下了一条“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手机短信时的凝噎……从平面媒体到多媒体,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几乎各式各样的媒体不约而同地将笔锋、镜头伸向平民,表达的是对人性的关爱、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这是我们大灾之痛后所获得的一笔宝贵财富。3、少一份沉重、多一份力量责任远不止作为记者天职的记录和作为一个人的救援,还应该包括更深层次的东西。陕西电视台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