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红楼艺文苑位于明孝陵景区梅花山的东北角,占地面积七万五千余平方米,是由中山陵园管理局于96年自筹资金1000万元,历时一年时间建设完成的。“红苑”节选《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最精彩的章回为园内的意境单元,以自然山水为骨架,采用太湖石、黄石、南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及部分仿古建筑、雕塑做为置景材料组成,是一处古朴自然、体现红楼文化和浓郁江南风格的园林景观。全园分为十二个意境单元:太虚幻境、芙蓉仙境、芦雪联吟、海棠吟社、药园沉醉、沁芳钓台、栊翠分花、潇湘竹韵、香丘、梨园雏莺、红楼艺文馆和香草园金水桥金水桥又称五龙桥,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两侧雕有石质散水螭首和护栏望柱,此为1992年按旧制修复,桥基和两岸石堤是明代原物。桥下之水,向西注入前湖,亦称御河。史料记载金水桥原有5座,现仅存3座。文武方门陵门又称文武坊门,是陵寝的第一道门。该门原为5门,正门3洞,侧门各一,俱毁。清同治年曾作修整,仅有一门洞通行。修复后坊门开辟5门,加顶覆瓦,修缮红墙,铺设月台。门顶所用的琉璃构件均出自北京皇家御窑,重砌门券和填补墙面所用的均选用明代遗留的城砖。修复后的文武坊门整体高8.90,宽27.65米。整座建筑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流光溢彩。正门东墙下至今还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牌,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的告示。碑殿为明孝陵组成部分,今日所见碑殿,是清代晚期建立的。殿中竖有石碑五块,由龙之九子中好负重的赑屃驼负。中间一块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康熙帝南巡谒孝陵时亲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立碑于此。碑高3.85米,宽1.42米。乾隆皇帝南巡时,两次题诗立碑于东西两侧,后面有两块卧碑,记载皇帝谒陵时的经过。享殿即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大殿,也泛指陵墓的地上建筑群。位于陵寝中轴线上的供奉饮食起居的“寝”宫前,是陵宫内最为重要的祭享殿堂。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現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复建,比原來的规模要小得多,目前内部展出朱元璋画像及其一生事迹。方城明楼方城明楼是明代陵墓的创造,也是陵区的重要标志建筑之一。它的雏形是凤阳皇陵内陵城四面的城楼,到了南京孝陵,明楼只剩下正面一座,内陵城改为宝山城。此时明楼仍为木构,平面仍长方形,而楼下门洞已由三孔改为一孔。再到北京十三陵时,明楼平面已成方形,并采用砖石结构,甚至斗拱、梁枋都是石制(如永陵、定陵)。明楼之内增加了一通皇帝庙谥碑。此时的明楼已成了一座碑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定陵的明楼取消了楼下的通道,已完全不同于城楼的概念。但其位置紧靠墓前,楼下有“灵寝门”,有的还在墓前哑巴院内设置琉璃照壁,种种迹象表明,明楼仍是作为地下寝宫的神灵出入口来处理的。明东陵遗址明东陵是明朝历史上曾被追封为孝康皇帝的朱标的陵寝。东陵位于孝陵东约60米处,两座陵寝之间地下埋藏着大片建筑基址,护陵御河从东陵以东流经孝陵宫前的五龙桥。东陵陵寝总体布局与孝陵相似,由陵园、陵寝大门、享殿前门、享殿及地宫等建筑构成,享殿前门与享殿体量宏大,用材华美。陵寝围墙平面前尖后方,呈龟背形,格局特殊。历经六百年沧桑,东陵地表建筑荡然无存。为妥善保护600多年前的这一帝王陵寝,中山陵园管理局决定在此兴建明东陵遗址公园。定林山庄定林山庄位于“紫霞胜境”内,是新修建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纪念馆。原址为“定林寺”,为佛教圣地,历史悠久,几度兴衰。至北宋熙宁年间,当时宰相王安石极青睐此地,频频骑驴光顾,寺僧为他专辟一室,供他读书、吟诗之用。山庄馆舍三进,仿古院落,花墙环绕,现设有仿“昭文斋”陈迹布置,一应大小文物,历历在目,使人身临其境,恍如宋时庄院。庭院长廊中镌刻着王安石诗作一百首,特邀全国数十名著名书法家书写,精彩纷呈。院内古木参天,流水潺潺,春闻花香,夏听蝉鸣,秋踩落叶,冬见苍松,景物清幽迷人。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