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化工三期启动项目建议书1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化工三期启动项目1.2建设单位建设单位: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1.3项目由来及背景1.3.1项目承办单位概况。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青海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省属企业,公司位于中国最大的干涸内陆盐湖-察尔汗盐湖,是中国唯一的大型钾肥工业生产基地,是青海省四大优势资源型企业之一。目前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2.4亿元人民币,现有职工5000余人。现全集团有2个控股子公司,4个分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3个参股子公司,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集团现拥有200万吨钾肥生产能力,资产总额达到84亿元。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6519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201890.58万元,实现净资产收益率25.63%,净上缴税金达到42283.63万元(已扣除增值税返还)。21.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盐湖集团位于享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盐湖氯化钾资源量53980万吨(批准工业储量14500万吨)、氯化镁405935万吨、氯化锂1204万吨、氯化钠555亿吨,氧化硼768万吨,均居全国之首。此外还有溴、碘、铷等元素,整个盐湖的开采价值超过12万亿元,盐湖开发和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0年5月,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开工建设,2005年生产钾肥90余万吨,2006年实现达标、达产,产量达到105万吨,使盐湖钾资源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开发。随着盐湖化工一期、二期的开工建设,钾资源得到进一步延伸开发,钠资源、氯资源开发也已经拉开序幕,但总体开发规模不大,还处于初级阶段,镁盐、钠盐、煤炭、石灰石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整个循环经济产业链还无法完整构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的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和产业政策措施,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自2005年10月27日国家六部委批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后,按照“一区四园”的空间布局构想,工业发展逐步摆脱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萎缩、停滞局面,“十五”期间开始向大规模、高效益方向3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资源勘探和利用提上了新水平,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统领下,提出了全面开发利用青海省尤其是柴达木地区各类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宏伟规划,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努力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大力发展壮大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金属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制盐和盐碱化工、冶金、煤炭业、建材业、中藏药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有效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工业产业群,积极推进盐湖、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融合,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突破,加强工业“三废”治理,实现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重点培育“一区四园”及8条工业带,打造3大化工基地,建设8个百万吨级产品,形成3个千万吨级生产能力,积极发展6个国家重要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建设2个国家主要产品生产地。基本改变目前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少,基础化工原料少,制约关联产业发展的被动局面,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业并举、繁荣经济的发展态势,使柴达木地区形成门类齐全、互补循环、高效环保的区域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运行体制、政策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努力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柴达木地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使柴达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明显降低,废物排放量明显减少,把柴达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以“资源开发、综合利用”4为核心,以“高度利用、低度排放”为特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区。青海省经济发展具有盐湖、煤炭、油气、金属矿藏等几大资源优势,青海煤炭、油气、石灰石等资源在西部地区并不具有优势,从储量和可利用量以及开采、运输成本上与新疆、内蒙等地相比都没有竞争力。柴达木地区的资源价值总量估计在20万亿元人民币,而其中盐湖资源价值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青海的盐湖资源具有储藏量大和独特唯一等特性,是青海最具优势的核心资源,而且盐湖资源与煤炭、油气、石灰石等其他资源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盐湖资源开发利用能够带动煤炭、油气、石灰石等其他资源的综合开发,盐湖资源开发也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套与支撑。因此只有围绕盐湖这一核心资源进行诸多资源的综合开发,以盐湖资源为龙头,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打造青海省的资源比较优势,提高青海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本项目正是围绕盐湖丰富的镁钠资源进行盐湖资源、煤炭、油气、石灰石等资源综合开发的循环经济项目。本项目的建设实施将充分发挥青海省的资源优势,大大延伸盐湖工业集团的产业链,提高柴达木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柴达木地区乃至青海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青海的具体实践范例。盐湖集团拥有柴达木地区最大的察尔汗盐湖,钾、镁、钠资源作为盐湖集团长期的核心资源优势,目前还未得到真正的开发利用,盐湖集团发展镁产业不仅具有资源、成本优势,技术瓶颈也已突破,同时能带动煤、石灰石、钠、氯等资源开发,构筑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也大大提升项目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根据国家关于西部大5开发的战略、《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青海省工业发展规划》、《青海省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国务院七部委关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批准意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发展规划》(修订稿)以及青海省海西州“十一五”、“十二五”对柴达木盆地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结合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十一五”、“十二五”发展战略,立足察尔汗盐湖并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镁盐、钠盐、煤炭、石灰石为主要原料,规划设计了规模宏大的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盐湖化工项目(化工三期),总投资约500亿元。根据现实条件和可能,提出本项目产业链方案作为化工三期启动项目。1.3.3启动项目简介盐湖化工三期启动项目产业链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金属镁产品为主线,以氯平衡为前提,整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资源,发展煤化工、盐化工、高分子材料化工产品,并充分循环利用,达到高效、环保的循环经济目标,为全面建设盐湖化工三期打下夯实基础。其产业链构成如下图所示67主要项目简介:1)10万吨/年水氯镁石法电解金属镁原料水氯镁石来自钾肥生产,生产10万吨/年金属镁,副产25万吨/年氯气。2)60万吨/年煤制甲醇及MTO(含7.5万吨/年PP装置)由于海西州目前甲醇装置能力已达60万吨/年(格炼40万吨/年,盐湖集团10万吨/年,庆华煤业10万吨/年),煤制甲醇装置可以不与MTO同步。3)20万吨/年乙烯法PVC联产20万吨/年电石法PVC金属镁副产的25万吨/年氯气全部用于乙烯法PVC,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产业规模,也可考虑用于盐湖海虹项目(对氯气质量要求不高),而烧碱装置的高质量氯气用于PVC的生产。副产的氯化氢用于电石法PVC生产。4)40万吨/年电石,100万吨/年焦炭20万吨/年电石法PVC需要约35万吨/年电石,因此有5万吨/年左右的电石商品量,而40万吨/年电石约需要25万吨/年焦炭,考虑前后项目衍接,一步建设100万吨/年焦炭,近期有75万吨/年焦炭商品量。5)100万吨/年纯碱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启动规模100万吨/年,石灰石氨碱法制纯碱技术成熟,本项目利用PVC生产的电石渣替代部分石灰石,其他原料:CO2利用电石生产的石灰窑窑气;氯化钠利用钾肥生产和金属镁生产的8尾盐;氯化铵利用硝酸钾项目的副产。6)氯化钙无害化处理装置100万吨/年纯碱将会产生120万吨/年左右的氯化钙(折100%),如果纯碱装置放在察尔汗,必须对氯化钙作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处理方法:A,利用金属冶炼的副产硫酸与固化后的氯化钙生成硫酸钙去制水泥,副产氯化氢制PVC,由于硫酸目前来源不明以及液体氯化钙固化的技术问题,启动项目不考虑资源化利用,暂利用青海气候特征将氯化钙废液晒干作为资源存储,存储地应远离盐湖;B,用芒硝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氯化钠,硫酸钙可去制水泥,氯化钠回收循环利用于纯碱生产。7)2*30万千瓦热电机组主要满足金属镁、电石生产的用电需求及其他项目的蒸汽需求。1.3.4产品技术水平化工三期启动项目主要产品有金属镁、PVC、纯碱、焦炭、氯化钾、PP、C5、LPG、丁烯、电石等,技术分别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加拿大诺斯克.希德罗公司技术装备生产金属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DMTO技术制低碳烯烃、埃肯天利密闭炉电石生产技术以及CO回收利用气烧窑技术、国内已经开始推广的环保型干法乙炔技术、成熟可靠的焦炭生产技术、废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电石渣与石灰石(石灰乳)混用制纯碱技术等。采用的技术先进、可靠,国内都已有规模化的工业装置或工业化试验装置,具有高新技术节能、高效、环保的技术特征。91.3.5主要产品市场概况1)金属镁随着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铝价的大幅提升,全球金属镁的需求量近年来保持6%以上的年增长,2005年达到了近60万吨,目前全球金属镁需求量已超过100万吨/年。我国是全球金属镁生产大国与出口大国,产能达到100万吨,2005年产量50多万吨,最大装置产能接近10万吨/年左右。国内金属镁需求大约在30万吨/年左右,金属镁价格近3万元/吨。盐湖集团拥有得天独厚的低钠光卤石资源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突出的技术、原料、成本优势。2)MTO产品及PVC甲醇裂解制低碳烯烃(MTO)主要产品为乙烯和丙烯(两者相加约占80%),同时副产丁烯、LPG、C5(合计约占20%)。乙烯和丙烯主要用于PE和PP的生产,本项目乙烯全部用于乙烯氯化法PVC的生产,丙烯则用于PE的生产。目前,我国丙烯还是主要来源于乙烯装置联产和炼厂气。近10年来,我国丙烯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分别以13.15%和13.10%的速度增长,2004年,我国丙烯表观消费量为644.53X104t,其中国内产品623.20X104t,进口产品为21.33X104t,另外,2004年进口的丙烯下游产品(包括聚丙烯、乙丙橡胶、丁醇、辛醇和异丙醇等)折成丙烯量约为469.11X104t。2004年丙烯的当量消费量达到1113.64X104t。国内丙烯市场满足率仅为55.98%。预计2004--2010年间,我国丙烯需求量年均增长率为7.93%,同期产能增长速度为10.76%;2010--102015年间,丙烯当量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为6.93%,同期产能增长速度为8.75%,但丙烯市场满足率仅为73.15%,尽管丙烯产能的增长速度高于需求量的增长率,但市场供需仍有较大缺口,甲醇制丙烯就有较好的发展前景。PVC是一种全球化产品,全球大约有50个国家、150个公司生产。2005年,世界PVC产能约为3717万t/a,消费量约为3313万t;2010年世界PVC生产能力将增至4196万t/a,消费量为3734万t,供求基本平衡,产能增加主要来自亚洲和北美。到2005年底,我国PVC产能达到980万t/a左右,到2006年底,国内PVC产能达到1200万t/a,国内PVC生产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的局面。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电石法PVC生产成本比乙烯法PVC生产成本低,发展更为迅猛,2005~2010年中国PVC需求将以8.3%/年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总需求量将达到1160万吨。届时,中国的PVC总需求量几乎占到世界PVC总需求量的22%。本项目的MTO乙烯法PVC是为平衡金属镁副产氯气而建设的配套产品,除因油价高位可在乙烯法PVC中处于成本优势外,还具有边际利润与调控余